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瓦尔登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cao****hui
  • 文档编号:129192071
  • 上传时间:2020-04-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09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瓦尔登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生态危机时代,生态文学由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可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本身等关系的描写,生态文学表现了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精神生态的危机,以期唤醒人们去正确面对和解决困境有“美国历史上最优美的散文之一”之称的《瓦尔登湖》,以其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被视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该书作者、美国作家梭罗,以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质疑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权,谴责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他认为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是和谐的自然既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又是人类心灵的归宿因此与自然融合才是人类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途径 善待自然,自然和人类是平等的梭罗所生活的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处于一种被东部移民不断拓制、不断开发、逐步扩展的状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颇为流行移民们在开发西部时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掠夺性开发大片的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大量野生动物物种灭绝但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驱使,以及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梭罗却敏锐地指出,以人类为中心的单向的发展是一种掠夺式的“进步”,必然会破坏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

      他认为,人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没有支配万物的特权,应该像对待自身一样对待自然梭罗不认同工业带给人们的所谓便利《瓦尔登湖》中,梭罗竭力谴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利用和破坏《湖》篇中,他把铁路比喻成“恶魔似的铁马”,“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吞噬了”只有和自然在一起的梭罗才是愉快的他在瓦尔登湖畔自己盖的小木屋里生活了两年两个月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以真挚的感情描绘出了一个生机盎然、处处洋溢着生命气息的瓦尔登湖他把湖水比喻成大地的眼睛,湖边的树是眼睛边上的睫毛,而森林茂密的群山则是突出的眉毛在他的笔下,钟声都是会说话的:“这一次传到我这里来的钟声带来了一条给空气拉长了的旋律,在它和每一张叶子和每一枝松针寒暄过之后,它们接过了这旋律,给它转了一个调,又从一个山谷,传给了另一个山谷他是真的把自然看成了和人一样的他甚至会在积雪覆盖的冬天,步行十里,是为了去和一棵山毛榉或黄杨和松树约会这样的心境不能不让我们惊讶、感叹梭罗的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身心和自然的交融,从而成为和谐的整体要做到这点,人类必须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主宰者的地位”,要降低自己的姿态,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等。

      《瓦尔登湖》的字里行间都体现着梭罗的这一思想梭罗时而以旁观者的身份隐退一边,时而以被动的身份与动物“交流”动物和自然成了该书“主角”,人的“崇高的”地位在这里被降低了如《禽兽为邻》篇中,梭罗是那么详细地描写了两只蚂蚁之间的战斗,那时他仿佛“缩小”为蚂蚁般的观战者老鼠也是他的朋友:“我们很快就亲热起来”,“跟它玩躲猫儿”,甚至让老鼠坐在手掌里吃干酪《冬天的禽兽》篇中,梭罗也多以动物作为施动者,而自己以观察为主如他用玉米穗“观察那些给勾引来的各种动物的姿态”通过这样的描写,梭罗成功表达了人与自然平等的关系,从强调人的主体性的观念中挣脱出来,以一种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万物回归自然,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回归自然”是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家卢梭提出的口号卢梭认为,回归自然与回归人的自然天性,是人类健康生存必须做到的他呼吁人们“带着滋味无穷的迷醉消融在他自觉与之浑然一体的这个广袤而美丽的大自然中于是,一切个别物体他都看不见了,他所看见的、感受到的无一不在整体之中”一个世纪以后,在大洋彼岸,梭罗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回归自然”他与老鼠共处一室,和它分享食物;斑鸠是他的邻居和同时代的人,康科德的植物是和他“住在一起的邻居”,就连星星也是他“亲密的伙伴”。

      《瓦尔登湖》中,梭罗和动物植物和谐相处,为我们描绘出了许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鹧鸪“带了它的幼雏经过我的窗子”;潜水鸟“冒到水面上,头这边那边地旋转”,“羊毛草的穹窿形的禾束似的顶部”,“是艺术家所喜欢描绘的”;“香蕈像蝴蝶或贝壳点缀在树根”,“红红的桤果像妖精的眼睛似的闪亮”梭罗能发现植物的所有的美;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信任他,能听懂他的话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他不是单纯地观察自然,而是把自己对自然的深切情怀融入与动植物的交往和交流中,把自己看做自然中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个居住者,真正地达到了一种本能的和感官上的亲昵,真正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梭罗认为,人类的存在比起永恒的自然来,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是微小的人类只是大自然有机体上的小小的生物,是自然万物中的普通一员他这样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骨骼系统就像“水里所沉淀的硅质”,而肌肉纤维或细胞组织则像“精细的泥土和有机质”,而手掌也像“张开的有叶片和叶脉的棕桐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梭罗认为是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有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才是最终的归属,才能达到精神与心灵的升华在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生活方式无疑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理想生活状态。

      尽管历史的车轮不可能让我们再完全回到过去的原始生活方式,但《瓦尔登湖》让更多的人去思考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样相处,找到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轻物质重精神,自然是人类自我实现的途径梭罗竭力提倡物质生活简单化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物质主义和经济至上是社会的主导思想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以此来衡量生活的价值但梭罗认为大部分的奢侈品和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反而对社会的进步“大有妨碍”人们狂热地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实际上是“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因此梭罗提出了“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主张他的一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物质追求,成功地实现了简朴生活、不为谋生所累的目标梭罗是这样解释简朴:“世上有两种简朴,近乎愚昧的简朴和明智的简朴智者的生活方式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野人则是内外都简朴梭罗本人很好地诠释了他的这一理念他在哈佛大学受过教育,却跑到当时荒凉的瓦尔登湖边隐居,过着原始人一样简单的生活房子是他自己动手盖的,仅仅花费不到29美元就建成了自己栖身的简陋小木屋,比当时剑桥学院一个学生一年的住宿费还要少每星期花27美分就足以维持他的生活他一年只需工作6个星期,种些蚕豆、玉米、土豆维持基本的生计,剩下的46个星期则用来考察林中的动植物,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从事阅读和写作。

      就是在这样简单的生活中,梭罗却活得幸福无比,充分体验着自然的恩惠他把大自然称作“伟大的曾祖母”,赐予了人类食物与健康梭罗通过详细描述他在瓦尔登湖畔自给自足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其实没有许多我们所谓的文明的新生事物,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自然就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慷慨地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健康和欢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然呢?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不正是人类在自掘坟墓吗?梭罗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人们不要被繁杂纷乱的金钱社会所迷惑,人们不应该将时间倾注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而应当更多地寻求精神上的富足大自然能够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财富,更重要的,它能纯净人的心灵,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虽然拥有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钢筋水泥制造的住宅是以牺牲绿色的自然为代价换来的多少人为了追求物质金钱而紧张忙碌地奔波,却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我们现在的精神生活看似丰富多彩,但大多只是浮华的泡沫外表光鲜亮丽,而内心空虚、彷徨的人不在少数欣赏一百多年前的作品《瓦尔登湖》,的确能让现在的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舒畅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遥远的我们,真的应该从中学会如何重新来与这个生生不息的神奇世界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寻找精神上的瓦尔登湖,去体验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会简单地生活参考文献:1.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2.卢梭著,张驰译:《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译:《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作者单位:衡水学院外语系)编校:董方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