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头部穴位、功能、按摩方法(1).doc
47页神庭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出血,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人体穴位配伍】配行间穴治目泪出;配囟会穴治中风不语;配兑端穴、承浆穴治癫痫呕沫;配水沟穴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配太冲穴、太溪穴、阴郄穴、风池穴治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症 【解剖】在左右额肌之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 【别名】天庭穴 【穴义】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 1)神庭神,天部之气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来自胃经的热散之气及膀胱经的外散水湿,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督脉天部气血的会聚之地,故名天庭名意与神庭同 2)督脉足太阳是明之会本穴物质主要为足阳明提供的湿热水气和足太阳提供的外散水湿,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传上星穴 【功能作用】除湿化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定位: 【标准定位】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通俗定位】在眉心中心线往上延伸的线上的发际正上方不易判断发际时,则额头用力形成皱纹,将最上方的皱纹与头皮的界限视为发际 【参考穴位图】头部、颈部穴位(真彩穴位图) 上星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额肌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出血,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太冲穴治头目痛;配丘墟穴、陷谷穴治疟疾;配大椎穴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沟穴治癫狂;配印堂穴、素髎穴、百会穴、迎香穴、合谷穴、曲池穴、列缺穴、支沟穴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别名】鬼堂穴,明堂穴,神堂穴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蒸升 【名解】 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内的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蒸升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为缓慢蒸升之状,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故名。
2)鬼堂鬼,与天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阴性水湿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阴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冷缩而化为阴性水湿,故名鬼堂明堂、神堂穴名意与鬼堂近同,明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明处,神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定位: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囟会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穴前3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出血,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玉枕穴治头风;配百会穴治多睡;配头维穴、太阳穴、合谷穴治头痛目眩;配上星穴、合谷穴、列缺穴、迎香穴治鼻渊、鼻出血;配前顶穴、天柱穴、本神穴治小儿惊痫;配人中、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血海穴、支沟穴治血虚头晕。
【刺灸法】平刺0.3~0.5寸,小儿禁刺;可灸 【别名】囟中,鬼门,天窗,顶门,囟门 【穴义】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囟会囟,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也,此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特征会,交会也囟会名意指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湿,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同肾气有收引特征,故名囟会囟中、鬼门、囟门名意与囟会同,中指穴内,鬼指穴内气血寒湿收引 2)天窗穴天,天部也窗,窗户也,气之通道也,虚也天窗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下的水湿之气,天之上部气血空虚本穴物质为来自上星穴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则聚集在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如同空虚之状,故名天窗穴 3)顶门穴顶,挤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顶门名意指督脉吸热的上行气血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无外界热助,弱小水气至此后不能上行,如同被顶撞一般,故名顶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补益肺气,传导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定位: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通俗定位】从左右眉心中间,往头部顶端向头部正面划线囟会就在此线上,距离发际约3个指幅上方如以其他穴位为基准寻找本穴位时,从头顶部的百会位置,通过头部正面划线上往额头方向下降约3个指幅之处为基准寻找 【参考穴位图】 前顶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前顶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6寸(百会穴前0.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会合处 【主治疾病】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前顶、后顶、颌厌治风眩、偏头痛;配人中穴治面肿虚浮;配百会治目暴赤肿;配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穴义】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不能上行 【名解】前,前部也顶,挤顶也该穴名意指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来自于百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和囟会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百会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时是散热冷缩的变化,而囟会穴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时则是吸热蒸升的变化,二气在本穴相会后,降行的气血顶住了上行的气血,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补益肺气,传导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定位: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通俗定位】位于百会约2个指幅前方百会大约在头顶的穴位因此,前顶意味着头顶部稍前方 【参考穴位图】 百会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百会穴 Bǎi hui 【取穴方法】人体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惊悸,健忘,高血压,低血压,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失眠,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人体穴位配伍】配天窗穴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穴、大肠俞穴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穴、合谷穴、间使穴、气海穴、关元穴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穴、天枢穴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穴、百会、风池穴、足临泣穴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穴、天柱穴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穴、足三里穴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穴、京骨穴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穴(回旋灸) 主治炎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百会:督脉足太阳之会 【别名】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 【穴义】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 (1)百会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名意与百会同,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 (2)顶中央穴此指本穴位于头顶中央,无它意 (3)天满穴天,天部满,满盛也天满名意指穴内阳气为满盛之状理同百会名解 (4)天蒲穴。
天,天部也蒲,古指草盖的园屋,此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卫外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5)巅上穴巅,顶也上,上部也巅上名意指本穴位处头顶,且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6)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之阳气汇聚而成,但以膀胱经及督脉传入的阳气为多,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充盛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传前顶穴 【功能作用】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定位: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之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通俗定位】大约位在头顶部中央的穴位左右两耳向前折曲,从其最上端往头顶上升的线与左右眉间中央往上升之线的交叉点,则可正确找到头顶的中央同时,从眉间逐渐通过头部中央的线之间,从额头与脖颈的发际到另一端的发际加以二等分,本穴正好位于额头的发际二十分之五,或脖颈发际十二分之七的位置用指尖指压本穴位,会感觉轻微疼痛 【穴位图参考】 后顶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穴上3寸) 。
【解剖】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人体穴位配伍】配百会穴、合谷穴治头顶剧痛;配外丘穴治颈项痛、恶风寒;配玉枕穴、颔厌穴治风眩;配率谷穴、太阳穴治偏头痛;配风池穴治脱发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别名】交冲穴 【穴义】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 【名解】 1)后顶后,指本穴所处之位为头之后部顶,挤顶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阳热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冷缩并循督脉下行,本穴如同有挤顶督脉气血上行的作用,故名 2)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