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重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概述.doc
7页六十年重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概述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六十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庆农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农业正逐步由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乡村正从破旧落后向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发展,农村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持续增长,农民已经实现从食不果腹的窘境向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升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与时俱进的“三农”政策,有效激活了农村各要素,极大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 1949年以来,重庆农村经历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农业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强了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 (一)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调整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六十年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涉农政策、法规,有效地推动重庆土地制度变迁和土地政策创新,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1949-1953年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3-1978年的合作和集体经营阶段,实行以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确立。
1978年重庆在部分村社开始试行包干到作业小组、包干到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将责、权、利有机结合的土地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特别是近20多年来,以土地为核心的“三农”政策发生了历史性变迁1982-1991年连续五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2004-2008年中央再次连续五年以“一号文件”形式发布了有关“三农”政策的意见重庆也在相应年份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等具体问题以及土地征用补偿、利用规划、经营权流转等内容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直辖后,农业农村经济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土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趋势明显,重庆市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通过转租、转包、互换、招租、托管等形式推动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在正式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重庆市加快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据统计仅2008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85万亩,土地规模集中度超过17%通过流转土地,2008年全市种粮大户达9.6万户、规模经营面积152万亩,分别是上年的5.8倍和3倍 (二)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和种养殖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并成为受益主体。
1984年国家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2000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逐年降低农村税收税率,2004年开始免征农业税试点重庆市积极推进以改革农村收入分配方式为目的的税费改革,2001年在部分地区进行财税体制改革试点,次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全面试点2004年重庆决定下调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次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民彻底解除了几千年农业生产的税赋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惠农扶农政策的基础上,重庆在2004年开始推行对农民的“直补”政策,到2008年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四大作物的良种补贴在全市39个区县内实现了全覆盖,农民购置农机可享受补贴,种植大户可以获得补贴;饲养能繁母猪、生猪、修建养猪圈舍也可获得补贴此外,到2008年重庆基本完成能繁母猪保险,生猪、奶牛、柑桔保险试点顺利推进总之,重庆连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增长的多项补贴政策和惠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 (三)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激活了各种要素,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庆开始逐步取消农产品收购和供应计划,全面放开农产品经营,让农产品价格逐步市场化。
从允许农民从事短途、小量贩运发展到支持和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全面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流通,直至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统一市场重庆全面推进了农村供销社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构建了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大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农村流通已彻底打破了对农民和经营主体的种种约束和限制,无论是管理体制、经营主体还是流通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直辖以来,重庆农业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贸易通道,农产品出口和外销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农业的外向依存度逐步提高农产品出口和外销把重庆市场有效地同外部市场联系起来,拓宽了农产品市场的销售领域,也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的提高,加速重庆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际和国内接轨的步伐近年来,重庆城乡统筹商贸网络体系建设起步13个区县开展六大网络体系建设试点,39个区县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乡镇连锁超市、村级综合服务社及放心店2万余个召开农商对接会和各种农业节会,促进了大宗农产品的销售和效益提高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营运一半的区县和乡镇、37%的行政村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统筹城乡试点改革等重大战略推进农村大发展,加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实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战略是破解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经济结构难题的重大举措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促进,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推进工作2008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78万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2007年重庆市提出了劳务经济是农村“第一经济”的口号,在出台的《关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的意见》中,重庆市将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的方式,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加快统筹城乡步伐至2007年获得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正有计划的重点做好统筹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等七项统筹城乡工作,并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此外,2008年全市1000余座水库完成确权颁证领先全国设立省级政策性和专业农业担保公司,受理业务金额2.3亿元合作经济组织达到8750个,参加农户178万户,名列西部地区前茅全面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是这些重大改革推进重庆农村大发展,加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二、“三农”投入持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六十年来,重庆不断加强对“三农”的各项投入、政策倾斜和科技扶持尤其是直辖以来,重庆紧紧抓住三大历史机遇,加快交通、通讯、能源、水利、农机等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一)水利、交通、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重庆农村以丘陵山区为主,交通、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发展长期以来,重庆投入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人畜饮水安全、骨干水源、城乡堤防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08年农村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63.7亿元,较上年增长39.0%全市第一座大型农灌水库──开县鲤鱼塘水库下闸蓄水;“泽渝”一期8座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18座,相当于直辖10年总和截止2008年全市水利工程222565处,实际灌溉面积719.9万亩,远远高于解放初期长期以来,重庆积极推进农村“村村通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农民“行路难、联系难”等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乡镇通畅率提高到82%,能通汽车的行政村达到887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9%,较12年前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
2008重庆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4亿元,实施土地治理项目58个,治理面积5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8.3万亩,较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20%同时,重庆大力加强农村通信电缆、通信基站建设,全市有线和无线网络基本覆盖到全部行政村,通的村达到99.8% (二)农业生产直接投入持续增加,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长期以来,重庆不断投入资金,大力加大粮油、蔬菜和柑橘基地建设;支持畜牧、水产良种繁育和健康养殖;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有效确保了近几年来全市常用耕地的基本稳定同时,重庆大力投入资金用于落实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鼓励农业生产;重点推进贫困村整村扶贫开发,实施退耕还林直补和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支持苗木基地建设和生态林、速丰林、低效林改造,发挥农林业强农增收促进作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农资供应充足,电力有效保证,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市农村居民逐步结束了煤油灯时代,电灯走进了千家万户,近几年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等政策的落实,农民生产生活用电得到了全面保障。
2008年重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量 55.09亿千瓦时,比1978年2.85亿千瓦时增长18.3倍之多近十多年来重庆在改革农资供应体系的同时,大力加强农资供应,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状况从化肥供应量不充足,优质良种、农膜、农药供应偏少,农民种田多使用农家肥,病虫害防治较差导致农业单位产出较低的状况过渡到农资供应充足,测土配方施肥、大棚种植、优质良种广泛应用的现代农业耕作下的高产出阶段据统计,2008年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为88.14万吨,是1978年的4.1倍;农膜使用量3.1万吨、农药施用量达到2.1万吨,分别为1978年的9.4倍和3.3倍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对发展重庆农业生产、推动现代农业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出效益提升为加快现代农业进程,重庆坚持丘陵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通过实施“兴机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农机研发基地建设和农机教育培训工程,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健全农机服务体系六十年来,重庆农业机械装备从无到有,再到传统农业机械装备较快发展,新型农业机械化装备快速推进的局面,仅2008年全市推广农业机械2万台,综合机械化率较上年增长3.7个百分点。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101万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903万千瓦,增长7.9倍;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相对1949年实现零的突破,近两年取得迅速发展2008年全市耕整机达7.91万台,较上年增长42.8%,排灌机械76.34万台,较上年增长23.0%,联合收割机达900台,较上年增长近一倍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也大幅提高,2008年当年实际机播地面积达到57.5万亩,当年实际机械收获面积达到180.2万亩,较上年增长20%以上 此外,重庆还加大资金投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康居农房建设、沼气推广使用和面源污染治理,2008年就建成13万口农村户用沼气池,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积极化解乡镇基层政权建设逾期债务,落实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村社干部待遇,改扩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推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和信息水平提升,对农民“一事一议”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实施奖补,支持培养和引进农村乡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三、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主要农产品供应丰足,品质日益提高 六十年来重庆农业生产突飞猛进,一举解决了吃得起饭、能吃好饭的民生问题农产品数量供给充足,品种更加丰富,品质不断提高。
(一)粮食单产成倍增长,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六十年来,重庆在耕地刚性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培育优良种子、研发先进种植技术、鼓励规模种植和调整种植结构,不断提高单产水平,保证总产量稳定,做到了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据统计,自1984年重庆粮食产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关口以来,除1985、1988、2006年因灾影响产量下降较大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