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哲学】哲学解读《西游记》.doc
19页【人生哲学】哲学解读《西游记》 前言 用哲学家的眼光去洞察隐匿在神话故事中的中华哲学发展史; 用善良的真心去体会印证在求经途中的中华哲学坎坷路, 用超凡的智慧去领悟暗喻在两界山中的道佛学说神奇境, 用儒雅的学风去描述包容在三教中的炎黄文化之真经 第一章 《西游记》故事的哲学意境以及主要人物寓意介绍 《西游记》故事以两界山为界,前后用了两种语境阐述前者是以道家语境阐述道哲学文化以及演化过程,后者为佛家语境阐述佛学哲学理念以及参禅要义 本书中的人物名称、法号以及物件在不同的语境中都隐喻了特定的哲学含义以下对主要人物名称、法号简单做以下介绍: 1、在道家语境中: 孙悟空:是石猴的道家法名代表道学之道---善 是道家文化和道家人性的化身 玉皇大帝:是统治思想的化身 太上老君:道家的创始老祖,代表了道的根源 四海龙王:儒家文字的化身 托塔李天王:唐前正统文化宝库的化身 太白金星:中华正统文化的灵魂---中庸的化身 菩萨:是四处游走的和尚,是佛学文化的传教士, 陈玄奘:是唐朝年间,去印度学佛求经的和尚。
唐玄奘:代表了大唐文化 唐玄藏本身寓意大唐特色的佛性化身 在大唐特色佛性化身之外还玄藏了道、儒两教的人性化身 唐三藏:是陈玄奘的法号 三藏:寓意经、率、论之三藏中华佛学 如来: 是佛家文化的本元化身 2 、在佛家语境中 唐三藏:本身寓意正宗佛学文化和正宗的佛性 三藏指唐僧本身之外暗藏起来的道、佛、儒三家之人性 唐僧 : 是唐三藏本身寓意的佛化身,代表中华佛家的佛性—梵 孙行者 是三藏所藏的道教人化身,代表道家文化中的人性—猿性 孙悟空:是孙行者的佛家法号,寓意猿性人修行之佛果 猪刚鬣:是三藏所藏的佛家人化身,代表佛家文化中的人性--猪性 猪八戒:是猪刚鬣的佛家法号,寓意猪性人修行之佛果 沙和尚:是三藏所藏的儒教人化身 代表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沙性 沙悟净:是沙和尚的佛家法号,寓意沙性人修行之佛果 菩萨: 是传播佛学的高僧;是佛学中的善化身;是帮助参禅者修成正果的外部善力 如来: 既是佛的化身,又是佛学文化之本源 第二章 道家语境中的人性论 第一节 道之道 以讲述金丹大道构造理论-,阐述了世界万物的来历和石猴—人性本原的诞生。
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此,道乃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西游记》中首先介绍了关于世界起源的道家哲学假说---太极周天律与阴阳理论道家认为宇宙起源于冥初的混沌,并构造了记载宇宙生消变化的时空体系---地支、天干体系 关于自然万物的变换规律,道家归纳出了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繁衍生息规律和矛盾普遍规律,并且归纳总结出了矛盾自身的变化规律---阴阳太极周天率 第二节 人性的起源及其基本特征 《西游记》作者以道家文化为语境,以“石猴”为载体,对道家的人性理论假说在书中做了隐喻性的描述 “石猴”谐音“始猴”,石猴的天性就是道家之人本性石猴具有人之初,性本善特征其性,向往美好,顽皮活泼,胆大好奇,喜欢探险,有体现自身价值的期望 石猴诞生地—傲来国,象征炎黄民族的原始生息地—道教文化发源地傲来—方言,随手采来之意花果山象征人类天性所向往的世外桃园,道家仙境水帘洞象征古人类文明的启蒙途径书中将石猴穿梭水帘的过程形象的比拟了人类从原始猴演化到铁石器社会人的过程,当完成这一飞跃,石猴从此消隐石字,晋升成为美猴王。
水帘洞分水清洞和水混洞水清洞比喻了原始人类本性的善源,其水流象征了孕育炎黄文明的长江;水混洞比喻了原始人类本性之恶源,其水流象征孕育炎黄文明的黄河善源与恶源比喻了人性矛盾的对立性;而两源发于一脉,比喻了人性矛盾的统一性特征孕育这两泉的发源地,暗喻了孕育中华文化的两大河流发源地为同一山脉 第三节 人本性的修持---修善求道 道家认为,人的善性还有以下特征:人在刚刚朦胧懂事就知道要求学习,求知欲强;求师心切悟性高,苦学勤奋 道家认为,人只有保持原本之善性,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提升,学业才能精进,才能优先掌握所学之精髓要义,进而认识力才会有实质性飞跃,本领才会与日俱增,才能学到上知天文,下达地理之学问 道家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具有反复的过程,当心灵完成了一定阶段的受业学习,就要回到实践中接受锻炼,心灵的善性同样会遇到魔性的考验人只有经过后天学习使心灵获得道业,具备了理性的思维、判断能力,心灵的正义力量才会加强,心灵之善性才会克制恶性,实现心性的归道,心性归一 第三章 道家文化 第一节 道文字的发展过程 最初的道家传教形式都是以师傅口传的方式一代代相传的。
道家自有了自己的文字,才真正流传开来起初的道家文字就象用木棒或竹竿在地上划的道道,由于这种初始的道道式文字过于简单,最初也仅仅是在道教内部的教徒之间交流使用而难以与教外文化进行沟通 随着道家文化的发展,道家文字随后又增添了象征各种武器和象征各种动物的偏旁部首道学家用这种方法,曾经拼凑了四万七千多个文字然而,随着道家理论的快速发展,仅仅以削制的竹木秆为笔,以地为“纸”,使用这种繁杂的文字来表达教理,很难对外传授为此,道学家逐对这种繁杂文字以及简陋的书写方式开始了改革探索根据四方传教的有经验老道提议,道家拟嫁接儒家文化中的一些精华来提高道文的表达力和书写效率,以便于传教交流 第三节 问学儒家 道、儒两家原本一衣带水,统属中华文化道学家要吸取儒家文化之精华,首先要深入研究儒文化儒文化有茶文化,礼仪文化,毛笔书法,书法九势,方块字构字方法等等 由于道家初期的文字不适应毛笔书写于是道学家当时仅仅吸取了儒家文字之书法要决和方块字构字方法,从而融合简化了当时的道家文字然这些改革仍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道文化的传播能力 第四节 沾水笔的发明 道学家通过考究儒家文字的渊源,受到了儒学文字鼻祖甲骨文的启示。
最早的甲骨文是夏时期人们用铁针在龟壳上刻划的符号,这种刻画了符号的器具被用做那时的镇水神器由于这种刻写文字的方法太费力,很早就被人们用毛笔取代了然而,道学家却发现了这一古老刻字铁针的价值,道学家向来善于发现、改革和变通道学家通过对刻字之针的变通改革,发明了一种很适宜书写道文的棒状沾水笔从此,道学家用沾水笔书写道文,来的即好用又轻巧 道家最初的沾水笔是用竹节削制的,而改良后的沾水笔是将铁笔头安装在棒管的端部制成的 随后道学家又借鉴了儒家的文房三宝,从而形成了完备的道文书法用具,由于沾水笔的发明,和道文构字方法的改革,道家开创了简洁适用的道文硬笔书法却表现出了厌烦心态) 后来道学家又将硬笔书法与毛笔嫁接形成了完美的道家楷书书法楷书字体之所以骨感硬朗,与其来源于硬笔书法有关 随着道教文化的发展,道家书法艺术达到了致美、透力、滑腾、展拓、端庄、灵透、神形并茂的境界 自有了道文,道家理论得到了快速传播自有了道文书籍,道理论才得以永存因而再不会因师傅的生老病死而断代失传 第四章 道家理论 第一节 多元归一 “金箍棒”不但是道家文化传播的核心武器---书写用笔的化形,还是“道生万物,万物归一”哲学理论核心的化形。
道家之人性论是“人本善”,人本性之善良如良马抚顺这种善性的特点是不墨守陈规具虚荣之心,很象猴性 道学是辩真假、分虚实的学问;也是研究事物运动规律的学问道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按太极周天率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物极必反的规律特征 道学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学理论之高深若登临九霄云天,得道之人可长生不老 道学的初期是多元论随着道学理论的发展,多元学说逐渐融合成了一元学说---金丹学第二节 较量正统 天戒罚炼 讲述了道家思想进一步完善过程及其与儒、释文化思想的矛盾冲突 道之阴阳学是矛盾论,人性有善有恶,得道之人体现善性,失道之人体现恶性 道家理论的本质是阴阳相生相克的矛盾论自东汉平定匈奴以后,封建统治思想逐渐倾向了儒教道家思想从此受到了统治思想的排挤 然儒学思想缺乏应有的理论逻辑性,其思想理论总是显得云山雾罩有唐前文化象宝塔,“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四史”内容丰富盖四方之说;有儒家文化天文地理全包容万象之说;有儒家文法堪称“刀斧神工”之说,有儒家理论堪称“三头六臂,可叱咤风云”之说上述种种说法,都不能说明儒学理论比道学理论更系统,逻辑更清晰,哲理更深邃。
儒家为了维护其正统文化的地位,不得不假借神学这一杂家理论,采取文学之手法,效仿朝廷的权力,以合力来论战道家然而,这种大杂烩的理论体系仍不能胜过道家 道教之所以后来发展变的变缓,其中一个原因是受到朝廷的强权压制,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道家自身理论存有一定的缺残 道学之否极泰来,周而复始的圆圈,无法揭示事物矛盾运动发展的向上总趋势道学理论的发展也只好在原地打转 正统文化也曾企图以因果报应的神论来取缔道家的“斗争反叛”思想 然而实践证明,因果报应的神论不值一辩,根本对道教理论构不成威胁 道学家为了进一步完善自身理论,对自身理论之根本—金丹学说,做了进一步的求源研究,以试图解开金丹的生成之谜道学家遵照周天运转的规律,阴阳交合之变,经过周而复始推算,反反复复演练,终于得到了新的认识:比金丹更小的本元可能是混沌状的八卦之烟 从此,道学发展到了以混沌为本元的理论体系,新理论摆脱了长期依赖八卦数理推演之状况,道家文化从此翻开了光辉的篇章 第三节 盛极必衰 皈依佛门 佛教的传入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里程碑 新的道学理论丰富了道家文化,从而使道教开始了对正统地位更有力的争夺。
在道家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候,甚至提出了皇帝轮流做,今儿到我家的革命口号 当时代表统治思想的汉武大帝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曾派信使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引入了佛教文化,随着佛教文化的快速蔓延,从而克制了道教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据文字记载,道教即便是在最鼎盛的年间,向西流传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祁连山脚下的青海湖一带 后来道教逐渐衰落,主要以炼丹术的形式在民间流传着后来,由于东土连年战争不断,首次传入东土的早期佛教文化也渐渐萎缩 大约又过了五百年,佛教二次传入东土那时佛学文化是以云游僧在土地庙里讲经的方式传播的当时的云游僧在传教的过程中结合了西域印度的人文文化,同时又吸取了当地儒、道两家本土文化,从而使的佛教在东土很快流行了起来 到了唐朝太宗年间,东土佛教已非常盛行那时的唐朝第一高僧是洪福寺的玄奘法师玄奘法师是精通三藏佛学的得道高僧 唐王李世民,为教化国民戒争向善,维护帝王统治,曾派出了以玄奘法师为代表的僧人赴印度求学取经,并赐予其佛家法号“唐三藏”,陈玄奘又名唐玄藏,又名唐三藏,还叫唐僧这些个名称也为书中设置许多玄机和暗藏埋下了伏笔 唐玄藏是龙的传人,他继承了道、儒两家文化之精华。
掌握了带有东土特色的佛教之精髓对家乡怀有王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