
由黄梅戏服装到中国传统汉服的思考.docx
6页由黄梅戏服装到中国传统汉服的思考 李 艳(安庆师范学院,安徽 安庆 246401)Summary: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其服装充满了汉族传统色彩,与淳朴流畅的唱腔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黄梅戏的服装艺术的来源——中国传统汉服,在黄梅戏的角色服装中有了更为夸张的表现,以配合戏曲意境的表达Keys:传统汉服;黄梅戏;戏服J835 :A :1673-2596(2014)04-0228-02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唐代,盛于明清,逐渐形成于18世纪后期的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安徽怀宁或湖北黄梅作为中国的五大戏种之一,黄梅戏是在舞台上展现人民生活的艺术表达形式,戏服在表演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湖北黄梅南濒长江天险,北倚大别山区,扼皖、鄂、赣三省水陆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还是三省商品集散中心,故服装产业十分发达中国古代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代表着文明的发展程度的“衣冠”,是中国礼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孔颖达《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的很多古籍中都有显示,传统汉族的服装体系在炎黄时期已出现萌芽《史记》云:“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由于我国文字、考古实物支持等证据不足,史学家及人类学家未能直接证明此说法按照考古发现,中国的纺织业的萌芽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考古中,发现了用于缝纫的骨器,说明当时已出现了初期的纺织文化殷商时期,冕服轨制逐渐建立,到了西周,冕服轨制基本完善,冕服制成了“礼治”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学者江永在中《深衣考误》有:“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孔氏《礼记·深衣正义》中有:“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由此可见,深衣制式影响力,乃是古衣之首商周时候的腰带大部分是丝帛做成的《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腰带被称为“大带”或“绅带”,绅是指丝帛缠绕腰部后,剩余的悬在腰带下的部分,女子的腰带下垂部分有特定的称呼“襳褵”还有一种腰带“鞶带”,主要是用来悬挂玉配等饰物的。
在黄梅戏《女附马》开场,冯素贞身着直裾深衣,着宽腰带,丝绦系于后,襳褵前垂至脚面,雍容华贵;而春红穿绿衣裤,外套紫色长坎肩,腰带为细长布带,系结于腰右,正是丫环打扮《释名·释衣服》云:“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衣袖在古时也称为袂,古礼“敛衽”即是“敛袂”敛衽是指整理衣袖表示礼貌,元代之前是指人们见面时的行礼,没有区分男女,在元代之后成为女性专用宽衣大袖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传统汉服的大袖在戏剧中以更夸张的方式出现——水袖水袖是在袖端加缀长一尺左右白布或白绸,由于甩动起来好像水纹波动而得名在戏剧中,男性拱手弯腰为礼,女性双手水袖重叠在左腰,右脚稍在左脚后,同时,轻轻曲腿,颌首为礼隋唐时代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圆领衫”,成为官式常服,并延续了唐、五代、宋乃至明《唐音癸签》有:“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说明在唐朝已经有了按照官员的品阶、身份与之相对应的官服样式及颜色隋朝到唐朝初期,还没有全面在民间避忌黄色服饰,百姓都可以穿从魏徵等编写的《隋书·礼仪志》中可以看出,官员的日常服装,于平民百姓并无太大区别,都可以身着黄衣在唐高祖武德初期,基本延用隋时服饰轨制,但在这时规定了只有天子可以穿戴正黄衣袍,百官及庶民不得越制穿黄衣。
黄梅戏中的蟒衣的原型是明朝时候皇帝赏赐给有功之臣的服饰,由满身蟒纹得名,但并不是百官的官服,而且无满身纹绣,在胸前和后心有一上绣龙纹或蟒纹或仙鹤等的方形图案在清朝时期,有蟒纹的衣服与明朝又有了分别,文武百官可以穿戴在黄梅戏中没有按照剧情所处历史时期着衣,而是在所有剧中,皇帝都是身着大黄龙袍,而文武百官穿蟒袍,但是都加以水袖,男性同时腰围玉带,而女性是腰围软丝绸带衣着颜色作为区分剧中人物身份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由尊到卑依次为黄、紫、红、白、蓝、黑如皇帝、皇后、皇子所用的为大黄或明黄,宰相等大臣所用为紫色披风是在明代比较普遍的一种服饰,与斗篷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披风是有衣袖的外衣披风在黄梅戏中被称为“帔”,分为男帔与女帔男帔,对襟,长袖加水袖,下至足部,可作为婚礼中的礼服,也可作为家居时的便服女帔与男帔最大的区别在于长度,刚过膝从颜色又可分为皇后、贵妃用的明黄团花帔,贵妇、新娘的礼服的红缎团花帔等明代的“大袖衫”在黄梅戏舞台上被称为“褶子”,是应用最广的袍服类之一,也分为男褶子与女褶子箭衣则是取材由清朝官服,龙箭、花箭、素箭分别为皇帝、一般武将、公差的穿戴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所以“可舞性”作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贯穿于中国各个戏种的“行头”中以《天仙配》中七仙女的服装为例,天上的七仙女是玉皇大帝的小女,极受宠爱,万人之上此时她身着齐腰襦裙,用料为丝绸,束裙长垂过足曳地,交领右衽,领口绣以鲜艳花纹,宽袖分为三层,手持羽扇,头盘螺髻,文雅从容,庄重大方长衣飘飘,使人联想到九天之上的神仙风采,充分体现传统汉服宽袍大袖、灵动飘逸的特征当七仙女下凡到人间,并在槐荫树下与董永结为夫妻后,同为齐腰襦裙,衣料却改为麻布,束裙刚及足,袖口改为单层窄袖,领口装饰改为朴素的绣花纹饰,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女性质朴实在不浮华的风貌王国维点评红楼梦:“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这同样适用于黄梅戏,黄梅戏36本大戏、72出小戏,神话故事也好,历史故事也好,现代故事也罢,都是在演绎世间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还以《天仙配》为例,传统戏中董永是穷书生打扮,黑褶子,戴书生方巾在20世纪50年代对黄梅戏整理、改编期间,将董永装扮改为农民传统戏中农民的角色多为丑角,没有统一的服装样式在此其间,刘芳松请王少舫来设计,王少舫为董永设计了身穿二五短衫系腰带,头戴髻帽,下穿衫裤,足蹬薄底靴配上白袜,这种服饰样式就是从现实中农民的服装加以改良而来的,这种改良得到了普遍认可,便被沿用下来。
《释名》曰:“婚,昏时成礼也古时候婚礼总在黄昏时候举行,所以称之为“昏礼”《仪礼·昏礼》云:“昏礼者,礼之本也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可见婚礼在中国传统仪礼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婚礼礼服更是婚礼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晋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并紫玉緌魏晋时期,崇尚白色,婚丧均用白衣而红色婚服,大多认为起源于唐朝时期唐时礼制“士假绛公服以亲迎”,在婚时婚服可以越级而穿《新唐书》:“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嫡子之婚,假絺冕五品以上子孙,九品以上子,爵弁庶人婚,假绦公服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连裳,青质,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是为“红男绿女”而新娘着红衣则是在明朝时期,《清稗类抄》:“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据清时《续通典》所记:“则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而九品官服为青绿色,“男绿女红”与唐时“男红女绿”相反而在戏曲中,则是男女均为大红黄梅戏经典之作《女附马》中冯素贞中状元后:“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身着绛红状元袍,以摆身、碎步表现出实为女儿身在与天香公主大婚之时,还是大红状元袍,昂首阔步;天香公主着凤冠霞帔,圆领女蟒服,大红褶裙综上所述,黄梅戏服装源自于历史生活服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历史服装,是源自于历史而又高于历史的从美学角度来看,戏剧服装与中国的其他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诗词、雕刻等,都属于“写意艺术体系”作为塑造角色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段之一,戏服在造型、款式、颜色、质料、图纹等方面都有各自寓意,是对戏剧的历史背景,角色的性别、职业、身份、年龄、性格、民族最直观的诠释Reference:〔1〕纪永贵.黄梅戏《天仙配》的改编与影响[J].戏曲研究,2005,(2).〔2〕周少华.黄梅戏《天仙配》的服饰文化刍议[J].四川戏剧,2010,(2).( 王文江)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