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生态学.docx
8页《农业生态学》 一、选择题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2、 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3、 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成群分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4、 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而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三个 主要组别5、 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6、 种群的增长的类型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三种7、 种群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物理环境、种群自身的生理因素两类因素的影响8、 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包括: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空间结构、空间利用方式、扩散和迁移等四个方面9、 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迁移10、 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两类: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11、 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个类型12、 正相互作用可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 生等13、 在温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底到山顶植物分布依次为:干旱一荒漠带一荒漠化草原带一草原带一森林草原(或 草甸草原)带一亚高山针叶林带一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一冰雪带。
14、 在热带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布依次是:热带雨林带一常绿阔叶林带一落叶阔叶林 带一亚高山针叶林带一高山灌丛带一高山草甸带一高寒荒漠带一冰雪带15、 种群波动的调节有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 传调节)三种16、 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是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17、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8、 旱生演替系列是: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19、 水生演替序列是: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 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20、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21、 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具体表现在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个方面22、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量比关系23、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特性划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24、 生态系统从其组分的性质可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生物组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 物等。
25、 非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26、 根据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27、 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当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28、 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29、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 红外线、紫外线才起生物学作用30、 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是由24%的直射光,17%的来自云层的散射辐射,以及6%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组成31、 辅助能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各方面活动中所投入的能量,包括生物能(如劳畜力、种苗、有机肥料等)和工 业能(如化肥、农药、机械、燃料、油、电力)等32、 食物链的基本类型有捕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三种33、 生态金字塔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类型34、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生产35、 次级生产包括: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36、 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生物固氮、化学固氮37、 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挥发损失、氮的淋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 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
38、 在立体农业中运用的主要原理有:光合作用原理、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物互补原理、气候生态学原理、生 态位原理等39、 立体农业的类型可分为平原型(林木或果树与作物间作、旱粮分带轮作、蔗田棚式蘑菇立体种植、山地立体 农业、水域立体农业(淡水立体养殖、浅海滩涂立体养殖、低湿地立体农业)40、 农业资源根据其来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根据其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 源(再生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源)41、 农业资源的特性: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42、 生态失调结构上的标志:一级结构缺损(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 二级结构受损(二级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43、 生态失调功能上的标志: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44、 水体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45、 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资源环境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等几个方面46、 持续农业的三大目标是: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 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
47、 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日照长度对植物繁殖特性的影响、日照长度与植物分布和起源 有关、日照长度对植物的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的影响48、 水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水对生物分类的 作用49、 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促进了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50、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途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资源、合理 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51、 水体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污染物对农作物产量有影响、污染物可导致农产品品质降低52、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自然调控机制(反馈机制、多元重复补偿)、人工调控机制(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社会的间接调控)53、 系统分析的三个步骤:分析、评价、最优化方案的提出二、填空I. 生态学按人类干扰分类:1.自然生态系统2•人工生态系统3•半自然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以人类驯化的生物为主),环境部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3•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经济服务价值,社会服务价值,生态服务价值。
4•种群的三种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5•三种种群增长模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6、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同时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7、 死亡率描述了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内个体衰减的数量,用D表示同一出生率一样,死亡率分为最低死亡率 和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8、 迁入和迁出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9、 某些细菌、昆虫、鼠类的繁殖,基本上属于J增长型;一年生植物的干物质在某段时期内的增长也属于J增长型 多数生物的增殖,包括植物分蘖的增加、株高的增长基本上属于S型10、 迁移和扩散常指种群内个体因某种原因从某分布区向外移动的现象迁移和扩散是一种普遍的生物现象II、 通常脊椎动物和种子植物属于K对策生物;昆虫、细菌、藻类等属于Y对策生物12、 群落中生物种的多样性,决定着群落的稳定性及生产力13、 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14、 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15、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在他长期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首次得出了生态系统 的概念。
16、 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它们之间通过能量转化和物质循 环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复杂关系和执行一定功能的系统17、 海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内最大、层次最厚的生态系统18、 森林生态系统属于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亚系统19、 光是保证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因子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20、 谢尔福特耐定律: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特于1913年指出,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 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这一概念为后人称之为谢氏耐性定律在这一定律中把最低和最大量因子合并,把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上限的 因子都称为限制因子21、 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消费者和分解者22、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为适合环境而形成的特定性状的一种表现2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24、 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最初能量来源于太阳25、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便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 的渠道。
26、 食物链概念是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研究Cedar Bog湖内生物种群能量流动规律时,由中国谚语“大鱼吃 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浮游生物”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27、 十分之一定律:是Lindman在30年代末期对天然湖泊和实验室水族箱的研究中得到的,实际上是对食物链营养 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一个粗略定量的描述28、 次级生产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 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29、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主要是指畜牧业和渔业生产30、 生物地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部分的内容31、 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1、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其它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2、化学固氮,即通 过化工厂将空气中的氮合成为氨,再进一步制成各种氮肥32、 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它原因导致氨的挥发损失;氮的淋失,主 要是硝态氮由于雨水淋洗而损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33、 从化学氮肥的利用来看,要尽量减少氮素的挥发和流换,提高氮肥利用率。
34、 磷肥的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磷的固定作用,即水溶性磷在土壤中容易与钙、镁、铁、铝等结合形成难溶性磷化 物35、 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要分为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的污染,同时化肥的施用还会影响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36、 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定集过程及其所引起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主要指氮、磷的富集水体中氮、磷 等营养物质的来源有多条途径,农业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入,地面径流和地下水的渗漏等,都可能使 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增加37、 生物浓缩也称为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38、 综合养殖生态工程最基本的特征是功能上的综合性39、 石油、矿产等缺乏更新能力,或更新的周期太长,属不可更新资源40、 我国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多样,品种资源丰富,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41、 世界上栽培植物(农作物)中最主要的有90多种,我国有50多个种,其中水稻、大豆、粟、稷、养麦、绿豆、 赤豆等20种作物均起源于我国42、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顶级群落是群落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43、 生态系统的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
44、 二级结构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