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doc
9页论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内容摘要: 高中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囿于旧教材的体系,依附于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一种初高中按文体循环的难以突破的模式原本作为高一的学生应该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上达到“过关”的基本要求,应能写各种文体但根据笔者教学中发现,事情并非如此,高中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补初中的作文课,这样就使得高中作文教学无法跟上来现在虽然高中教材在作文教学上有所改进,但要真正扭转作文教学中的误区任重而道远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反思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没兴趣,教学方法陈旧作文教学是否还有路可走,怎么走,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切实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主题词:高中 作文 教学 现状 对策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而在作文教学上,我们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由于高考中作文占60分,被称为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几乎所有的教师和考生都十分重视作文,在高三特别是高考前一个月为作文几乎吃不好,睡不着。
另一方面,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写作中却又对作文不重视,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至于写作的成效不大作文似乎成了师生们的一块心病 高中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对作文教学均有明确阐释,可以说,作文教学有氛围、有政策目前需要的是反思——反思我们,甚至是前几辈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留下的得失;需要的是探索——探索我们、甚至是前几辈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未经走的路通俗讲就是总结作文教学“改什么”,探讨“怎么改”的问题一、 现状及分析(一)、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无序性和功利性 作文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但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学生来说,对作文教学的作用重视程度都不够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考试题及命题趋向实际已经成了作文教学的“圣经”高考试题一出,写作训练马上转舵,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随着高考作文试题的出现而大行其道这种极强的功利性甚至波及初中的作文教学现在初中高中的话题作文,慢慢淡化了文体,作文的专项训练也随着淡化了,这种作文的功利性直接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四不像”(即既不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不像散文),严重损害了作文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序列性,导致了十分恶劣的后果。
从师生而言,认为作文不用教,能写出好文章是要有天赋的,短短几年的几节课是很难训练得有成效的,何况语文考试时作文分数相差不大,拉不开距离,与其花大力气下苦功去写作文,不如将精力放在更能拉大总分距离的理科上缘于这些观念上的偏误,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具体的作文教学计划,没有详细的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随心所欲,只是有一个粗略的写作打算: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或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每周写几篇小作文至于怎样写,写什么,只能凭一时的冲动或手头有一个好作文题目一学期下来,只是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学校对语文教师的考核、评价也仅限于语文的卷面分数,对其作文教学效果缺乏考核、评价这样的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学生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很难有重点的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他们找到自己的新起点,激起学生写作的动力这样高耗低效,导致了学生没积极性,老师没主动性,作文教学陷入困境二)、缺乏公认有效的教学方法,多数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对学生限制过多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讲评,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内容上紧跟高考题,高考考什么样的作文就练什么作文;形式上要求四平八稳;主题上要求“放之四海皆准”,以便在高考指挥棒下以不失分为原则,不要求新求异大多数教师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每次作文只剩下“知识——行文——讲评”的简单循环,从认识始,到认识终,既砍去了行文前对生活的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又割断了行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的不一致” ①这就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闭门造车的假大空的典范之作每篇作文都成了单纯的应试之作,行文处于突击状态,讲评成了作文的结果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引下,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不足只停留在抽象认识上,怎么有实际能力的提高呢?更有甚者让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这种传统的作文课教师当堂出作文题,然后做些指导(有时连指导也免了),接下去是学生写作文,第二课时结束时交卷卷子交上,学生便没事了,剩下的只是教师的事,埋头批改,辛苦讲评,这种训练模式把学生“封闭”于斗室之中,大有科举考试的遗风而一篇文章的产生,首先要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然后才能确立中心思想或题目,接下去构思、起草,经修改最后定稿。
而现在的作文却斩头去尾,既不让学生有时间去搜集材料,又不让学生修改定稿,实际上只抓了“起草”这一环节,学生交给老师批改的,严格说来,仅仅是“草稿”这样的教学环节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奉命作文”之后的“疲于应付”现在虽说有许多的作文教学方法,但是还没有哪一种为社会所公认,像魏书生的“作文批改法”,“五环节作文批改法”都是可借鉴的,但并不是权威,并没有被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广很多优秀的作文教学法,广大教师只是听说而已而且可资借鉴的太多,如果没有指导,也就是没有借鉴虽说新教材设有口语和写作课,但这部分基本是被忽略的,主要是因为它实施起来有困难,也确实只有空洞的理论而已,广大教师还是在黑暗中摸索三)、作文批改停留在形式上,方法单一,没有落到实处,讲评简单重复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讲点,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②叶老说出了一个道理:教于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条原则教为不教,不教的前提是教,而且必须教好由于作文批改的工作量很大,许多老师往往面对两座大山,如果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所有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
正因为作文难批改,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敷衍学生企盼的目光,纷纷用“阅”和“分数”来代替点评有评语也毕竟是一家之言,且因为受时间的限制,又因为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写作动机等把握不准,其评语多是笼统空泛、千篇一律,带有“八股”之气因为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讲评时往往很简单,指导不得要领,流于形式,讲评时往往重复讲评,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他想学的知识,往往会对作文讲评失去兴趣长此以往,这种做法往往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写作时也是应付了事,写出来的作文多是“三无产品”,即无兴趣、无内容、无自我无兴趣是说学生视写作文为负担,不能主动地完成;无内容是说文章空洞,缺乏生活实际;无自我是说写作文没有创新意识,人云亦云,空话、废话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从社会家庭来说,学生缺乏生活实践,抱大的孩子多,因而感性认知少;从学校方面来说,升学率是最主要的,分数第一位,怎么会有时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学方法无创意,命题无新意,评改没落到实处,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来说,写好一篇作文远没有做一道数学题来得快,写作中的功利性、目的性强,不为写作而写作,而为高分写作。
四)、学生写作“无米下锅”,语言干巴,内容空洞,缺乏写作素材大部分学生成天埋头于数、理、化、英题海中,无暇光顾中外名著,阅读面狭窄,思维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看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五)、学生书写能力差,卷容马虎原因一是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没有耐心写好字;二是老师要求不严,指导不力这种毛病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尤其是近年来高考作文评卷采取无纸化阅卷,很多卷面模糊不清,不整洁的严重失分,甚至得到零分二、对策(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教学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协调学科关系,搞好教学指导和评价工作,提高教师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教学行政部门要建立一整套作文教学指导、评价机制,大兴科研之风,切实做好指导工作;改变作文教学无评价的现象,大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作文教学的指导水平和积极性同时各学校和教师要拓开思路,广开门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社会实践时间因为,写好一篇文章不只是对语文有用,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在教学时不要只重分析,轻写作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其实最终的目的在于写,所以在教学时一定不能人为地把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
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手段——多煤体,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否定那种向文章套用现成的模式而忽视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更多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工具就在于思维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从这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想像力,使他们有创新意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提供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机会,鼓励说和写能让学生做的,教师尽量不做,学生还做不好的,教师尽量少做作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思维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命题开始就要采取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变中学生写作的暂时兴趣为长期兴趣,变教师要学生写作文为学生自己要写作文具体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思维,在阅读中思维,在采访中思维启发他们下笔前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写出初稿后如何修改、如何加工定稿等等。
我们要学习、借鉴先进的作文教学模式,比如“三段六步作文教学法”,具体内容是:a、识别文体b、初步作文c、接受指导d、再次作文e、参加研讨f、正式作文其中a、b步为第一段,属于初孕外观;c、d步为第二段,属于沉思调整;e、f步为第三段,属于强化创优三段六步”紧密配合,构成中学作文新的教学模式二)、高度重视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张文德老师曾痛心疾首的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误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③这段话道出了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我们在许多综合考试的阅卷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文章这种文章你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想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这种作文要么千人一面,要么假大空,只是为了考试而赶制的一种次品在这种文章中,你根本看不到一个年轻人的活力与创造性所以,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多方面进行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势在必行的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④这段话相当深刻地说明了文学就是创造这样一个道理文学创作是如此,中学生写作又岂有殊途?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还有人说:“文章的语言如同人的肌肤与衣饰”,“是给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