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主义与电影运动上课件讲解学习.ppt
38页现代主义与电影运动 上,,,,世界电影百科全书(苏联)里说的:“格里菲斯的艺术活动的进步和革新的意义在于,他把导演看作是作品的统一形象的创造者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尝试解决一个形式或者美学问题大卫卢埃林沃克格里菲思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1875 1948)以他非凡的才能,把电影从戏剧的奴仆地位中解脱出来,使之发展为一门与音乐、美术、文学平起平坐的独立的艺术门类他不仅熟练地运用电影特权,创造性地安排电影的摄影构图和蒙太奇,而且巧妙运用大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淡出淡入、摇镜,并交叉使用,使电影史上出现了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的第一个高峰 1907年夏天,在纽约失业的格里菲斯,好不容易在爱迪生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里找到一个当配角演员的工作,每星期的报酬仅15美元他不仅勤恳、而且有才华,连续写了几个剧本从1908年到1912年,共摄制了四百多部这些影片既继承卢米埃尔等人的纪实风格,也吸取了梅里爱戏剧电影的因素,甚至还受意大利历史电影的影响,加上自己的许多独创的东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表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1919年,他与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组织建联美影片公司,尽管也拍出了被摧残的花朵等优秀影片,但气魄已大不如前了,1931年他拍了他最后一部影片。
1935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他颁发特别奖他逐渐被人遗忘1948年,他孤零零地死在好莱坞的一家旅馆里一、电影的语法的形成 (一)格里菲斯与蒙太奇,真正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一个国家的诞生拍摄于1915年格里菲斯根据牧师汤马斯狄克逊那部赞扬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的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的影片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围绕南北两个家族以展开情节这两个家族本是世交,子女间还发生恋情,在战争中因政见不同而变成仇敌,各自参加南北不同的军队,刀枪相见,在三K党的帮助下,双方停止内战,两家重归于好,有情人也终成眷属影片在两个家族中,又以卡梅隆一家的遭遇为重点,展开三条线索:黑人的暴行引起大火焚烧大西洋城;卡梅隆一家焦急地注视外界的内战;“小上校”搏击在战场上三条线交织进行以形成影片的总体结构、格里菲斯调动强大的阵容,花费10万美元,仅用九个星期就摄制完成了全片共分为12本,1500个镜头,可放映3小时在当时是算巨片了党同伐异由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小故事组成古代的巴比伦的陷落,描写巴比伦亲王贝尔沙撒的奢靡生活及波斯王居鲁士攻打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其中穿插了一个少女与亲王热恋的情节。
近代为基督受难,描写耶稣与伪善的法利赛人的冲突,因犹太人出卖被钉上十字架现代为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描写法王查理九世在位的1571年,一个女教徒随未婚夫一家到巴黎后,在巴戴莱姆屠杀日中,一家人遇害的故事当代的母与法,描写1912年一个罢工工人被控谋杀的冤案为什么要将时间跨度极大的事情拍成一部影片呢?格里菲斯解释说:四个故事犹如四条河流,本来分开,慢慢前进,后来越来越奔腾,交叉在一起,汇成党同伐异的激流他的意思是说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总是反对和镇压那对立的阶级,即党同伐异这就是善与恶的对立,这种对立是永远不变的,而宗教的、政治的、法律的各种不肯容忍的行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他在影片末尾安排全体牺牲者起立去祈求和平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艺术技巧:党同伐异丰富和发展了平行蒙太奇、巧妙地运用隐喻,第一次把时空相距很远的事件组织在一部影片里,彻底打破了戏剧的三一律,使电影发展成独立的艺术,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伟大创造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先行者:库里肖夫,Kuleshov,Lev Vladimirovich 1899年 1月13日生于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于莫斯科曾就学于莫斯科美术学校1916年入电影界,在汉荣科夫电影制片厂任美工师。
1918年开始导演影片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师普赖特的方案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领导过新闻片的拍摄工作1919年在苏联国立电影学校建立了被称为“库里肖夫集体”的教学工作室,著有电影导演实践、电影导演基础和镜头与蒙太奇等,库里肖夫认为将同一镜头与不同镜头分别组接,就可创造出不同的审美含意,他利用沙俄时期名演员莫兹尤辛面部特写做实验得出的“库里肖夫效应”有力地支持了蒙太奇理论他不排斥在电影中使用戏剧性手法和包括演员排练在内的舞台技术,甚至创办“奇异演员养成所”培训演员他执导的影片死光、遵守法律 、铁木儿的誓言、我们从乌拉尔来等显示出他对于蒙太奇技术的熟练运用电影眼睛”里的“真实的诗意”,维尔托夫最初是未来派的作曲家(1916 年写过听觉实验室的曲子),以后在 1918-1919年间当编辑,开始拍摄苏维埃新闻片 他认为摄影师和导演无需刻意安排,就能在生活中发现无穷无尽的内容,摄影机成了时代的见证和生活的眼睛在他的理论里,电影摄影机可以把世上万物展示给人们观看,“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加完美电影眼睛派创始人Dziga Vertov,1896年1月12日生于比亚利斯托克,1954 年2月12日卒于莫斯科,原名杰尼斯阿尔卡基耶维奇考夫曼。
1922年战乱平息后,西方故事片大批出现在苏联的电影海报上,维尔托夫对这些虚构的电影很反感,以“三人委员会”(troika)为名义发表宣言宣言中说:“电影的躯体已经被习惯的剧毒麻醉了我们需要机会在这垂死的机体上做一次实验,以寻找解毒的良方”三人委员会中维尔托夫担任总指挥,妻子斯维洛娃负责剪辑,弟弟米哈伊考夫曼负责摄影1922年5月,三人小组创办电影真理报(Kino-Pravda),一种按月发行的新闻电影,间或出产一两部具有正片长度的纪录片,由火车送往各地放映,此名来自列宁1912年创办的真理报(Pravda),宣示了这样一个电影理念:无产阶级电影必须以真实为基础 “电影眼睛”逐渐酝酿成型 “三人委员会”扩充为“电影眼睛人小组”(Kinoki team),1923年7月维尔托夫发表了他著名的宣言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从1928年开始凡申请纪录片项目和经费,都要提前准备一份详细的“剧本”,这等于扼杀了维尔托夫视为生命的“电影真实”,但他还是坚持拍摄了经过精心剪辑的传大的纪录电影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年)维尔托夫强调“实况拍摄”的同时,也强调摄影师或剪辑师应通过镜头的剪辑发挥电影分析、综合现实生活的功能,赋予题材以特定的涵义,其中就必然有影片制作者对素材的意识形态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富于政治的激情”,以使影片具有“真实的诗意”。
这样,蒙太奇就不只是连接镜头的技术手段,更是分析、概括生活的意识形态工具带摄影机的人依然没有剧本,没有布景,没有字幕,没有道具,是一场寻找“真正的国际化的绝对语言”的实验,也是对电影眼睛人工作方式的示范,那富于音乐感的画面组接方式,那在生活之流中飞翔的摄影者,那些平凡的、突然出现在镜头里的人与物,就是新兴的苏维埃充满朝气的“真实的诗意”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维尔托夫能把 “电影眼睛”和“无线电耳朵”结合起来,形成音画对位的蒙太奇在摇篮曲一片(1937年)以后,他的理论受到猛烈的攻击,38岁的维尔托夫就被剥夺了创作的自由,以致到他故世之前只拍了几部作为任务的影片 其他代表作品:电影眼睛(1923)、关于列宁的三支歌(1934)、热情:顿巴斯交响曲( 1931),我是电影眼睛,我是机械眼睛我是一部机器,向你显示只有我才能看见的世界 从现在起,我将把自己从人类的静止状态中解放出来,我将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我接近,然后又离开物体,我在物体下爬行,又攀登物体之上我和奔马的马头一起疾驰,全速冲入人群,我越过奔跑的士兵,我仰面跌下,又和飞机一起上升,我随着飞翔的物体一起奔驰和飞翔现在,我,这架摄影机,扑进了它们的合力的流向,在运动的混沌中左右逢源,记录运动,从最复杂的组合所构成的运动开始。
我的这条路,引向一种对世界的新鲜的感受,我以新方法来阐释一个你所不认识的世界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蒙太奇学派当家人:爱森斯坦,爱森斯坦(Eisenstein,Sergey;18981948)前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 1920年到莫斯科第一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工人剧院工作他以美工师和导演的身份参加了根据J.伦敦的小说改编的话剧墨西哥人的演出19211922年,他进入由B.梅耶荷德指导的高级导演班学习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4年转入电影界,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罢工(1925)被真理报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的影片”他用“杂耍蒙太奇”、群众场面、类型演员、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中一般的“情节”、个别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的纪实风格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进一步发展了罢工的思想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影片塑造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的综合形像影片中的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等等一系列场面,成为世界电影的经典。
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战舰波将金号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为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周年,他接受了拍摄影片十月的委托,影片不仅再现了1917年 210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且揭示了这些事件的含义1950年,该片配上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重新走上了世界银幕1928年以后,他又继续完成了被十月中断了的影片总路线,修改后以旧与新(1929)的片名上映这是苏联第一部表现农村合作化的影片19291932 年他同摄影师..基赛、助理导演..亚力山大洛夫一起出访欧美他在法国拍了一部短片感伤曲(1930),试验了声画对位法1932年在美国作家U.辛克莱的资助下,去墨西哥拍摄了纵贯墨西哥2000年历史的史诗片墨西哥万岁在这部影片中,他探索了单镜头画面的运动、节奏及结构因拍摄时间过长,辛克莱无法再筹款支持他们只好结束拍摄,回纽约进行剪辑辛克莱同他商定:他俩先回国,随后即将底片送往莫斯科但后来辛克莱将底片卖给了某电影公司以弥补自己的经济损失爱森斯坦被这种行为所激怒,竭力想把底片弄回国,这部影片的 8万米底片在爱森斯坦生前始终未送到莫斯科许多人根据它的材料剪辑成墨西哥风暴、悲惨的狂欢节等10余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
直到1979年,经各方努力,有6万余米胶片集中到莫斯科,由名导演、爱森斯坦当年的助手亚历山大洛夫剪辑成完整的影片,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墨西哥万岁剧照,1932年回国后,他在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制定导演实习课方法在拍亚历山大聂夫斯基(1938)时将影片的叙事结构同古老的传说、民间故事联系起来,将影片的映像处理同古俄罗斯的壁画及建筑艺术交织起来,又将这两者同普洛科菲耶夫的音乐进行对位的或对应的结合其中冰湖大战一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3集片伊凡雷帝(第一、二集,1945,第三集未完成)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他说自己从普希金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汲取了灵感,而在结构上则借鉴并超越了世界经典艺术家们的经验这部多声部的影片,特别是近卫兵宴会的场面以及第二集的声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为世界电影的高峰之一,并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苏珊桑塔格曾批评伊凡雷帝几乎就是一本呆照集,这正好是在相反的方向上一语中的伊凡雷帝简直就是男性肖像和压抑的建筑线条的构图集锦,极度压抑的空间中充满了仇恨、猜疑、背叛、谋杀电影中只出现了两名女性伊凡的姑妈,世袭贵族代表者欧芙洛西尼娅的脸是一张被彻底男性化的脸,她一直试图推翻伊凡,让她有缺陷的儿子弗拉迪米尔登上沙皇王位。
伊凡的妻子是影片中唯一真正的女性,也是唯一始终站在伊凡这一边的人可是她被欧芙洛西尼娅毒杀了结尾段落里,当伊凡下令开始歌舞时,爱森斯坦的电影第一次有了色彩舞蹈由伊凡亲信的近卫军来跳,唯一的女伶是男扮女妆的这段诡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