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总公式中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徐青(修改稿).doc
13页资本总公式中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姓名,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摘要】中国转轨经济中劳资双方冲突与矛盾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文章力图借助马克思关于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一般理论,揭示出隐藏在资本总公式背后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的矛盾,继而结合博弈论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博弈分析,探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合理路径关键词】资本总公式;劳资关系;博弈分析(可以)注意:修改意见见论文末端引 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计划经济中单一的劳动关系逐步转变为不同类型的劳资关系,在此过程中劳资冲突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面对困难的经济局面,劳资冲突问题又一次成为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都共同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以资本总公式作为研究开端的,通过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博弈分析,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对于如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劳资双方的和谐安定,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也能够贴合我国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
已修改)一、马克思关于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理论阐述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两大生产要素,其关系仍然是现代社会依以旋转的中心马克思把劳资关系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以此为开端系统地阐述自己的经济学观点《资本论》实质是一种劳资关系理论,其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以资本总公式作为阐述其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基础,对我们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劳资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思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空两格)(括号(一)要用中文输入法的全角,阿拉伯数字后边用顿号)1、资本总公式(空两格)马克思首先指出,货币这一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存在两种运动形式,即W—G—W(货币运动形式)和G—W—G'(资本运动形式)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是G—W—G′(货币—商品—货币),在这一过程中,前后两端的货币是不同的量,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殖,马克思说:“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1] 资本实质上是在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作为资本的货币其运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G—W—G'是资本运动的最一般的形式,集中反映了资本最本质的特征,说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因此称之为资本总公式资本价值的运动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是G—W…P…W′—G′;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G′;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G′这三种资本的流通形式都没有改变资本运动形式“价值增殖”的共性,因此马克思把G—W—G′称为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1]177也就是说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一对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即等价交换规律,商品交换都只是商品价值形态的变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无法使原预付价值增殖,因为流通或商品交换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那么,剩余价值能不能从流通以外的什么地方产生呢?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只与他个人的商品发生关系,他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不能使价值增殖,货币或商品也不能转化为资本。
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的结果:“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1]188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所在马克思解决了资本总公式所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就是马克思所阐明的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2、劳动力的买和卖马克思指出,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中商品再度出卖上,那就只有发生在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而由于等价交换的原则,它也不会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那就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上货币所有者购买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这中独特的商品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马克思在此界定了劳动力的概念,即人的身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同时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与其它商品的区别,以及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全过程中,是怎样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我们将看到,货币转化为资本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以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为条件,但它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的增殖准备条件。
这个过程最终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马克思写道:“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1]200马克思揭示的劳动力商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使得价值增殖的秘密得到科学的解释,从而解决了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二) 马克思关于劳资关系的概述根据以上关于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理论论述,我们看到,马克思总体上认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但同时,马克思为了实现其研究的目的,站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将研究重心放在了对劳资对立的分析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二是雇佣劳动人格化的资本与被异化的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劳资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而是雇佣,不是自由而是专制1、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对立——劳动隶属于资本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实质是资本对劳动的占有。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关键,“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193同时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工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部分,而且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自身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剩余价值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独特的剥削方式”,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资关系,是资本家无偿古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2、劳动与资本关系的统一——劳动与资本相互依存 马克思明确告诉人们,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辩证法,正是辩证法才使《资本论》成为“艺术的整体”辩证法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在对现成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诚然《资本论》中充斥着对资本的否定和批判,但马克思对资本也有肯定理解,强调劳动与资本相互依存。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离不开雇佣劳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依旧具备一般劳动过程的的要求,离开了劳动者的劳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不可能进行的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曾指出:“这样,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产生其次,雇佣工人的反抗和斗争会对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资本会在雇佣工人的反抗和斗争中改变原有的剥削策略,通过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利用新技术“羽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剥削创造条件最后,社会资本的发展使得劳动与资本具有融合和合作的可能马克思在后来的社会资本理论中也指出,当资本日益扬弃了私人资本的属性而越来越具有社会资本的属性的时候,劳资冲突能够得到有效缓和也正因为如此,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尽量缓和劳资矛盾,避免劳资冲突二、资本总公式下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过渡还在想)博弈论,英文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讲到博弈论,不得不提到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从囚徒困境中,可以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一种制度(体制)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
由于“劳资”是在对立中求统一,其间必然充满着矛盾、斗争与复杂的博弈,从博弈学的角度,劳资关系是一种博弈关系劳资博弈,简单地说就是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在权利利益上的合作与对抗作为一种研究利益冲突关系的现代经济分析工具,博弈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合作性的制度安排将会自发地产生,其基本思路是:如果行为人知道在未来的无限时期他们将会互相面对,那么一系列的的制度将会发展起来,一旦制度建立起来,且假定它是一个均衡的制度,则它就会对博弈参与人在每一个阶段的博弈行为具有约束力,这个问题就被制度化了这一部分我将结合博弈论的基础理论对资本总公式(G—W—G')作用下的劳资关系进行博弈分析 (一)、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劳资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否定和批判了为资本原则所支配劳资关系,明确指出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马克思形象地描述道,“资本一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829“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1]829。
在此,我们将站在博弈论的角度,采用最简单的两人囚徒困境博弈模型,通过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来看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劳资关系以下博弈分析的前提是假设劳资双方均为“理性人”,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假设存在两个博弈参与者,行为人1代表资方,行为人2代表劳方,他们在每一时期都相互遇到,并在合作与非合作策略之间任选其一,这样就定义了一个以双变量矩阵表示的囚徒困境模型,如图1: 行为人2 合作 非合作 (6,3)(0,5) (5,0)(1,1) 合作 行为人1 非合作 图1 劳资关系博弈的支付矩阵 在图1中,参与人集合为i=1,2;每个参与人的策略集合是Ai=(合作,非合作),i=1,2效用函数,其中si第i个参与人的一个特定战略根据纳什均衡的含义,图中劳资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以下最大化问题的解:Ui (si*,s*-i)≥Ui (si ,s*-i),,通过代入检查则惟一的纳什均衡解为(斗争,斗争),双方不能达成合作。
在动态的无限重复博弈中,由于隐藏在资本公式背后资本家与劳动力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