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新诠释.docx
5页大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新诠释 Summary:“三爱”教育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爱”教育不仅继承接续了“五爱”的优良传统,更能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发扬,并将“三爱”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信念Key:“三爱”教育 “五爱”教育 新诠释教育部党组于2013年9月發出《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三爱”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三爱”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一、“三爱”教育的历史沿革“三爱”教育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内涵谈到“三爱”教育,很容易联想到新中国成立前期倡导的“五爱”教育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首次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
写入《宪法》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国内阶级立场鲜明,以“恨”为主而建国后“五爱”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国内感情开始发生转变,国内民众在一个和平发展年代由“恨”转向了对家庭、社会、国家一种爱的期望祖国的整体由人民大众组成,此时,爱祖国的基本内容也就包括了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也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的中国,正在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热爱祖国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爱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形式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三爱”教育不仅继承接续了“五爱”的优良传统,更是能够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发扬三爱”教育的提出,也是总书记结合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的结果三爱”与“五爱”,两者不仅在内容上是相通的,这表现为后者包含前者,还体现为前者浓缩了后者的精华三爱”教育不仅是对“五爱”教育的一种传承,而且回归了德育的本源二、开展三爱教育的重要意义表面看来“三爱”教育要求简单,但是却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劳动创造一切、报效祖国的传统美德一直口耳相传;在近代中国,尊重知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理念也贯穿始终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兴起,各类信息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这已经演化为沉重的社会问题。
深入开展“三爱”教育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高素质人才三、新时期,对“三爱”教育的新诠释(一)“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具体内容和关系我国教育进入了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发展阶段,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受到高度重视爱学习”从培养大学生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并在这种学习中懂得运用,逐步转变为对获得的新知识的理解、运用、更新和修改中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能力培养,即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对“爱学习”教育的要求,实际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全球化的背景下“爱祖国”已经展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强国对弱国的侵略压迫逐渐转化为国际背景下的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从而使意识形态霸权主义屡见不鲜在此全球背景下,爱祖国更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以捍卫最高国家利益为重要出发点,以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表现,以加强自身文化软实力为重要保障,将爱祖国融入到日常生活合理利用网络媒介,选择合法、合理、文明的方式表达爱国情绪,做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青年一代。
爱劳动”,是要求大学生从学习生活中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劳动观念、尊重劳动、参与劳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爱祖国”是为人之本,育人之源,“爱学习”是实现一切理想的前提,“爱劳动”是创造幸福的唯一途径,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新时期,只有通过“三爱”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有素质、有能力的青年一代二)“三爱”教育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必要途径“三爱”教育的根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学生开展三爱”主题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经之路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从理论上阐释了“三爱”主题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联系,为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三爱”主题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增强了大学生从理论依据、理想信念、思想建设三个层面上参与投身“三爱”主题教育的自觉性和自信心Reference:[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梁好.坚持“三爱”教育强化立德树人[J].基础教育论坛,2014,(03).[3]李继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4]陈雪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山东高等教育,2014,(04).[5]李潮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4).[6]温建峰,周洁.责任教育:在传承中创新——访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张德超[J].中国德育,2014,(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JDSZ3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