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用户新闻共享动机探讨.docx
14页用户新闻共享动机探讨摘要:基于信息生态视角,以动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用户新闻共享行为的动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实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信息获取、个体基本需求、媒体便捷性、社会舆论环境对用户新闻共享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用户的新闻共享意愿对共享行为也产生正向影响关键词:;新闻共享;信息生态;动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Facebook、、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其中,以资费低廉、通信即时、传播信息多元化等特性,吸引了海量用户群截止到年3 月 31 日,和 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 9.38 亿户,与 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23%[ 1],涨幅之大足以表明已经越来越成为大众交流和共享信息的主流方式各类时政新闻、突发事件、社会焦点、娱乐消息等更倾向于借助平台实现快速扩散,社会环境更加透明化、公开化近年来,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共享、传播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注重的焦点在国外的研究中, AnneOeldorf-Hirsch 等[ 2]探索了用户使用Facebook共享新闻内容所带来的潜在效益,指出提问、评论和提示好友等方式的新闻共享会调动用户参与时事讨论的积极性; AnjaRudat等[ 3]通过实验分析了影响 Twitter 用户实行新闻共享的因素,其中信息质量、用户的代理意识、感知新闻重要性等因素起到了推动作用;Hanson等[4]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讨了YouTube用户观看和共享新闻视频的驱动因素,得出信息搜索促使用户观看,而表达意愿激励了共享行为。
在国内的研究中,李强[ 5 ]分析了社交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实时性、互动性和传播文本的碎片化;郝永华等[6]基于一种订阅号,研究了移动新闻信息的特性及其表达方式对用户转发行为的影响,发现新闻信息的显著性、重要性、可视化和易读性越高,用户分享意愿越强烈;陈莉霖等[ 7]提出了直线式点对点、点对面、层次式等5种社交网站的新闻传播模式,并结合SWOT析法对 5 种模式实行了效果评估综上所述,国外关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信息的共享方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国内则倾向于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信息特征、传播模式及规律的探析不过,关于具体社交平台用户新闻共享动机的研究较少,作为现在主流的社交媒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文以社交平台为例,探讨用户新闻共享行为的动力机制1 理论基础1.1 环境下新闻共享的内涵新闻也称消息、讯息,是用来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和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和简洁性等特点,我们常见的新闻形式涉即时政、社会问题、娱乐报道等方面新闻共享则是个体借助报纸、互联网、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平台贡献或传递新闻报道的行为[ 8 ]环境下的新闻共享是指用户利用平台发布、传播、转发和讨论新闻事件的行为,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一是拥有公众号、扫一扫等功能,并建立了与其他网站的链接,拓宽了用户获取新闻的来 源渠道;二是用户能够利用朋友圈共享新闻链接、发表评论和转 发,或者以群聊方式实行讨论和交流,新闻共享方式更加多样化,文 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种表述形式也使得共享的新闻更具感染力;三 是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交平台,信息的传递更加具有互动性,有 助于提升新闻共享的水准;四是的即时通信特性使得用户突破时 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实时共享。
1.2 信息共享中的信息生态问题信息生态一词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 90 年代,Nardi 和 O’Day 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在特定环境中所组成的系统”,他们认为 4 要素中与信息技术相比,人类活动才是信息生态的核心要素[9 ]作者也支持这样的观点环境下的新闻共享需要人作为新闻流动的节点,能够是新闻发布者、传递者或接收者,他们将具体的新闻内容编辑、整理后,借助平台中的各种传输渠道发送给好友,达到共享的目的从信息生态视角来看,中的新闻共享就是信息人(新闻共享主体)、信息(新闻)、信息技术(编码、传输等技术)、信息环境(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构成了典型的信息生态系统不过,随着新闻数量的递增、形式的多样化,加之用户间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整个系统的平衡性容易受到威胁1.3 动机理论动机在心理学中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10 ],是一种推动行为产生的原因,是激起或抑制个人行动的愿望或意愿[ 11]在对动机区分的研究中,多数学者有着多种不同的区分,例如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自然动机和社会动机等。
多数学者认为动机按起因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因为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或自我需要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某种行为;外部动机则是个体在受到外界压力、诱导与驱动的作用下所从事的某种活动本文基于绝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认为动机理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通过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将用户新闻共享行为动机的内部因素归结为个人内在需要,将外部因素从新闻消息本身、传播技术途径、社会导向 3 个方面实行总结1.4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相关媒体应用的代表性理论,用来解释怎样的社会影响和心理需求会激励用户去选择特定的网络媒体和内容,并影响使用后的态度与行为[ 12 ]该理论强调的是受众的能动性,是用户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和愿望而对媒体实行的自主选择与使用的一种行为,常用于行为动机研究国外学者Dunne 等[ 13]提出用户在娱乐、信息搜寻、同辈认可、关系维持等方面的满足感很大水准上促动了对SNS勺使用意愿;国内学者王冰冰[14]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探讨了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社会网络用户的信息共享动机,得出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感知、用户的满意度、利他主义、道德感 知对用户的新闻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2 研究模型与假设2.1 研究模型本文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结合动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对用户新闻共享动机实行了分析从信息人因子角度,提出“个体基本需求”作为内部动机;从信息因子角度,提出“信息获取”作为外部动机一;从信息技术因子角度,提出“媒体便捷性”作为外部动机二;最后,从信息环境因子角度,提出“社会舆论环境”作为外部动机三,从而探究它们对用户新闻共享意愿及行为的影响由此构成的研究模型如图 1 所示2.2 研究假设2.2.1 个体基本需求用户是新闻共享的主体,也是新闻共享的核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各种层次的需要,是行为产生 的内部原因国内外学者研究用户在社交网络的信息行为时发现,消遣娱乐、社会交往、社会认同等内在需求是促使行为产生的主要动机LuyiSui 等[ 15]认为心理放松、压力释放等娱乐性动机促使了社交媒体用户的新闻共享意愿; Rafaeli[ 16]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倾向于通过信息分享或传递来增强人气,彰显个人水平,获得成就感基于上述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个体基本需求对用户新闻共享 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2.2 信息获取信息是环境下用户实行共享的对象,其形式、内容等因素会影响用户共享行为,是信息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
国外学者 CheiSianLee [ 17]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对信息搜寻需求的满足,是促使其在社交媒体上共享新闻的主要动机,通过共享获取相关的即时消息;国内学者蔡剑[18]认为有时候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是无意识的,出于收藏目的将新闻消息转入自己的网络空间,但同时也成了他人的信息提供者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信息 内容对用户新闻共享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2.3 媒体便捷性外部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非主体因素的诱导、激励,多数学者在用户对社交网络使用的研究中,表明技术诱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YoojungKim [19]认为用户使用SNS的意愿,部分来自技术的便捷性; JihyangChoi [ 20]认为使用移动性技术设备,使得用户更容易通过SNSa得新闻来源作为新兴的即时通信工具,具有操作简单、移动端应用、信息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为用户的信息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的便捷性对用户新闻共享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2.4 社会舆论环境新闻共享的信息环境涉及运行环境、共享氛围等内部环境,以及社会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是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外部驱动。
SamsonStruckman符[21]认为用户所处的社会环境促使了其在移动媒介上的新闻消费;李晨等[22]认为用户的信息共享意愿受到普遍化趋势的驱动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时事新闻更加透明化、公开化,新闻共享氛围浓厚,自由开放的舆论政策也为用户的新闻共享意愿提供了支持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4:社会舆论环境对用户新闻共享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2.5 新闻共享意愿新闻共享意愿指的是新闻浏览用户以某些方式对消息实行传播、分享的一种内心愿望水准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主体的行为从某种水准上来说能够受行为意向的影响,并且能够由此合理地实行推断,得出结论张岌秋等[23]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理性行为理论,验证了虚拟社区用户的信息共享意愿对共享行为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5:用户的新闻共享意愿 对新闻共享行为具有正向影响3 实证分析3.1 数据收集与验证方法本文以查阅到的国内外现有相关模型的变量实行统计分析,以此得到该研究的相关变量项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以李克特5 级量表方式对问题实行设计,针对前述模型的各个潜变量实行问题的设置,要求被调查者对该问卷的 30 个题目表明态度“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并分别用“5、 4、 3、 2、 1”表示区分。
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200 份调查问卷,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因高校学生在社交媒体的用户群体中占据了极大比例,使用的频率较高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96 份,剔除无效问卷10 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86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3%在数据处理方面,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来分析和测量各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多元数据关系,突破了传统分析方法无法直接测量的局限性3.2 验证性因子分析本文使用AMOS17.软件,对所构建的研究模型实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了6 个潜变量与各自的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水准(即信度),并对测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实行了判断根据分析结果,将因子负荷量不足0.6 的题项剔除,最后有19个题项被保留下来本文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从表1 中能够看出, S.E. (估计参数的标准差)列,各项数据均大于0,表明所涉及的各变量无共线性关系;C.R.(检验统计量)歹U,各项数据均大于 1.96; P歹“***”表 示P<0.001,即各个观测变量与所属维度显著相关;SMC;元相关平方 绝大多数在0.5以上,表明模型的内在质量检验良好; CR是对信度的检验,各项数据均大于0.7,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AVEg示对效度的检验,其各项值均大于 0.5 。
根据表 1 中所体现的该模型的情况,各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