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粤剧服装的种类与特点分析.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91838429
  • 上传时间:2023-10-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粤剧服装的种类与特点分析据《中国志》《梦华琐簿》记载,在乾隆以后,外江班能演戏会应酬,深得 官府欢心,而本地班的表演内容不符合官府的口味,只允许在乡村表演,本地班为 了吸引观众,演出时服饰讲究,华丽精美,引人瞩目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 在明嘉靖年间,佛山民间的戏剧活动已经很普遍佛山在大基尾创立琼花会馆 , 成立了专门管理粤剧戏班的行会组织,标志着粤剧的形成据《广东戏剧史略》 记载,雍正年间,北京名伶张五在琼花会馆内教授京戏昆曲,对粤剧有较大影响 张五按汉班的制度,把粤剧分为十个行当根据粤剧的唱腔和表演剧目分析,粤剧 是由外来剧种演变而成的传统粤剧服装以明清两朝的服装款式为基础,有些又吸收了唐宋的服装 样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受到昆剧、京剧等其他剧种的影响,形成一套 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可舞性、程式化的特点旧时的粤剧戏班属于民间组 织,不停地游走江湖,巡回演出为了方便存放、运输、节省开支,把戏服分类存 放在十几个衣箱中,同一套服装往往要在不同的剧目多次使用粤剧服装款式具 有通用性,不同年代的相似角色可以穿同一套戏服,但色彩和图案却不能穿错粤 剧服装的色彩、图案均有象征意义,带有中国传统服装制度化的特点,显示出人物 的身份与性格特点。

      粤剧服装的种类粤剧服饰道具称为“行头”,按种类放在衣、盔、杂、把四种大木箱里, 衣箱越多,戏服越齐全粤剧服装经过不断发展,现存七十多个品种粤剧服装分 蟒、靠、褶、开氅、官衣、帔、衣七类,款式与京剧服装大同小异一)官服类1. 蟒“蟒”在粤剧中是帝王、将相、后妃、大臣专用的礼服蟒袍来自历代 皇帝穿的龙袍龙袍是皇帝独有的服装,其他人不能穿用,有时皇帝会赐给有功之 臣或宠爱之人,就将龙袍上所绣的五爪金龙减去一爪,称为蟒袍蟒袍的款式为齐 肩圆领,右衽大襟,阔袖,袍长及足,两侧袖根开衩至底摆,装有两条宽边,叫“摆”腰际左右有环袢,穿挂玉带蟒袍上绣有龙、海水、江涯等主要图案 , 还衬托着日、月、山、火、云、八宝等吉祥图案女蟒比男蟒短 ,仅长过膝部,露出里面的长裙女蟒除了绣龙,还可以绣丹凤、牡丹等图案,有时佩戴云肩蟒 袍装饰华美,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服装的特点2. 官衣官衣是中、下级文职官员的官服,粤语又称“圆领”或“补子”官衣 的款式与蟒袍基本相同,与蟒袍不同的是,官衣没有遍及全身的图案,而是用素色 绸缎制成,只在胸部和背部有一块方形的刺绣,称为“补子”官衣来源于明、清 时期的官服 “补服”补服为窄袖,官衣为宽袖,更加适合舞蹈。

      在粤剧表演中,官衣的颜色表示不同人物的官阶高低,紫色、红色级别较高,蓝色次之,黑色 最低二) 常服类1. 帔帔是帝后、官宦、乡绅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穿着的便服 ,粤语又称“帔 风”款式为对襟,半长大领,领下有一对飘带,左右两侧自胯下开衩,露出里面的 衬裙男帔长及足面,女帔仅过膝帔源于中国古代服装“褙子”褙子盛行于 宋朝,原来是窄袖,对襟,领子直开到底摆,到明朝时,变成大袖,领子也缩短至半 长帔上绣的图案有很多种,皇帝绣团龙,皇后、贵妃绣团凤,太后绣团龙凤,其他 人物根据年龄身份,绣团花、团寿字等图案夫妇出场时会使用色彩、图案都相 同的“对儿帔”2•褶子褶子是广泛使用的便服,粤语又称“海青”“斜领长衫”“道袍”,不 论身份高低、文武、男女都可以穿着男褶长及足 ,右衽大襟,左右胯下开衩,阔 袖女褶对襟,小立领,衣长过膝文小生在褶子左下角使用“角花”图案 ,武小 生用二方连续图案装饰在褶子两侧和下摆,武生用团花,文丑、武丑用散点式小碎 花图案褶子的造型简洁,穿法多样,男褶子既可以单独外用,也可以当作蟒、帔 的衬袍3. 开氅开氅又称“海长”,是高级武将、权臣的闲居常服,适用于男性由于开 氅的样式庄重大方,在某些严肃场合也可作为礼服。

      开氅的款式与褶子相似,不同 的是,开氅在衣服的前、后片、袖口及领子边缘部分有一边宽边 ,底边更宽,绣有 花纹,而且在后衣片两侧,从袖根下有两条从上至下的“摆”,也绣有花纹氅” 本指鹫鸟的羽毛鹫鸟是一种长得像鹤的大型水禽,古人用这种羽毛制成裘,因此 把大衣、外套也称为“大氅”三) 戎装类1.靠靠,是男女武将用于作战场合的戎装,也称“扣” “甲”,分为“大靠”“小靠”,或称“硬靠”“软靠”样式为圆领,窄袖靠身长及足,分为前 后两片,双肩及上臂有蝶翅形绣片覆盖,胸部两侧各有一块半圆形绣片连接前后 片,以遮护腋下前腰中部略宽,称“靠肚”靠肚下有一块鱼形绣片,称为“吊 鱼”大靠背上扎系“背壶”,插四面三角形“靠旗”,旗顶各有一条飘带小靠 没有靠旗靠服全身绣满鱼鳞纹或人字纹,边缘绣双层草龙、回纹、江崖等图案 女靠头插翎子,带狐尾,披云肩,靠肚下缀有双层彩色飘带靠来源于中国古代服 装中的铠甲,极具舞台效果,是粤剧表演具有代表性的服装2. 箭衣箭衣又称“坐马”,是轻便的武服,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英雄豪杰、衙役 狱卒都可以使用样式为长袍型,圆领,大襟,窄袖,有时佩戴“三尖领”,按花色 可分为素箭衣、团花箭衣等。

      箭衣的袖口有两种,一种为马蹄形,为身份地位较高 的角色穿着;另一种使用白色紧腕小袖,显示人物英武善战箭衣前后、左右都有 高开衩,用于骑射、赶路、办案、行刺等多种情景除了上述七种主要款式 ,粤剧 服装还有武生穿的打衣、快衣,旦角穿的小古装,小旦穿的梅香装,还有罗伞装、 车装、囚衣、太监衣、八卦衣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粤剧服装的装饰特点佛山粤剧服装与“广绣”密不可分广绣始于唐朝,与苏绣、湘绣、蜀 绣并称为“四大名绣”,是指广州、佛山地区的传统刺绣,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针法多变广绣戏服主要采用了绒线绣和金银线绣绒线绣是广绣的主要类别 ,有六十多种基本针法,用彩色绒线绣出图案金银线绣亦称盘金绣,是用金线或银 线按戏服图案盘绕,再用丝线固定平民百姓的戏服用绒线绣,颜色素淡帝王将 相的戏服用金银线绣或五彩线绣,富丽堂皇乾隆年间,广州状元坊一带有五六十 家专做戏服的绣坊,规模较大的有余茂隆戏服、中华戏服,连宫廷皇室戏班也不远 千里来订做戏服佛山在明代至清代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广绣也很盛行,刺绣商铺也有近二十家,主要分布在朝观里及长兴街一带,这些商铺接到订单后, 就发给南海、顺德的农村妇女绣制。

      在清朝末期,粤剧服装采用了“珠绣”绣 工们在戏服上钉上亮片、珠管,在舞台灯光下闪闪发光一开始,亮片只在戏服的 局部使用,称为“疏片”后来,戏服全身都密密麻麻钉满了亮片,称为“密片”, 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刺目闪耀粤剧服装也使用过“顾绣”在明朝晚期,嘉靖 进士顾名世家里的闺阁绣称为“顾绣”,因为顾家居于上海露香园,故也称“露 香园绣”晚清时期,广州的绣庄为了招徕客人,改用顾绣,打出“顾绣戏服”的 招牌佛山粤剧服装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佛山成立了多个粤剧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 新,佛山粤剧曾一度辉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粤剧市场不断萎 缩,观众日益老龄化,专职演员在减少,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局面以乡、镇、街道为组织的业余群众演出团体更为活跃不少剧团演出采用租戏服的方式 ,以减低成本,戏服的需求不断减少,广州状元坊只剩下一间戏服厂,从事绣花的人也 越来越少,只剩下极少数农村妇女还以绣花为生在戏服成本压缩的要求下,现代 戏服制作工艺简化,多采用机绣佛山作为粤剧的发源地之一,粤剧至今在佛山还 有稳定的群众基础,是佛山的传统文化之一近年来佛山举办粤剧艺术节,成立了 粤剧学校、粤剧博物馆,收集、展出了一批珍贵的粤剧服装。

      从这一件件珍贵的 粤剧服装中,人们能感受到粤剧往日的繁荣本文作者:罗春燕 单位:佛山科学 技术学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