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麓山实习报告.docx
15页岳麓山实习报告岳麓山实习报告篇一:岳麓山地质认知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 前言 3第二章地层 3—8第三章 构造 9第一节 断层 9—12第二节 节理 12—13第三节(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岳麓山实习报告) 褶皱 13—18第四章岩浆岩 19—20第五章湘江河谷地貌与沉积特征及地下水 20—25第六章边坡 25第七章结束语 26 第一章前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固体地球包括最外层的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地质学在理论上和解决实际问题上都担负着重大的使命所以地质学更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与国家的建设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地质学要用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寻找粳稻、更经济适用的矿物资源而地下水是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资源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西北,地表相当缺乏,在这些地区,可以说,找到了地下水,就无异于找到了粮食上述所有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能源与地下水资源都需要用地质学的理论和实践去查明野外现场教学和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校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出野外实践。
学生通过在野外多认识一些地质现象,要求学生学会初步掌握罗盘的使用,提高对地质野外的分析观察能力第二章 地层 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含沉积物) 岩状岩石泛称为岩层地层形成时事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较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较下部位,较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较上部位1、 地层的分布: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 下部紫红色板岩、砂质板岩、变质石英砂岩,中部厚层状、块状灰白色变质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上部浅灰色、紫红色、灰黄色砂质板岩、粘土质板岩、凝灰质板岩厚 1366-2425 米2、 时代年鉴表:3、泥盆统系砂岩、粉砂岩、泥灰岩①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 下部灰白色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上部紫红色泥页岩、粉砂岩厚 61-204 米② 中泥盆统棋子桥组 下段灰色、灰黄色—厚层状泥灰岩,风化后为黄土色泥岩,延时致密坚硬,节理裂隙发育③ 上泥盆统佘田桥组 灰白色、灰绿色薄质砂质页岩、下部夹泥灰岩,上部夹石英砂岩过度为厚层状、块状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厚度 238.5 米厚层状、块状石英砂岩,岩石致密坚硬,节理裂隙有发育④ 上泥盆统锡矿山组 灰白色薄质中层细粒石英砂岩夹灰绿色云母砂质页岩、页状粉砂岩及黄色页岩。
厚度31.7 米 跳马涧3、 第四系残积洪积层 褐黄色粉质粘土,不均匀地含有碎石、块石,含量约为 20-40%,最大含量>50%碎石、块石成分随母岩岩性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为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硅质岩、变质岩等,粒径一般为 2—25cm粉质粘土为硬塑——坚硬状态,主要分布在山坡及坡脚的低洼处、冲沟沟口、新河三角洲等地,厚约 0—15.5 米左右4、 第四季冲洪积层粉质粘土 红色,局部为粘土,部分地段过度为粉土或间夹砂、砂砾,颗粒随深度的增加由细向粗变化具网纹斑状结构随深度的增加颜色变浅,通常,上部为棕红色夹网状或蠕虫状的灰白色斑状,下部转为黄褐色与灰白色花斑状结构上部坚硬,向下渐变为硬塑,可塑状态层厚约 3—12 米不等该层多为河漫滩相冲击物在粉质粘土层地步的局部地段埋藏中密度的细砂或粉砂,0.3—6.3 米左右、该层在微承压地下水作用下,当基础施工或振动时,易产生液化;另在该层底部埋藏有第四系中更新统冲击加沼泽沉积层,为灰黑色,含腐植物的淤泥质粉砂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厚达 1.9—3.5 米,它的存在对高层建筑深基础的地基定性不利,为上、中、下更新统上部河漫滩相冲击物5、 第四系冲洪积圆粒或砾石 该层以硅质岩砾石为主,砾石直径 0.5—5.8cm,圆或次圆状。
含中粗砂 30—40%,或粘土 39—40%,为中秘或密实状态,极不地段发育不全,过度为中粗砂或粉质粘土含砾石层,分布于大的冲沟部位,新河三角洲及浏阳河,湘江阶地厚 0.8—8 米不等该层属河床向冲击物构成全新统底部或上、中、下更新统的底部6、 地层划分与对比按其沉积顺序先后对某地层进行分层并定出地层时代,叫做地层划分将已划分的地层与相邻地区的地层进行比较,叫做地层对比,其目的是确定地层的生成顺序时代:分析地层形成环境① 构造学方法 地层的整合、不整合接触关系式地壳运动的反映,因此将不整合的上下两套地层划分开来② 岩石学方法 利用岩性和岩相的不同来划分对比地层例桃花岭地区山脊上分布的灰白色厚层状含砾石英岩与相邻的桃花岭西北坡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砂质板岩、粉砂质板岩明显不同,前者层面波痕,大型斜层理发育,属滨海相,篇二:岳麓山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收集岳麓山山体为砂岩、砂砾岩、板岩 等较坚硬的岩层组成,抗风化力强,故能保持低山地貌,四周断裂处经长期的侵蚀,逐渐形成沟壑、溪谷,使山体更显巍峨耸立,从白鹤泉至爱晚亭一线为一横向断 裂带,发育成谷地,地下水沿断层汇向低谷,而有白鹤、青枫诸名泉形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营造出了名誉宇内的岳麓山自然景观 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 3 亿余年判断爱晚亭所处位置是向斜还是背斜当我们来到爱晚亭时,老师向我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怎么样证明爱晚亭在历史上是处于一个背脊的地方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两旁都是山的爱晚亭怎么会在背脊上?随后,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两旁的山体查看岩石纹理,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清风峡两边的岩层走向完全相反,这让我们恍然大悟,虽然对地理不是特别了解,但还是很明显因为这里以前是一个背脊,所以两边的岩石走向不同将其挤压拱起,形成背脊。
至于这是怎么成了一个谷地呢?这个我不太清楚证据一:岩石走向不同,山体受到水平挤压力,背脊褶皱与爱晚亭两点相对,连成背脊轴,而爱晚亭跨在背脊轴部;证据二:爱晚亭前面的岩石与湖泊两侧山体的岩石一样;其倾斜方向都是由靠近爱晚亭一侧向两边向下证据三:标志层的成分,一圈同成分的岩石成轴向分布,证明这里本来的确有过拱起的山脊 证据四:由风水常识,一般建筑物都是修建在背斜上由这三个证据可以判断爱晚亭所在位置是在背斜处但爱晚亭处在山谷是因为背斜易受侵蚀形成山谷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花岗岩质地坚硬, 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常被用于建筑物的材料怎样鉴别化石、古生物的年代?在老师带领下,我们又来到一块石板前面,仔细观察在上面有很多白色条状物,那是石灰岩夹杂在中间,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另外,在探索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些小化石,这是生物礁,在很久以前,这些石头上养分充足,阳光也充足,温度适宜,水体环境适宜,就有很多生物在上面生存过了几万几十万年就变成了化石判断根据:1.碳酸钙的颜色;2.缝合线(沉积岩到沉积线) ;3.根据长轴方向判断由此根据可以推断古生物的年代等单斜构造的定义如果岩层在一定范围内其倾斜方向和倾角大体是一致的,则称为单斜构造。
它往往是褶皱岩层或其他一个地区内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其倾角也大致相同,则称为单斜层或单斜构造单斜构造带定义斜坡的基底往往是区域性的单斜构造,岩层一致向盆地的中央倾斜,由新向老倾角逐渐加大单斜构造主要分布在盆地的缓坡,其规模可能很大,亦有相当丰富的含油条件断层的定义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显著的位移或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形迹冲沟的现象在黄土冲积阶地上或坡面上出现大量纵的、横的或纵横交错较窄的沟谷及沟壁较陡的沟道,使地表面凹凸不平有的深达 5~6m,沟底堆积松软土层,使场地土层软硬不均 原因分析多由于暴雨冲刷剥蚀坡面形成先在低凹处将坡面土粒带走,冲蚀成,逐渐扩大成浅沟,以后进一步冲刷,就成为冲沟其形状宽窄不一,较深的沟槽,使地形、地貌、土层遭到破坏背斜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向斜”相对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与之相对,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向斜与背斜的情况相反,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天然气构造开发石油、天然气多寻找背斜构造 (包括海底油、气开采)背斜因其拱形结构,受力均匀,隧道、铁路等对地质要求较高的工程多选址背斜背斜的上下构造的位置和形象虽大体相似,但三者之间存在着地层角度不整合和构造不整合,显示这个地区的旋扭运动具有继承性和阶段性的特征[1]篇三:岳麓山佛教道教实习报告《建筑概论》课程论文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 班级: 08 级土地资源管理一班 姓名:陈海彦 学号:XX4405指导老师:于杰日期:XX 年 10 月岳麓山麓山寺云麓宫建筑概述摘要:通过对麓山寺佛教文化和佛教建筑相关内容的阐述,以及对云麓宫道教文化和道教建筑相关内容的阐述,分析其对于人们生活和城市布局的各方面影响,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对于佛教和道教宗教建筑的重视和保护。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 麓山寺正门帝泰始四年(公元 268 年) ,距今已有 1700 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云麓宫,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右顶峰上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隆庆年间(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研究和学习佛教道教文化及佛教道教建筑对发展佛教道教、传播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佛教道教建筑有着特殊的特征,它有着地域性、同质性、特殊性历史上不同时期影响也不同,至今留下来的佛教道教文化遗址和遗物对今天来说都是非常的珍贵,我们应该尽全力去保护和修缮关键词:岳麓山 , 麓山寺 , 云麓宫 , 建筑一、麓山寺1.1、麓山寺简介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古树丛中,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 268 年) ,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该寺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该寺创建 1700 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1944年毁于日军,今仅存山门和藏经阁殿堂现已修复,殿内千手观音庄严慈祥现在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 ,藏经阁又名观音阁,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 麓山寺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是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刻于古麓山寺,明代砌亭复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现保存在湖南大学碑高 2.72 米,宽1.33 米,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行楷书,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全文共 1413 宇,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