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多极化时代的大国责任-不结盟运动的历史启示.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92675803
  • 上传时间:2022-05-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4.67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多极化时代的大国责任:不结盟运动的历史启示    [文章导读]中美关系日趋紧张,全球舆论场上充斥着“大国竞争”(great power competition)的话语应当警惕的是,这类话语隐含着强权政治、霸权争夺的意味这并不符合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宗旨,正如我国外交部一直强调的: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取代美国,而是超越自我但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打压之势,国内也有部分人陷入了争霸和对立的冷战思维陷阱通过回顾在冷战铁幕下诞生的不结盟运动,本文恰恰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不同于大国争霸和冷战式体制对立的世界观在孙歌看来,不结盟运动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清晰全面的思想纲领,但参与这一运动的新兴国家始终避免成为任何一个大国的附庸,拒绝做大国霸权争夺的马前卒,批判对抗性阵营和军事同盟的观念与实践,追求建立平等、包容、多元的新国际秩序中国虽然并非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但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同样体现了上述理念面对空前困难的外部形势和剧烈变化的国际格局,坚持走合作共赢的道路,仍应是中国的选择[Key]不结盟运动 冷战 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很少受到关注的对象在国际关系领域,它基本上是一个就事论事的话题。

      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各种结盟的世界,不结盟运动成为话题的可能性也在日益减少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不结盟运动的理念不是当今世界的主导意识形态,甚至连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员国,也未必能够真正做到“不结盟”即使如此,在历史不断加速的当下,“二战”之后形成并被固化的国际秩序,正在产生各种裂隙;以冷战为标志的大国支配世界的格局虽未崩溃,却随着冷战结构的转型受到了世界性的挑战历史并未终结,人类将何去何从?在这个严峻的拷问面前,主导世界思潮的西方思想界并不能给出有效的回答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回顾“二战”之后的历史,开掘被漠视、被遮蔽的那些侧面,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何以关注不结盟运动我并没有正面研究过不结盟运动对它的了解其实仅仅是我研究日本历史学家上原专禄的副产品上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在日本亦步亦趋地加入美国阵营的20世纪50~60年代,他却把视线投向西方阵营以外的广大区域,试图摆脱日本社会事大主义的集体无意识,创造新的世界史叙述在上原大幅援引的不结盟运动的资料里,我对这个运动的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上原为对抗西方霸权和日本战后主流政治而有意忽略的另一些方面,我在能够找到的文献基础上进行了自行补充,于是,我获得了一个关于这个运动的结构性想象。

      当然,这个想象是粗糙的、不准确的,然而它却让我难以释怀借助这些二手资料,本文虽然无法对不结盟运动本身进行正面研究,但有可能提出一个初步的课题意识: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广大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世界史已经涌现出一些新的历史动能,尽管冷战格局和大国政治使得这些历史能量难以成为主流,也难以得到准确评估,然而它们却一直存在,曲折地坚持着,断续地发展着,在不协和音中扭结成一股股力量,为将来的世界史积累着结构性的要素不结盟运动,就是这些历史动能中的一个持续低音,它并不显眼,却为人类世界勾勒出了不可或缺的基调姑且不论不结盟运动具体讨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仅仅从它依靠松散的非制度化组织形态维持了半个多世纪而未解体的经历看,就足以颠覆我们关于国际关系的常识性想象不结盟运动依靠松散的非制度化组织形态维持了半个多世纪而未解体不结盟运动是一个“违反常识”的运动它起始于1961年,由南斯拉夫、埃及(当时是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发起发起时只有25个成员国,没有章程,没有常设组织机构,也没有确定的主导国家,甚至没有定期开会的制度但是持续到21世纪之后,虽然松散依旧,不结盟运动却发展成为拥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的国际网络。

      从我有限的调查结果看,截至2016年,它召开了17次大会姑且不论不结盟运动具体讨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仅仅从它依靠松散的非制度化组织形态维持了半个多世纪而未解体的经历看,就足以颠覆我们关于国际关系的常识性想象我们太习惯于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太习惯于追随强者制定游戏规则的惯例,以至于对不结盟运动创造的这个奇迹视而不见追问这个奇迹对今天的意义,难道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思想课题吗?简单地说,至少有三个事件构成不结盟运动的前史和思想起源:一是1954年中印正式签署发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三是1956年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由南斯拉夫、埃及和印度三国领导人共同发表的反对“一边倒”的声明1954年中印正式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确定了前一年由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后,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分别签署了同样主旨的协定同年,尼赫鲁总理回访中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演,阐明中印两国可以超越不同体制的差异,为谋求两国人民的幸福而维护友好往来关系中国提出并得到印度认可的这五项原则,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解决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的边界问题,更提示了作为两个刚刚摆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状态的大国,以和平方式解决边境争端的可能性。

      在冷战升级、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情势下,由两个人口众多的后发国家联合提出的这个新的国际关系设想,把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放在了第一位,与冷战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划时代的大事件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宣布了亚非国家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意志万隆会议提出了“十项原则”,是在五项原则基础上的扩展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以真正的外交智慧化解了冲突,克服了国家体制差异带来的对立中國还提出,希望亚非会议今后也能继续召开195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二战”后获得独立的各国并没有在铁幕两侧对立,而是纷纷跨越超级大国强调的政治体制对立,缔结了不同体制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对冷战格局的警惕和抵抗,是亚非国家尽量创造直接对话条件的真正动力195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二战”后获得独立的各国并没有在铁幕两侧对立,而是纷纷跨越超级大国强调的政治体制对立,缔结了不同体制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当然,1953年斯大林逝世,对这个局势的形成或许有某种推动关系,中国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不过从根本上来说,冷战不仅以社会制度的差别为由,人为地制造出绝对化的意识形态对立,而且大力推动两大阵营各自的军事结盟对这一战后格局的警惕和抵抗,是亚非国家避开两大阵营的对立,尽量创造直接对话条件的真正动力。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进行了政治会谈这个会谈强调了继承万隆会议精神的宗旨,特别提出了“反对一边倒”的声明当时的南斯拉夫正在谋求从苏联的支配下独立出来,而埃及与印度正面临英法和美国的强势威胁三国首脑在为维护主权而不得不准备武装对抗的同时,表现出争取世界和平与独立自主的意志,这是一个极具分寸感的政治姿态布里俄尼声明发表后没过几个月,埃及爆发了由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引发的中东战争以色列和英、法军队对埃及的入侵,引发了亚非国家的协调行动,11月,联合国二十一个亚非国家代表联合致信秘书长,要求敦促以色列撤出加沙[1]不结盟运动在1961年兴起,正是以50年代亚非国家独立运动和亚非及东欧国家逐渐形成的连带为基础的关注不结盟运动,也正是关注冷战对峙中后发国家群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重新思考不结盟运动的理念不结盟运动并非一般性地反对结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和战后试图独揽世界霸权的美国的威胁与干涉,刚刚获得独立的弱小国家很难依靠一己之力克服内外危机事实上,即使是政治强人纳赛尔和尼赫鲁,也在危机来临之际不能不求助于苏联或美国;但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人,他们仍然贯彻了“反对一边倒”的立场,拒不加入冷战任何一方。

      纳赛尔在布里俄尼会谈时曾说:“帝国主义采用同盟和协定的形式它们想要我们做它们的附庸,希望只要它们发出命令,我们就做出呼应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2]这段话集中道出了不结盟运动的核心理念:不做美、苏任何一方的附庸,不做帝国主义的马前卒,制止新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宰制因此,“不结盟运动”拒绝的“结盟”,其实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联合,而是“从属”不结盟运动对成员国的基本要求是:1.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2.支持民族独立运动;尊重各国领土主权,不干涉、不介入别国的内部事务;3.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4.反对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5.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不结盟运动”拒绝的“结盟”,其实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联合,而是“从属”在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第一次会议上,与其他几位发起国首脑一道,印尼总统苏加诺做了一个长篇讲演,提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并不是作为某个阵营的成员集合在这里的因为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各国,不是形成阵营的力量我们厌恶阵营这个观念本身我们聚集在这里,是因为我们保持这样的见解:特别是在以强权政治和军备竞争为基础的情况下,在当今的核武器时代里,那些制造阵营的势力,只能导致毁灭人类的战争。

      不结盟并不是反对某个国家、反对某个阵营、反对社会体制的某个类型所谓不结盟政策,对我们任何人而言,都是积极贡献于维护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最佳选择我们共同确信这一点[3]有个实例很好地诠释了苏加诺的说法在1960年召开的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由南斯拉夫、埃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加纳、印度五国元首共同提交了一个提案,建议美、苏首脑重新开始相互接触,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但该提案在投票表决阶段因遭到阻挠被迫撤回不结盟运动的不站边立场,从他们努力促成美苏对话的姿态中可见一斑苏加诺强调说,不结盟运动不是两极化世界的“缓冲地带”,也不是冷战对峙格局中的“中立主义”所谓不结盟主义,是对于独立、永久和平、社会正义以及真正的自由这些远大目标的能动性追求,它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良心不结盟运动的理念并不仅仅是一个伦理目标它首先是现实性的政治方案苏加诺在讲演中特别指出:人们认为两种体制的对立是这个世界的基本矛盾,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事实;真正的矛盾是谋求自由和正义的新兴势力与占据统治地位的旧势力之间的抗争苏加诺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戳穿了冷战意识形态道貌岸然的假象,揭示了铁幕的核心不在于体制之争,而在于世界统治权之争。

      在这个过程中,以大国为中心的结盟,特别是军事结盟,是维护已经形成的世界支配格局的重要手段苏加诺在讲演中特别指出:人们认为两种体制的对立是这个世界的基本矛盾,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事实;真正的矛盾是谋求自由和正义的新兴势力与占据统治地位的旧势力之间的抗争苏加诺认为,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体制,应该由该国人民自己决定当然,在一国决定建立何种体制的时候,往往会引发内部冲突即使这种冲突激化,只要没有外部势力介入,最终一定能够达到某种综合性的共识状态他结合印度尼西亚在独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尖锐地指出:在我们就体制问题产生内部抗争时,假如外部势力施加压力,内部的动乱、骚动就很容易转化为敌对、暴动乃至战争因此他直接對霸权国家发出呼吁:请不要干涉我们的事情!苏加诺对国际关系的基本判断是:包括社会主义诸国在内的各种新兴势力日益顽强地登上世界舞台;与此相对,霸权势力仍然极力维护旧有的力学平衡关系,希望继续进行民族对民族、人对人的剥削不结盟运动以新兴势力为友,绝不是偶然的新兴国家正在创造新的国际秩序,以期所有民族都能独立自主地营造国民生活苏加诺说,在这种新的平衡关系中,对抗性的阵营没有存在余地;军事同盟这一观念将会变得不合时宜,那时,我们将可以讨论永久和平。

      无论是在1961年还是在现在,苏加诺的这个论断都不能抽象地视为乌托邦式的预言假如我们不把冷战宣扬的体制对立视为理所当然的国际秩序基础,那么,不结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