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范本.docx
15页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烛之武退秦师》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蹇叔哭师》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蹇叔哭师》 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蹇叔哭师》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 ————《晋灵公不君》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晋灵公不君》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 —————《晋灵公不君》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见灵辄饿(28),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晋灵公不君》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 ————《齐晋鞌之战》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齐晋鞌之战》 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郤克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赦免了逢丑父 ————《齐晋鞌之战》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⑻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两国都为自己的国家考虑,设法解除人民的痛苦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楚归晋知罃》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楚归晋知罃》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 ————《楚归晋知罃》 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说的就是祁奚了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 —————《祁奚荐贤》 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河流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做良药 —————《子产不毁乡校》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旁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 ——-——《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冯谖客孟尝君》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 向人民图利 ————《冯谖客孟尝君》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冯谖客孟尝君》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打到国内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 ——-——《鲁仲连义不帝秦》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 ————-《鲁仲连义不帝秦》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 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 -—————《鲁仲连义不帝秦》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 ——————《鲁仲连义不帝秦》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新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 ————————《鲁仲连义不帝秦》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鲁仲连义不帝秦》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对老年人,使他们安稳,对平辈的人,使他们能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我 ——————《论语·公冶长》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处于大国之中不得伸展,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论语·先进》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 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论语·先进》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桓公多次会合各诸侯,不凭借武力,这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 ——————《论语·宪问》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论语·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从古至今,有德行之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德的,只有通过死亡来成就仁德的 ————-《论语·卫灵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