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都的秋》艺术表现手法浅探.docx
3页故都的秋?艺术表现手法浅探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感情浓厚 ,意味隽永 ,文辞优美作者将故都之秋独特的风姿 ,独特的色彩 ,独特的音响 ,独特的韵味 ,独特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试就?故都的秋?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些浅陋的探讨 联单 一、衬托比照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 ,抑南扬北 ,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欲说北国之秋 ,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 ,是温和的、渐进的 ,像一杯温开水 ,平淡无味 ,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下文那么具体地写故都的秋的本色无论是漫游景点 ,还是“泡一碗浓茶 ,向院子一坐〞 ,整个故都都被秋色装点着 ,真是无一处无秋意南国怎么可以相比呢?至此 ,北国之秋的“清〞与“静〞 ,可谓写得“饱〞且“透〞且“十足〞了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北国之秋的另一个特色“悲凉〞的呢? 作者暂时离开了对秋景的描绘 ,从中外文人对秋的歌颂与悲啼的比照中 ,发出这样的感慨:“足见有感觉的动物 ,有情趣的人类 ,对于秋 ,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敞开的议论最后归结为一句 ,那就是:“中国秋的深味 ,非要在北方 ,才感受得到底。
〞作者运用衬托比照的手法 ,已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前面是概括的 ,然后是细致的 ,具体的 ,但都写的是景物此后又放开笔墨横向阐发最后 ,郁达夫连用四组比喻性的比照 ,以虚映实 ,强化了对北国故都之秋的赞美:“比起北国的秋来 ,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 ,稀饭之于馍馍 ,鲈鱼之于大蟹 ,黄犬之于骆驼〞具体来说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 ,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 ,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 ,北国之秋秋味坚强;“黄犬之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 ,北国之秋范围广阔这样就把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坚强、博大等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二、复沓、跌宕的手法 读过?故都的秋? ,难免有这种感觉:这是诗式的散文 ,还是散文式的诗?其实 ,作者是饱含诗情写散文的我们读这篇文章 ,之所以有一种情深意切的快感 ,这不正是“诗〞的功力吗?作者赋予“故都的秋〞以满腔的激情 ,无论礼赞或哀怜 ,无论热烈或悲凉 ,我们总是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是真切的这种表达效果的产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复沓、跌宕手法的运用这种反复咏叹的手法虽源远流长 ,但用在现代散文中 ,且用得恰到好处 ,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如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秋味〞这个抽象的“感觉〞 ,作者一共提到五次 ,再加上一些富有“秋味〞的描写镜头 ,使本来抽象的东西也成为可感触的具体物象了当然 ,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还不在于具体的“物象〞上 ,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 ,通过“旋律〞和“情味〞反复 ,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和微观的认识与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表达上采取了表达、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因情生景 ,借景发情 ,将“物〞、“我〞 ,“主〞、“客〞完美地统一到“意境〞这个极点上 ,通过读者的美感经验而完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 三、排比修辞格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 ,郁达夫出神入化地运用了排比看似信马由缰 ,随手拈来 ,再细细琢磨 ,不禁让人叹服 ,实乃精心之作巴金先生曾说:“达夫?故都的秋?大量运用排比句式 ,语意畅达 ,可以说是现代文中运用排比的典范之作〞比方: ①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②还有秋雨哩 ,北方的秋雨 ,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 ,下得有味 ,下得更像样 作者在这里用了“下得……下得……下得〞这样的排比句 ,将“奇、有味、更像样〞三个中心词的间距拉长 ,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 ,同时渲染了气氛 ,感伤之情由此便散发开来。
综上所述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写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韵 ,读来如饮醇酒 ,久而弥笃 ,这与上述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