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生物学总结.doc
18页古生物学总结 第一章 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迹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第一部分 化石与古生物学1、 化石的定义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第二部分 化石的形成一、化石的形成条件生物条件—硬体最有利,软体易腐烂分解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时间条件—时间长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石化作用2、 化石的石化条件化石的石化作用 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改造而形成的话是作用1、 矿质成天作用2、 置换作用3、 碳化作用 第三部分 化石的类型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模铸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生活、活动的遗迹和遗物,如觅食迹、脚印、卵等化学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有机质,如氨基酸等 第二章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1、 首先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标准化石:生存时限短、分布广、保存好、易发现的化石为标准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化石层序律: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二、其次要了解古生物的命名,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来建立生物的各级分类学名采用拉丁语或拉丁化语表示单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属(亚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二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种的学名用两个词表示,属名+种名三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亚种的学名用三个词表示,属名+种名+亚种名优先律:任何分类单位的正确名称是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古生物的的分类体系:·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第三章 古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是身体不具备脊椎动物的总称 第一节 珊瑚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又称刺胞动物门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大多数在浅海,有些在深海,现存种类大约有11000种 珊瑚虫纲是本门中最丰富也最重要的一类动物,由于软体顶部具有许多能收缩和伸张的触手,外形似花而得名(拉丁学名可直译为花状动物)。
珊瑚化石的骨骼结构十分精细,形态多样,美如群花,人们常加工为装饰品、工艺品,而古生物工作者把它们作为划分和对比古生代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珊瑚的种类甚多: ① 四射珊瑚,体外表有皱纹,隔壁(骨骼之一)在原生6个隔壁后,每轮增加4个隔壁,有单体及复体之分,它们的骨骼易石化而保存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演化迅速生长快,分布也十分广泛,从奥陶纪开始出现至二叠纪绝灭 ② 异珊瑚,骨骼结构简单,体形很小,从泥盆纪至石炭纪分布在亚洲和欧洲 ③ 六射珊瑚,隔壁从6个方向辐射生长,种类特多,形态如花群,是理想的装饰品,也是造礁动物之一,从中三叠世开始出现至现代还存在,一般分布于地球赤道附近的海域 ④ 八射珊瑚,体内的8个隔膜形成隔壁,骨骼由钙质或角质骨针组成(八射珊瑚的骨骼形状),主要生存于中生代至现代,化石稀少,地层意义不大腔肠动物化石的地史分布比较长、种类多、演化快、在地层对比上具有一定作用 第二节 四射珊瑚亚纲一.珊瑚体外形 四射珊瑚已经绝灭,据其软体构造和分泌骨路的机能推想可能与现代的六射珊瑚相似生活着的珊瑚软体称珊瑚虫它分泌的全部骨筋称为珊期体珊瑚虫营单独生活的称单体,群集在一块生活的称群体。
保存为化石的淘属珊瑚的硬体部分,所以四射珊瑚硬体又可分为单体和复体 四射珊瑚具有六个原生隔壁,后生的一级隔壁仅在四个部位按一定顺序生长,每轮仅增生四个因此隔壁数为4的倍数,故称这类珊瑚为四射珊瑚又因珊瑚体外壁上,尤其是单体珊瑚,常具纵脊与横的皱纹,所以这些珊瑚又称皱珊瑚(R”gosa) (一)单体外形 单体珊瑚适应性较强,外形变化多,但多数呈角锥状或弯锥状又可根据珊瑚顶角大小和弯直程度细分为?狭锥状——顶角尖锐、约20阔锥状——顶角约40陀螺状…—’顶角约70荷叶状——顶角约120园盘状——顶角近180圆柱状——除始端成锥状外,珊删体在生长过程中,直径保持不变,如生长方向有变化,而珊瑚体直径不变、就形成曲校状另外,有一面扁平,一面凸起的拖鞋状;也有四面扁平,扁平面成椎体状二)复体外形 由于群体出芽及个体间接触的方式不同.可形成各种复体复体外形分两大类:(1)丛状——个体间均有空隙.又分枝状——个体间彼此不平行,经状一个体彼此近平行排列2) 块状复体即个体紧密连接,又分为多角状*多角星射状——相邻单体的部分间堡(外壁)消失.但其隔壁仍被此交铝,互通状——间壁全部消失.相邻单体的隔壁互通连接,互嵌体——问空全部或部分消失、个体间以泡沫带相接。
各种复体外形 (3) 珊瑚的构造珊瑚的外部构造:外壁,表壁,萼部珊瑚的内部构造:隔壁,横列构造: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中轴,中柱等 第三节 横板珊瑚横板珊瑚多数具发育的横板,因而得名它最早出现于晚寒武世,在晚奥陶世至早二叠世繁盛,至晚二叠世大多绝灭,少数残存十中生代世界广市这类瑚珊主要特点有:一是横板发育,而隔壁多不发育‘二是淘为复体,由出芽或分裂繁殖而成:三是个体一般较小,个体间多具联接构造或共骨 (1)复体类型:可分块状、丛状和蔓延状复体后者个体紧附:厂固着物.多组成网状,个体末部向上伸起.如喇叭孔珊瑚(A“邮块状复体外形多样,有球状、半球状、不规则结核状、铁饼状和皮完状等丛状复体可分为:①缝状,个体间由联接管连接;②分枝状.个体问不平行;⑦链状,由个体侧向连接、有的具中间管2)联接构造:是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间相互连接的—种特征构造,可分三类:①联接孔.在某些块状复体中发育,扎为圆形或椭圆形,沟通相邻个休,可分为角孔与壁孔、前者分布在个体的棱角卜、后者分布在个体的体壁,L\;②联接管,在某些丛状复体中发育,连接相邻个体,其外形呈水平管状,③联接板,一般呈水平分布,是由两种构造组成,即体壁上环状排列的壁7L和个体之间相连的水平板。
(3)横列构造 (4)隔壁构造 (5)轴部构造第4节 双壳纲 一.一般特征 双壳类全为水生软体动物,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片外套膜分泌的两露.如海息、肋、珠蚌等.故最早被命名为双壳纲,它们的头部退化,所以又名为无头纲.两侧外套脂之间的空腔叫外套腔,腔内具瓣状鳃,故有人称憾跑纲鳃是呼吸器官,其结构由简单变复杂,可分原鳃、丝纪、真慰鳃和隅鳃四种双壳类的肉尼位于身体的前腹方.剧以斧形,因此又彼称为斧足纲足出于两壳惑之间,用于挖掘泥沙.移动身体或钻孔等某些双壳类还在足后伸出—招丝状的足丝、用于附着在外物上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足常退化. 二.基本构造:壳型,壳外结构,壳饰,壳内结构 三.双壳纲的定向·壳分前、后、背、腹、左、右·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一般喙指向前方;·壳顶通常位于背部的中偏前方或前方;·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小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有耳的种类,足丝凹口在前;·外套湾位于后部·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 第五节 头足纲 头足纲(白垩纪末菊石绝灭)ß 平旋壳: ß 旋环:平旋壳旋转一周为一旋环。
ß 外旋环:最后旋成的环 ß 内旋环:外旋环以内的所有旋环头足纲外壳类-壳形 ß 根据旋卷程度分为四种:ß 外卷:如果外面的旋环不包或很少包住相邻内旋环ß 内卷:外旋环从两侧全部包住内旋环ß 介于两者之间的旋壳,按其旋卷限度可分半外卷或半内卷壳ß 胎壳 :壳体最初生成的部分 ß 隔壁 :壳内部分隔壳体的横向板状构造 ß 隔壁孔 :隔壁上连接两房室的开口ß 房室 :由壳壁和隔壁围成的空间ß 住室 :最前方具壳口的房室 ß 气室 :住室以外的其它房室,充满气体 ß 壳口 :住室前端软体伸出壳外之口ß 腹弯:壳口的腹侧常有一个向后凹的缺口,是原来软体腹部的漏斗伸出的地方ß 脐:平旋壳中央两侧下凹部分ß 脐壁 :脐部的四周壳壁ß 脐线(脐棱、脐缘):相邻两个旋环的接触线ß 隔壁颈 :沿隔壁孔的周围延伸出的颈状小管 ß 连接环 :隔壁颈之间或其内侧的环状连接小管ß 体管 :壳内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一条贯通原壳到住室的钙质管道 ß 根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体管可分为四种类型:ß 无颈式 :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ß 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ß 弯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ß 全颈式 :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或有或无 ß 体管一般位于壳体中央或偏腹侧,少数 位于背方。
体管形状一般为细长的圆柱形或串珠状 ß 头足纲外壳类-定向 ß 直壳或弯壳:壳的尖端为后方,壳的口部为前方;与体管靠近的一侧为腹方,另一方则称背方ß 平旋壳:壳口为前方,原壳为后方,旋环外侧为腹方,内侧为背方头足纲外壳类-缝合线 ß 头足动物的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相接触的线叫缝合线ß 一般只有剥去壳表皮才能露出隔壁不褶皱或褶皱,则缝合线平直或弯曲 ß 鞍:缝合线向前(壳口)弯曲的部分ß 叶:缝合线向后(胎壳)弯曲的部分ß 根据隔壁褶皱的程度,可分为五种类型 鹦鹉螺型 :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的鞍、叶之分 无棱菊石型 :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状 棱菊石型 :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 齿菊石型 :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状 菊石型 :鞍、叶再分出许多小齿 第6节 三叶虫动物 一.主要构造特征及分类 三叶虫长3cm,最大达70 cm.球结于类一般小于6mm三叶虫身体扁平,呈长卵背侧被以甲完.称背甲i成分以碳酸钙.磷酸钙为主背甲被两条背沟纵分为三叶(中间的轴叶和两佃的肋叶)其前后又横分为头、胸和尾甲三部分故名背甲尤其头nP构造是其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1)头甲:三叶虫头甲多为半圆形.中部有隆起的头鞍和领环。
头鞍光滑或具鞍沟头鞍之前为前边缘,前边缘可分内、外边缘,二者之间为边缘沟头鞍和颈环两侧为颊部.颊部后创为领角.额角向后延伸成为颊刺颊部常有一线状狭缝称面线面线得领部分成活动颊和固定颊固定陋与头鞍紧密相连称头盖活动颊常脱落、缘独保存为化石 多数三叶虫活动颊内侧中央有限.固定领外缘的突起称眼叶.眼叶前氓与背沟之间的陌脊积为服脊眼叶之前的面线称面线前支.眼叶之后的称面线后支面线后文交于头甲后边绕的称为后颊类面线、交于头甲侧绕的称前颊类面线、交于颊角的称为角颊类面线 (2)胸甲和尾甲:分别由胸节和后节构成.它们都由背沟之间的轴节和两叨的肋节组成 二、生态及地史分布 三叶虫寒武纪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