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小说.ppt
22页弗洛伊德生平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领域的新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影响二十世纪最大的思想家之一1856年5月6日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洲弗赖堡四岁时移居维也纳,其后的一生大部分在此度过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随后专门从事神经精神医学的研究1939年病逝于伦敦,享年八十三弗洛伊德所原创的精神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不但在心理学方面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几乎影响人类知识的每一个领域,尤其在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医学方面的影响最为深远弗洛伊德的著作极为丰富,主要的作品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学引论》等书 1西格蒙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S.Freud,1856-S.Freud,1856-19391939))2精神分析学基本理论:精神层次理论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显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又称下意识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潜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又称无意识 3 潜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人的行为受潜意识支配,潜意识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主导我们的精神活动,而意识只是“冰山一角” 弗洛伊德的伟大发现:潜意识4精神分析学基本理论:人格结构论 1923 年,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本我》一书,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5中间一层是自我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同时也是由於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6 超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互动良好者人格正常,三者长期冲突是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 前者是同维持个体生存及绵延种族有关的最广义的性本能,它是人类作为生命存在的创造力的基础后者是一种回归无机状态的倾向,常常表现为破坏和毁灭的冲动、自虐或攻击的冲动 7全世界200位著名作家艺术家的贺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八十寿辰,使我们有了一个盼望已久的机会,来向这位人类深刻知识新领域的开拓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作为一名医生和心理学家,作为一位哲学家和艺术家,这个无所畏惧的预言者和治疗者在整整两代人的时间里一直是我们探索人类灵魂未知领域的向导正如尼采描述叔本华所言,他是一个“表情严肃冷峻的堂堂男子,一个骑士”;他有着独立自主的精神,他是一个懂得如何自立并赢得人心的思想家和研究者,他坚持走自己的路,一直走进真理之中,而这些真理看起来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们恰恰揭示了人们急于隐藏的东西;他给幽暗之处带来了光明。
他广泛地揭示出新问题并改变了旧标准他的探索和发现成倍地扩大了精神研究的范围,甚至连他的反对者们也由于从他那里受到创造性启发而感激他即使他的研究成果在将来会得到修改和更正,他向人类提出的问题将永远不会被窒息,他对于人类知识的贡献也永远不会被否认和磨灭他所建立的概念和他用来表达它们的词汇已经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得到了自然而然的运用他的成就已经在人文科学的所有领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进化史、史前史、神话学、民俗学、教育学、美学我们可以肯定,如果世间有什么行动可以被永远记住的话,那就是他对于人类心灵的洞察8弗洛伊德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1924年,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出版,鲁迅用作给大学生讲课的教材他感到厨川白村说出了他自己的创作心态——“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1925年,鲁迅撰写了《寡妇主义》一文,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揭露上层社会正人君子的虚伪外衣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一些文学家,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创作文学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鲁迅的小说《不周山》《高老夫子》《肥皂》中就有不少对无意识性心理的描绘,郭沫若的小说《残春》运用精神分析的思想构思创作了曲折起伏的情节,郁达夫的《沉沦》描写了性的苦闷,曹禺的《雷雨》隐晦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施蛰存的《将军底头》使用了一些具有精神分析象征意味的象征物,穆时英的《公墓》描述了恋母情结和自恋情结冲突,等等。
9鲁迅在《〈故事新编〉序》中说: 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的对于汪静之君的《蕙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10鲁迅在《华盖集•“碰壁”之余》中说: 正如人们有各式各样的眼睛一样,也有各式各样的心思,手段便是外国人的尊重一切女性的事,倘使好讲冷话的人说起来,也许以为意在于一个女性然而侮蔑若干女性的事,有时也就可以说意在于一个女性偏执的弗罗特先生宣传了“精神分析”之后,许多正人君子的外套都被撕碎了但撕下了正人君子的外套的也不一定就是“小人”,只要并非自以为还钻在外套里的不显本相的脚色。
……我看,奥国的学者实在有些偏激,弗罗特就是其一,他的分析精神,竟一律看待,不让谁站在超人间的上帝的地位上 11鲁迅在《苦闷的象征•引言》里说: 至于主旨,也极分明,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但是“所谓象征主义者,决非单是前世纪末法兰西诗坛的一派所曾经标榜的主义,凡有一切文艺,古往今来,是无不在这样的意义上,用着象征主义的表现法的”作者据伯格森一流的哲学,以进行不息的生命力为人类生活的根本,又从弗罗特一流的科学,寻出生命力的根柢来,即用以解释文艺,——尤其是文学然与旧说又小有不同,伯格森以未来为不可测,作者则以诗人为先知,弗罗特归生命力的根柢于性欲,作者则云即其力的突进和跳跃这在目下同类的群书中,殆可以说,既异于科学家似的专断和哲学家似的玄虚,而且也并无一般文学论者的繁碎作者自己就很有独创力的,于是此书也就成为一种创作,而对于文艺,即多有独到的见地和深切的会心 12施蛰存(施蛰存(1905—20031905—2003))13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和他的心理小说集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和他的心理小说集14文学大师、世纪老人施蛰存文学大师、世纪老人施蛰存15老年施蛰存老年施蛰存16施蛰存雕像施蛰存雕像17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施蛰存说:“我虽然不明白西洋或日本的新感觉主义是什么样的东西,但我知道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Freudism(弗罗乙特的心理分析学说)的心理小说而已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现代文坛上一枝独秀,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经典之作还有《春阳》、《梅雨之夕》、《石秀》等 18《梅雨之夕》解读•《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同作者的其它小说一样也描写了性心理,揭示了潜意识,但与《鸠摩罗什》、《石秀》等小说相比较,《梅雨之夕》显得文笔舒展,格调清新,艳而不俗 正是这种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写和素雅清丽的格调使《梅雨之夕》成为吸引众多读者的名作•细心体味小说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心理的过程”,注意作者怎样精细地写出“我”的精神的最微妙的变化莫名的感觉,不由自主的行动背后隐秘的动机,并通过作品重点段落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淡淡的诗意与惆怅之情,进而把握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19《梅雨之夕》几乎没有情节,它仅仅记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心灵历程但在新颖而丰富的心理分析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以娴熟的文字表现技巧对人物的心理层层剖析,把读者带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内心世界。
一个已婚的青年男性与一位娇美的少女萍水相逢,他会有什么心理反应 ? 首先是怦然心动接着,“我”跃跃欲试随后,男子开始想入非非最后一段是恋恋不舍、怅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实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后的全部心理流程这种心理展示或心理分析是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上的 《梅雨之夕》注重描写主人公的潜意识,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与“自我”的冲突 20《梅雨之夕》里中西性心理的“中和之美” 《梅雨之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周密、细致入微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对潜意识的性心理、性幻觉的展示然而,这种描写与展示的成功又与作者对性心理描写的分寸感的得体把握和全篇的文笔舒展雅致密切相关作者立足于西方的现代性心理分析理论而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我们感觉到作者同时又接受了东方古老的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男子邂逅美女,虽然艳心荡漾,但其言行皆“发乎情,止乎礼”,他始终恪守着“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道;写男性的艳遇,展示人性的隐秘,作者不仅剔除了俗艳的字眼,回避了露骨的场面,而且还点缀了富有诗意的意境,溶入儒雅的情怀,这一切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清丽素雅与含蓄蕴藉,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典雅的“中和之美”。
21施蛰存写给邵燕祥的一首绝句一夕雷霆戡动乱,一夕雷霆戡动乱,万家歌舞颂英明万家歌舞颂英明从此莫谈天下事,从此莫谈天下事,檐前鸦雀亦无声檐前鸦雀亦无声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