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自然灾害文献综述111.pdf
4页《浅析唐朝自然灾害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参考文献综述学号:-------------- 姓名:^^^^^^^^^^^ 专业班级: ^^^^^^^^^^^ 指导教师: ,,,,主要内容:[1]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 1975年版. 刘昫等: 《旧唐书·陈君宾传》第 185 卷“率土百姓 , 零落殆尽 ,州里萧条 , 十不 存一” 人口流亡 , 土地荒芜 , 社会经济异常凋弊 , 社会秩序极不安定刘昫等: 《旧唐书·孝敬皇帝弘传》 ,第 86 卷,第 2829 页,中华书局, 1975 年 版 高宗咸亨二年( 671) , “时属大旱,关中饥乏,令取廓下兵士粮视之,见有食榆 皮蓬实者刘昫等: 《旧唐书·食货志下》,第 49 卷,第 2126 页,中华书局, 1975年版 宪宗元和“六年二月,制:‘如闻京畿之内,旧谷已尽,宿麦未登,宜以常平、 义仓粟二十四万石贷借百姓诸道州府有乏少粮种处,亦委所在官长,用常平、 义仓米借贷 淮南、浙西、宣歙等道, 元和二年四月赈贷, 并且停征 容至丰年, 然后填纳刘昫等: 《旧唐书·食货志下》,第 49 卷,第 2126 页,中华书局, 1975年版 元和“九年四月,诏出太仓粟七十万石,开六场粜之,并赈贷外县百姓。
至秋熟 征纳,便于外县收贮,以防水旱 ”刘昫等: 《旧唐书》卷 49 “自是天下州县 , 始置义仓 , 每有饥懂 , 则开仓贩给 以至高宗、则天 , 数十年间 , 天下义仓不许杂用” 刘昫等: 《旧唐书·玄宗上》,第 8 卷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关中久雨害稼,京 师饥 ” 刘昫等: 《旧唐书·五行志》,第 37 卷,第 1357 页,中华书局, 1975年版 中宗神龙三年( 707)夏, “山东、河北二十余州大旱,饥馑死者二千余人刘昫等: 《旧唐书·玄宗本纪上》 ,第 8 卷,第 175 页,中华书局, 1975年版 玄宗开元三年( 715) “六月,山东诸州大蝗,飞则蔽景,下则食苗稼,声 如风雨 ”[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 1975年版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五行志三》,第 36卷,第 928-929页,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高宗总章二年“六月,括州大风雨,海溢,坏永嘉、安固二县,溺死者九千七十 人;冀州大雨,水平地深一丈,坏民居万家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五行志二》,第 35 卷,第 918页,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新唐书·五行志二》载: “中和四年( 884) ,江南大旱,饥,人相食。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五行志三》,第 36 卷,第 940 页,中华书局, 1975 年 版 僖宗“光启元年( 885)秋,蝗自东方来,群飞蔽天二年,荆、襄蝗,米斗钱 三千,人相食;淮南蝗,自西来,行而不飞,浮水缘城入扬州府署,竹树幢节, 一夕如翦,幡帜画像,皆啮去其首,扑不能止旬日,自相食尽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五行志三》,第 36 卷,第 939 页,中华书局, 1975 年 版 文宗“开成元年夏,镇州、河中蝗,害稼二年六月,魏博、昭义、淄青、沧州、 兖海、河南蝗三年秋,河南、河北镇定等州蝗,草木叶皆尽五年夏,幽、魏、 博、郓、曹、濮、沧、齐、德、淄、青、兖、海、河阳、淮南、虢、陈、许、汝 等州螟蝗害稼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 51 卷 唐代永隆元年公元年洛阳发生灾荒,官仓粮食“减价官果 , 以救饥人”[3] 王钦若 .册府元龟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王钦若: 《册府元龟· 帝王部· 惠民一》 ,第 105 卷,第 1257页,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赈贷“是政府借给灾民钱物,尤其是粮食和种子,待丰收时征还,一般是无息借 贷” 如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二月诏曰: “是岁,泸州、交州、越州、渝州、徐州 水,戎州鼠伤稼,开州、万州旱,通州秋蝗损稼,并赈贷种食。
王钦若: 《册府元龟》卷 58 “ 隋主为君 , 不恤民事 , 君臣失道 , 民叛国亡 , 公卿 贵臣, 暴骸原野 , 毒流百姓 , 祸及其身”王钦若: 《册府元龟·邦计部·河渠二》载:“文宗太和元年六月,命中使付京兆 府,宜令修高陵界白渠斗门,任百姓取水溉田[4] 董诰 ,等.全唐文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董诰等: 《全唐文·请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第 473 卷,第 4822 页,中 华书局, 1983年版 德宗时的宰相陆贽在 《请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中谈到对灾民的救济时指 出: “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董诰等: 《全唐文·论旱灾表》,第 488 卷,第 4980 页,中华书局, 1983年版 “臣闻水旱之沴,阴阳之变,前哲王之所不免,但有备之之术而已董诰等: 《全唐文·平赋书(并序) 》 ,第 638 卷,第 6438 页,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岁大丰,农人犹不能足衣食,如有水旱之灾,则农夫先受其害董诰等: 《全唐文·遣使宣慰申光蔡等州诏》 ,第 59 卷,第 637-638 页,中华书 局,1983年版 宪宗永贞元年九月下《遣使宣慰申光蔡等州诏》曰:“申、光、蔡及陈、许两道 将卒百姓等,比遭旱损,多缺粮储,特宜赈给,令其有济。
申、光、蔡等州宜赐 米十万石,陈、许等州赐米五万石仍令刑部员外郎薛舟充宣慰使,专往存问[5] 司马光 .资治通鉴 [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八》,第 192 卷,第 6049 页,中华书局, 1989年版 旱灾严重时会形成大规模的饥荒,如太宗贞观二年(628) , “关内旱饥,民多卖 子以接衣食” 司马光: 《资治通鉴》第 192 卷“君依于国 , 国依于民” 自然灾害频发的 21 世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引起许多国家和社会人士的 关注由于自然灾害贯穿人类的发展历史,因而对历朝历代自然灾害后的社会保 障体系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其中对唐代自然灾害和相应的社会救 助措施的研究也比较多 袁野的《唐代的自然灾害》 以唐代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为主,其范围主要是 : 根据现代科学理论重新划分灾害的种类;分析总结每种自然灾害的伴生特点和原 因;对某些记载模糊的史料的可信度程度作出鉴定;根据灾害的具体表现和后果 评定唐代自然灾害的等级; 分门别类地统计出各种灾害在行政地理区域和自然地 理区域中的组合规律、 分布规律等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即研究灾害的发生机制, 以及统计出每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年份和频率等。
由此看出,文中主要针对的是唐 代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 对在自然灾害下的社会救助措施和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及 其影响较为缺失谢翠维《唐代自然灾害研究》以水、旱、蝗和沙尘四种自然灾 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水、旱、蝗和沙尘四种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唐代自然 灾害发生的原因;唐政府的救灾措施三个方面对唐代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研究, 对唐朝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详实的探究然而其中主要的侧重点是唐朝的自然灾害 的救助,对整个自然灾害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迪明显不足 阎守诚《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中,对唐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况作 了阐述,侧重分析了自然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危机, 同时对在自然灾害下唐朝中央和地方的救灾救灾措施都进行了研究,此外,本书 中对唐代的防灾和救灾制度也进行了探究,但对唐朝自然灾害下的社会保障体系 研究还相对较少 宋立,王培《试论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一文中,对唐代社会保障体系 的建立以及这一体系所涵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王卫平,黄鸿山《中国 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简要地对中国古代秦汉到唐宋, 至明清时期的社会 保障事业作了简明的论述; 裴恒涛《唐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研究》对唐朝社会保 障体系的内容作了论述, 同时就社会保障体系的思想根源作了探讨;王君南《基 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一文中对古代社会 保障体系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探究, 同时对社会保障体系涵盖内容以及借鉴与启迪 作了研究; 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一书中叙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论和政策,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内容和相关的措施, 对古代灾难性的社会救济做了重点研究,并且系统性的做了分析, 但对唐代社会 救助的研究较为粗略, 同时对它的社会影响和后世启迪不足。
陈毅千《唐代官方 救灾研究》此文的着眼点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也是政府救灾 体系形成的承上启下时期展开研究从本论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唐朝 政府在灾害预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第二部分归纳唐朝政府在灾害发生后采 取的救助措施, 第三部分在总结前两部分论述的基础上,探讨唐代政府救灾制度 中的深层次理论 潘孝伟《唐代减灾行政管理体制初探》从唐代的减灾行政管理 体制决策、咨询、执行和监督四个方面系统化的进行初步探究就其内容而言, 相对比较简略, 重点放在其管理体制方面, 对在自然灾害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较为粗糙, 对唐朝自然灾害下的社会救助措施的影响探究不到位孙明霞《唐代 的社会救济政策探析》 探讨了官方在自然灾害下的救济政策与救助措施,对唐代 社会的的保障制度都有研究 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 一书中对中晚唐 社会和政治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在社会生活方面, 主要对城乡经济联系与互动发 展、食住行进行研究; 在社会思想方面, 针对道家和佛家的世俗平民化思想探究; 在政治制度方面, 就中晚唐的政治制度进行官制和行政体系的研究,这些政治制 度的变化和社会生活中 “平民化”潮流都对唐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的实施和完善 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唐代社会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化和提高有显著的推 动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唐朝时期自然灾害的状况来探讨当时唐代政府实行的社 会救济政策产生的影响及其对后世启示尤其对当代的意义探讨中国唐代的社会 保障制度体系可为完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对唐代社会自然灾害状况下社会保障体系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当时唐代社 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指出在自然灾害时期社会保障内容和对象, 同时简要分析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对当前我国在自然灾害 时期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的有重大借鉴意义主要参考资料:[1] 刘昫等.旧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2]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3] 王钦若.册府元龟 [M] .北京:中华书局, 1960.[4] 董诰等.全唐文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5]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 中华书局, 1982.[6] 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D]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7] 阎守诚.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D]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8] 袁野.唐代的自然灾害 [D].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 [9] 陈毅千.唐代官方救灾研究 [D] . 四川师范大学, 2008 .[10] 潘孝伟 .唐代减灾行政管理体制初探[J].安庆师院学报, 1996(3).[11] 龚书铎等 .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 [K]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12] 黄正建 .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 [K]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3] 谢翠维 .唐代自然灾害研究 [D] .西北大学, 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