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兹华斯儿童观成因探究.docx
12页华兹华斯儿童观成因探究 [摘 要] 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的灵魂人物,他的儿童观是其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本人及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灵魂前存在”和“儿童乃成人之父”是华氏儿童观的核心理念,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华氏的儿童观是在其早年个人生活经历、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基督教和文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华兹华斯儿童观成因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Keys] 华兹华斯;儿童观;成因1106.2 :A :1672 - 8610( 2009 )12 -0117 -04“湖畔派”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初期形成的诗歌流派,湖畔派诗人创作了大量以湖畔的田园风光和美丽景色为题材的山水诗湖畔派诗人才华出众,他们创作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工业社会的不满和对质朴自然生活的追求,为读者深入了解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和民族心态提供了宝贵资料湖畔派”诗歌的诞生结束了英国诗歌在蒲柏之后近百年的低落局面,标志着英国灿烂辉煌的浪漫主义文学成熟的开始华兹华斯是湖畔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桂冠诗人,为英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侯维瑞曾经说过:“不了解华兹华斯就无法真正了解英国整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由此可见,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华兹华斯的作品进行了评价Bateson从心理的角度,易晓明从时间的角度,张智义从语言学的角度,王春等从自然观的角度对华兹华斯的诗作进行了分析和解剖其中,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尤其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用Keys“华兹华斯”在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1979- 2006)搜得的117个结果中,有56篇是探讨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有关的内容的其中,刘新民、崔莉等对华兹华斯的儿童观进行了讨论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氏儿童观的进一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华氏及其作品的理解,是对华氏及其作品研究的有益补充一、华兹华斯儿童观的含义早先的研究者如Drabble、刘新民、崔莉等对华兹华斯的儿童观进行了讨论但都未能对华兹华斯的儿童观做出明确的界定:Drabble关注的是华兹华斯儿童观的社会影响;刘新民的研究强调了华兹华斯对儿童的看法;崔莉则把华兹华斯对儿童和童年的看法等同起来事实上,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既包含了他对儿童的看法,也包含了他对童年的看法单纯强调其中任一方面或者简单地将二者等同都是不准确的华兹华斯的儿童观主要体现在《我心欢跳》和《永生颂》两首诗中。
他(1999)在《我心欢跳》中写道:我一见彩虹高悬天上心儿便欢跳不止:从前小时候就是这样,如今长大了还是这样,以后我老了也要这样否则,不如死!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阴自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在这首诗中,华兹华斯提出“儿童乃成人之父”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对传统儿童观的彻底颠覆,对于改变当时以及之后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起了重要作用17、18世纪甚至到19世纪早期,英国社会还处在加尔文教义的影响之下:因为原罪,儿童被认为本质上是邪恶的,应该由父母严格监管而当时的英国社会则对儿童漠不关心,甚至残忍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皮普在路上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但就是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他嚷道:“小心点!我很是知道有些坏孩子,你也和他们一样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罕见,它代表了当时主流社会对儿童的理解MacCollis-er认为,当时的儿童处在一个很危险的地位,只有到了19世纪英国社会才开始讨论对儿童的立法保护在此之前的父母们当然电爱他们的孩子,但对爱的方式却有不同的理解:在困难时期,大多数的父母不会尝试去改善儿童的生活,儿童被认为要像大人一样承担责任所以,儿童经常像大人般着装,每天像大人一样工作11小时- 12个小时。
同时期的诗人布莱克在他的“扫烟囱的孩子”这首诗中描绘了当时儿童的悲惨境遇:在扫完烟囱后,孩子衣衫单薄,满身烟灰,在寒冷的雪地上哭喊,他的父母却去做礼拜了儿童的处境在19世纪中叶之后得到了改善,这要归功于罗素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罗素认为:儿童“性本善,有向善性”;应该按照自然成长的阶段对儿童施教,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大人华兹华斯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罗素的观点,他把儿童放在了比成人更高的位置上,即儿童乃成人之父华兹华斯的这一观点是对基于原罪论的传统儿童观的彻底颠覆,是对儿童“性本善”论的继承和发展在罗素、华兹华斯等一批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英国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儿童的生存环境也得到了改善Pinbeck&Magaret发现,19世纪后期一种关于父母责任的新社会良心开始出现,而关于这些责任的立法也开始出台在这场观念的转变中,华兹华斯功不可没儿童乃成人之父”是华兹华斯儿童观的核心思想,而支撑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石则是“灵魂前存在”灵魂前存在”这一理念是华兹华斯在《永生颂》中提出来的诗人在诗中写道:我们的诞生其实是入睡,是忘却:与躯体同来的魂魄一生命的星辰,原先在异域安歇,此时从远方来临,并未把前缘淡忘无余,并非赤条条身无寸缕,我们披祥云,来自上帝身边一那本是我们的家园;年幼时,天国的明辉闪耀在眼前;当儿童渐渐成长,牢笼的阴影便渐渐向他逼近,然而那明辉,那流布明辉的光源,他还能欣然望见:少年时代,他每日由东到西,也还能领悟造化的神奇,幻异的光影依然,是他旅途的同伴;乃至他长大成人,明辉便泯灭,消溶于黯淡流光,平凡日月。
在华兹华斯看来,出生只不过是对前世生活遗忘的开始童年时代的孩童保留了对前世的许多记忆,而成年之后,这些记忆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忘从这一点上说,儿童比成年人更加聪慧儿童乃成人之父”由此而来然而,C urran认为,这首诗只不过是华兹华斯对已逝青春的怀旧和眷恋,诗人并不真正相信“灵魂前存在”证据之一就是诗人在《永生颂》序言中的一段表白:作为信念太模糊了,我更倾向于把它看做是人类不朽本能的一个元素但是请不要忘记,尽管这一观念没在《启示录》中提出,但却并不矛盾人的堕落对此有类比意义的支持相比之下,“前存在”是很多国家中流行的观念对于熟悉古典文学的人来讲,“前存在”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因此,作为诗人,我把“前存在”思想在人性中的深厚基础作为运用这一理论的依据C urran与Friedlander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华兹华斯的轮回观纯粹是出于对纯真的怀旧情结基于此,多数评论家都把华兹华斯在《永生颂》中提出的“灵魂前存在”当作诗人的临时借用但Rober【 Zimmer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尽管人们几乎普遍地认为华兹华斯并不真正相信“灵魂前存在”,但有证据显示华兹华斯并没有压制这一理念,也就是说诗人是认真的;在华兹华斯的诗作“颂歌:忆幼年而悟永生”、“序曲”以及“杂咏”中都体现了“灵魂前存在”的思想;像Henry Vaughan和Thomas Traheme -样,华兹华斯在童年时代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他仍然还记得前世的生活。
Zimmer认为,正是由于自柯勒律治以来批评家们的宗教和哲学偏见才使得华兹华斯的思想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而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这场争论还将继续下去无论如何,华兹华斯运用“灵魂前存在”的理念为其诗歌创作服务却是不争的事实没有“灵魂前存在”的理论支撑,“儿童乃成人之父”的观念就站不住脚因此说,华兹华斯的儿童观不仅包含“灵魂前存在”和“儿童乃成人之父”这两个核心理念,而且还包含这两个理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刘新民和崔丽r16j在研究中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却没有能指出其间的关系二、华兹华斯儿童观的成因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这些因素既有诗人早年生活经历的,也有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和文学的崔丽分析了华兹华斯儿童观形成中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她的分类不够明确,经济、文学以及宗教等因素也没有涉及一)诗人早年生活经历华兹华斯八岁丧母,十三岁丧父通常说来,童年的不幸有可能会使一个人变得冷漠、敏感和乖戾然而,华兹华斯不但没有变成那样一个不喜欢交际的怪人,反而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年轻人这要归功于诗人母亲自幼对他培养和灌输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其次,华兹华斯父母双亡后,他的亲戚给了他无私的爱,这种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华兹华斯早年爱的缺失。
另外,华兹华斯丧母后不久便被送到了当地的一所语法学校,学校的社会氛围和自然环境都非常宽松和友好,华兹华斯的心灵创伤在这里开始慢慢愈合Drabble指出:“尽管有很多不幸,华兹华斯似乎度过了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他九岁进入语法学校,在那里他表现得很好他非常喜欢学校周围的乡村,多年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依然心存感激和爱意童年的快乐生活使得华兹华斯像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对童年有一种怀旧情结这为华兹华斯儿童观的形成提供了极其深厚的情感和生活基础众所周知,浪漫主义作品中儿童世界对成人的排斥是共同现象,而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成年人甚至是多余的理解的困难和回归的不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成人的怀旧情感这与“儿童乃成人之父”是一致的:复杂的成人需要从简单的儿童那里学习已经失去的心理能力二)政治因素:法国大革命华兹华斯是唯一一位亲身经历法国大革命的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他于1791年11月30日到达法国,1792年12月离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诗人经历了由漠不关心到感兴趣再到同情然后支持最后却幻灭的心路历程华兹华斯去法国的最初目的是学习法语,“起初并没有政治趋向,他对当时的政治宣传不太感兴趣”华兹华斯在1791年12月6日到达奥尔良,他在那里最先认识的朋友都是保皇派,对革命不感兴趣。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华兹华斯成为一名普通的革命看客华兹华斯与Beaupuy的结识改变了他对革命的看法,华兹华斯对革命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最终变成了革命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华兹华斯在《序曲》中对Beaupuy的品质,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进行了赞颂,Beaupuy对华兹华斯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华兹华斯在诗中对朋友和未来的政府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可好景不长,法国大革命随着公共安全委员会的建立进入了恐怖统治时期四万法国人在这期间被处死,然而这些死刑并没有按照法定的程序执行,这与大革命初期所倡导的民主与正义完全背道而驰到了1799年,拿破仑颁布新宪法,实行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宣告彻底失败,许多人期冀通过政治运动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社会的理想亦随之幻灭,这其中也包括华兹华斯华兹华斯开始质疑理性主义最终他放弃了通过基于理性的政治运动来实现社会改革的理想主义,转向人类的童年去寻求自由和希望三)经济因素:英国工业革命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突飞猛进,建立了庞大的帝国,积聚了大量财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霸主,但分配的不均和贫富的悬殊足以“使天使掉泪”机器的使用使成千上万的熟练技工失业,繁重的农业税使面包价格超过饥荒年代,每个大城市的街头都聚集着饥饿与愤怒的人群。
社会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对工人进行疯狂剥削,工人阶级日益贫困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和争取政治权利,工人阶级进行了不断的斗争1836年- 1848年的宪章运动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在这一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权利,但他们生存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像同时期的许多人一样,华兹华斯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感到困惑、迷茫和不满人类文明在此似乎陷入了困境这也促使华兹华斯更加向往工业革命前人类自然质朴的生活以及童年的欢乐时光四)宗教影响:基督教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基督教盛行的国家华兹华斯的家人也曾经希望他能在教会中担任神职因此华兹华斯对基督教的教义和圣经典故应该耳熟能详在《永生颂》的前言中,华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