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居民收入与保险需求关系的理论分析.doc
2页城镇居民收入 与保险需求关系的理论分析郭运泽欧阳川摘要: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风 险意识的增强, 社会成员对保险的需 求不断增加本文从理论方面进行 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城镇居民收入 是影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 并且个 人的保险需求量与其收入水平之间 的关系用图形来表示, 是一种倒 “U” 字形曲线影响增长率为 10.6% 全国保险收入由每 年 376.4 亿元增长到 14528.0 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达 26.4%, 几何平均增 长率为 23.0% 人均保险收入由仅仅 的 31.41 元增加到 1084.40 元,年平 均增长率达 25.5%, 几何平均增长率 为 22.1% , 其 占 居 民 收 入 比 例 从0.90%上升到 5.67% 从中可以看出, 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 保 险收入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那么 城镇居民收入与保险收入增长之间 是否存在联系, 将是笔者要在本文解 决的问题 二、 文献综述 在影响保险需求的理论研究中, 蒲成毅 (2006) 对混业经营趋势下个 人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认为, 个人寿险需求受客观主观两大因素 影响, 其中客观因素包括风险、 个人 收入、寿险产品及其替代品和互补 品、 营销、 人口、 社会经济、 政治、 法律 和文化发展环境等, 主观因素包括风 险意识和保险意识。
辛桂华 (2010) 在 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中提出, 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政策、 居民收入 水平、寿险产品及其替代品和互补 品、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诚信服务 水平、 居民的保险保障意识、 营销等 两位学者在对影响保险需求 (寿险需 求) 的因素分析中都将可量化的微观 因素——居民收入水平作为重要原 因 三、 收入与保险需求关系的理论 分析与数理模型刻画 (一) 城镇居民收入对保险需求居民收入高低势必影响保险需 求量的大小居民收入越高, 个人对 保险产品的支付承受能力越强, 保险 需求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会增加相 反, 居民收入水平越低, 根据恩格尔 定律, 个人收入主要用于食品等基本 生活物资支出, 其对保险产品的支撑 能力越弱, 自然对保险需求不强但 是,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意味着保 险需求的无限增长, 因为保险需求增 长同时受制于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 理论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随 着个人收入的增长会促使对保险需 求同步增长, 一旦达到某种水平后即 个人对保险产品消费饱和时, 则会出 现下降因此保险产品的需求者集 中于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中等收入阶 层。
欧美国家拥有成熟发达的保险 市场无不得益于所占比例大的中等 收入阶层从 1994—2010 年间中国 保险业经营情况来看, 居民收入与保 险需求的发展趋势存在着一致性 此外居民收入水平高低还影响 着保险产品的需求结构寿险满足 的是人们基本的安全保障需求, 而目 前中国保险经营收入中寿险平均比 例达 66%,高占比反映了我国保险 消费层次受制于整体收入水平仍处关键词: 城镇居民收入保险需 求一、 引言 中国保险业自 1980 年 4 月复业 后迅速发展,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保险市场在更大范围的扩 张,充分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保险需 求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 在不同时期、 不同地区、 不同行业对 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也会存在差异 特别是可量化的收入水平在城乡二 元制经济结构突出的状况下区域间 差别明显, 其对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 自然不同在较高居民收入水平的 城镇, 其保险市场相对发达 相反, 在 较低居民收入水平的农村, 保险市场 发展相对滞后为此, 本文着重研究 城镇居民收入与中国保险需求之间 的关系基于反映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保 险需求情况, 本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了 1994 年以后城镇居民收入和保险需 求的情况。
在不考虑物价因素条件 下,1994—2010 年间, 城镇居民年平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由 3496 元 提 高 到 19109 元, 增长率达 11.3%, 几何平均于低位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当人们达到了一定的收入水平层次 进而追求安全的保障是必然的但 是随着收入水平增加, 在广度上人们对保险消费结构的需求会发生变化,以生存需要为主的单一消费模式会转向消费多样化在总消费中, 寿险 产品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 安全保障 的需求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中不可缺 少的部分, 其他类保险产品在消费结 构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原 因在于人们的安全保障需求被寿险 产品所充分满足时, 在充裕的可支配 收入的支撑下,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 向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以满足除 安全以外的各类保障此时再多的 寿险需求对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 过 多的寿险产品消费给人们带来的只 是负的边际效用 因此, 在其它因素 (比如人口) 不 变的条件下, 在深度上保险需求量会 先随居民收入增长而增长, 当收入达 到一定水平后需求量甚至会出现下 降; 在广度上保险需求结构会随居民 可支配收入增长而由寿险产品主导 的消费结构向多元保险产品共同发 展的消费结构转变。
显然, 保险需求 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是始终为单调 的正向关系 (二) 数理模型刻画 在收入由低向中、 高层次转变的 过程中,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人 们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也在增长, 而且 其增长幅度较大, 即保险需求的收入 弹性系数大于零尤其在临界点 X1(如图 1) , 穷国进入小康收入国家的济制度、 政府政策和保险营销等 因素有关系 从中国保险消费 市场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 商业保险的投 保率走势确实是一种倒“U” 字形曲线, 即两头低、 中间高 按照 居民月收入水平, 若以月收入在 2000—4000 元之间划线,月收入在 2000 元以下的消费者和月收入在 4000 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人身保 险的比例都偏低;只有月 收入 在2000—4000 元之间的消费者,购买 保险的比例较高 显然, 月收入 2000元以下消费者购买保险的经济实力 有限,想买却买不起;而月收入在4000 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效 用出现递减总体来说, 保险商品的确是一种奢侈品, 即只有提高收入水 平, 才会增加对保险产品的需求 (三) 保险需求对收入影响 同时, 保险需求也影响居民收入 水平。
宏观上, 作为金融业和国民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收入增加引 致国民收入增加; 微观上, 保险收入 增加直接影响保险从业人员收入, 进的国家中, 保险需求的增长比国民生 产总值的增长要快很多如果说到 达临界点 X2 意味着多余的保险产品 消费导致了负效用, 则保险需求维持 在临界点 X2 水平图 2 表明个人的保险需求量与 其收入水平间的关系是一种倒 “U”字形曲线即收入水平越低, 风险承 保能力也越低, 难以形成有效的保险 需求而当收入增加到一定临界点后, 有效的保险需求开始形成, 而且 主要以保障型保险产品需求为主, 但 收入越高,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高当收入达到一定临界点后, 保障 型转向以理财型的保险产品需求为主, 辅以避税转移财富的保险产品需 求如上特征在成熟的欧美国家保险市场开始表现 通常, 个人收入在 区间 [1000$, 3000$]时,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较 大, 两头两尾弹性较小因为一方面 收入水平较低时, 个人有风险与保险 意识,但无法支付保险产品费用, 不 能产生有效的保险需求; 另一方 面 收入水平较高时, 个人对保险 商品 的效用又很低, 也不能形成 有效的 保险需求,即使消费保 险, 也只是 为了发挥保险的避税 功能而将其作 为转移财富的手段。
用数学模型①表述如下而又增加保险收入,形成扩张循环,在本文中对此不作重点分析■注: ①一般经验认为, 保险需求与收 入间存在 1000 与 3000 美元两个跳 跃点, 需求弹性在两点间较大, 两点 外则较小 参考文献: ①蒲成毅. 混业经营趋势下个 人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重 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6 (4)②谢云, 程细玉.我国保险需求 的影响因素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 学报,2010(3) ③肖文, 谢文武.中国保险费收A xt , xt∈ (0, xm)1/2{Bxt , xt∈ (xm, xn)Y t=阶段, 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值更 大如上所述,在临界点 X1 的左边 时, 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基本上用于食 品等基本生存消费, 不产生保险有效 需求; 而在临界点 X1 的右边, 任何新 增收入都会带来一定的保险需求, 且 该过程中保险消费结构也由低层次 的寿险产品为主导逐步向高层次转 变由此在处于经济起飞、 转轨阶段3/2Yt 表示某时刻一个社会所有人口希望并能够以商业保险方式转移 所面临的风险时的保险需求量,Xt表示某时刻一个社会中所有城镇居 民的可支配收入。
A、B 为相关系数 当然, 某时刻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所有保险资源总量和新增量还与保险 产品、 风险意识、 保险意识、 人口、 经入增长的模型分析[J].上海金融,2001(4) (郭运泽, 安徽省界首市人, 西南 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欧阳川, 湖南省 衡阳市人,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