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31330730
  • 上传时间:2023-07-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8.51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案例名称: 第三章第四节海水运动科目:地理教学对象:高中课时:一课时提供者:韩玉蓉单位:青海昆仑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也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经典内容洋流的分布规律、大洋环流形成的过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之一本节课在中学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即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课程标准分析这是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2.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以地轴为中心)3.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4.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5.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只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6.能运用表层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二)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解释洋流的概念并介绍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之后,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教材第二部分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提供材料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再探究其主要驱动力三)学生基础分析1.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3.5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学生对一些战争(二战、海湾战争)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在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对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对寒暖流对沿岸的气候影响、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没有感性认识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我所教授的学生虽然是高三的学生,但对前面所学知识欠缺,特别是这节课涉及到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盲区,因此在这一部分应有所侧重,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地理图像而得出结论1、指导学生自学、归纳洋流规律 2、案例分析使学生获得分析方法、知识迁移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自行分析其他案例    3、指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故而本课将采用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2、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发挥“角色效应”,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3、师生互动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理想洋流模式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4、探究性学习法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准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题] 以画面作为背景,蓝蓝的大海,各色海鱼穿梭其间,大海宁静而安详,然而这仅仅是大海的一面,另一面,大海有巨浪,有狂潮,有惊涛,海水是不断运动的,并且运动有多种形式。

      今天我们学习:3.4海水运动 [提问、板书]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有波浪、潮汐、洋流) [转折过渡] 我们今天就来介绍这三种运动形式的成因以及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先看波浪,请思考:1、波浪有几种类型? 2、形成的原因有何不同? 请联系实际思考这两种波浪对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转折过渡] 如果你去海边生活,潮汐则是感受最深的一种海水运动的形式,那么什么是潮汐?[提问归纳后再问] 为什么海水会发生周期性涨落?为什么一天中有了两次涨落? [看潮汐成因录象后,边展示课件边讲解]首先:引起海水涨落的主要原因是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当观测海域正对月球时,形成月球引力吸引的高潮,由于地球的自转,当观测海域背对月球时,形成地球运动离心力高潮,这样地球自转一周经历了一次月球引力高潮和一次离心力高潮,期间为两次落潮,即一天经历了两次海水的涨落 其次: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对潮汐也有影响当太阳、月球、地球位置处于一直线时,则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加强了月球对地球海水的引力,则形成大潮,而这时正好为溯或望日,又称为溯望潮;当月球处于日地垂直线上时,太阳的引力削弱了月球引力则产生小潮,这时月象为上弦选月或下弦月。

      再次;地形对潮汐的影响也很大,如钱塘江大潮[看录象](有人看过钱塘江大潮,会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出现在8月18日?——海水摩擦力使得潮汐涨落时刻滞后 [小结] 从画面可以看出潮汐对海岸工程带来巨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潮灾以上介绍了这些潮汐的成因,就是为了了解潮汐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以预防潮汐对航海与海 岸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转折过渡] 除了波浪、潮汐等常见的海水运动方式外,科学家们发现海水还常年比较稳定地向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这就是洋流洋流流动的方向相对稳定,流量也相当大,但越往深处流速越小,因此洋流主要表现为表层海水运动海水这样常年稳定的大规模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是什么? [提问板书] 是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复习大气环流模式图,并板图假如图中区域正是某一大洋,在近地面风带(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吹拂下海水的运动即是风海流,用红色粉笔在大气环流模式图上画出南北赤道暖流、北半球西风漂流,用蓝粉笔画出南半球西风漂流(红线表示暖流,蓝线表示寒流) [转折过渡] 除最主要的动力外,由于海水是流体具有连续性,风海流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此乃洋流形成的第二个原因——海水的补偿运动,形成补偿流。

      在图上用红粉笔划出 1、2号洋流,蓝粉笔划出4、5号洋流(依据《高中地图册》)[边讲边画边板书] 此外,海水运动还要受到陆地形状的影响,如赤道暖流海水遇到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流形成赤道逆流(即 3号)以上的1、2、3都是海水水平方向的补偿运动,这种洋流称之为水平补偿流;在4和5海域由于盛行离岸风,表层海水被吹走后,下层海水上升补偿,即为垂直补偿流海水的水平运动还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洋流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形成大洋环流这样即可总结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中、低纬度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 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西风漂流的另一部分折向高纬补偿大洋西岸海水的损失,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接着,可以引导学生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验证此规律是实际存在的既适用于太平洋,也适用于大西洋和南印度洋至此,总结出大洋环流模式图[转折过渡] 以上是全球性的大洋环流在某些海域由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流动,这称之为密度流[展示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图] 说明密度流的形成地中海盐度高、密度大、水面低,而大西洋盐度低、密度小、水位高,导致表层海水流向地中海,下层海水流向大西洋,形成密度流。

      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进出地中海的问题在练习中强化理解 [引申] 红海和印度洋联系的曼德海峡表层和底层海水流向 海水温度不同也会引起密度差异,温度高、密度小、水位高,温度低、密度大、水位低,也形成密度流如白令海峡联系的北冰洋和太平洋海水的流向 综上所述,形成洋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某一洋流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日本暖流既是水平补偿流,又有由于海水温度差异而形成的密度不同的影响,而且受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