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共同富裕思想与共享发展理论内涵之浅析.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4345000
  • 上传时间:2021-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共同富裕思想与共享发展理论内涵之浅析【摘 要】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涵是: 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 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障,避免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先富带后富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其后党的历届领 导集体提出了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等方面发展成果的共享理论,进一步丰富和 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共享发展理论;内涵比 较共同富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 生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改革开放初期,在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向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变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这一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共 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石性作用 共享发展理论是新形势下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坚持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发展为了人 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是 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和现阶段党的共享发展理论, 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因而两者 的理论内涵也有差异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涵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源于改革开放之前我 国普遍贫穷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上 的普遍贫穷迫使邓小平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命题 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姆 维尼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 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 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⑴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 出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1、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生产资料社会 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障邓小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这一根本方向,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 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是关乎大多数人富裕的关键问题邓小平从历史和现 实两个角度论证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结果 从历史的角度看,邓小平认为中国近代史证明了资本 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现实的角度看,邓小平认为 如果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实现少数人的富裕, 而绝大多数人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其后果就是会出 现阶级矛盾、区域矛盾、民族矛盾,就会产生激烈的 社会动荡。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生产 关系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保障 的具体路径,即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邓 小平提出,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思路, 一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 力,二是要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国有经济2、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于 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先进的一种制度,其优 越性要显现出来,在生产力方面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 义更多的物质财富,在生产关系方面必须使社会财富 集中在大多数社会成员手里,否则社会主义的较之于 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不但得不到体现,反而容易使人对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质疑邓小平指出:“社会 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 本质的一个东西[2] 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 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时进一步指出,社会 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实现 共同富裕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 水平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们通常以此来否认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o为了澄清这一思想认识误区, 邓小平指出,这一现象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 从根本上说是历史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 义建设已经大大缩短了我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 距。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主 要体现在生产发展速度方面比资本主义快3、先富带后富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在发展方式上,邓小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具 体路径,即让部分有条件地区和人群先发展起来,先 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群带动落后的地区和人群,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 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创新,是共同富 裕思想的主要内容基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国情的分析,邓小平认为当时历史条件下我国不具备 实现人民同时、同步富裕的物质基础,对发展基础和 条件较好的地区和群踢,应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允 许和鼓励这部分地区、这部分人通过合法途径先富起 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解决的 办法之一,就是使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 困地区发展 [3]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 的战略构想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接见西班 牙副首相格拉时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 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 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 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 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 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 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 可以说,“三步走”战略从宏观上谋划和指明了实现共 同富裕的时间表针对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1988年邓小平 针对地区间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了的著名的“两个 大局”的发展思想:即沿海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得到较 快发展的同时,要带动内地更好更快发展;另一方面, 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应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帮助内地发展邓小平“两个大局” 的战略构想,核心是部分地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是实 现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 同富裕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为了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富裕,邓小平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 的绝大多数,农民是否富裕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富 裕程度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的肯定有力地推动了以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邓小平认 为,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解决农村温饱问题,实现农民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在谈到为什么改革从农村开始时 说“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连温饱都没有保障, 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 ”⑷在他主持中央 工作期间,始终把实现农村和农民富裕作为党和国家 的头等任务二、共享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如贫富差距扩大、 民生问题突出、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 仅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影 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面对新形势新矛盾,在邓小 平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让 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 发展成果的共享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 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在邓小 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不 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要努力使广大人民 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的新思想在此 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新目标2003年,以胡锦 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 想,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

      ⑸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 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 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 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015年,以习近平 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 加明确地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指出:“坚持共享发 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 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 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至此,党 的共享发展理论的内涵更加全面和丰富1、 共享发展理论包含了人民共享政治、经济、文 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内容从内涵上看,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虽然也涉及到 其他领域的内容,但主要是指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 而共享发展理论既包含了经济方面的发展成果,也包 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成果的共 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当前共享 发展成果的核心和重点仍然是共享经济成果共享经 济发展成果是共享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成果 的物质基础。

      在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条件能够得到基 本维护和满足的前提下,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主要体现 在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和财产 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普遍增加,在避免平均主义和两 极分化的基础上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 理的范围之内2、 民生是共享发展的重点民生是实现共享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民生建设涉 及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普惠性、保基本、均 等化、可持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通过精准扶贫实施 脱贫攻坚工程,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分类推动中 等职业教育、实现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提高教育 质量,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 政策、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等措施促进就业创业,通 过增收、扩中、规范、调节、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缩小 收入差距,通过实现“全覆盖”、解决“双轨制”、完 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增强养老保险制度可 持续发展能力等措施建立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社 会保障制度3、各项具体制度的健全完善是共享发展的保障制度具有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是实现共享发展 的重要保障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强调要坚持社会 主义这一根本制度不同,共享发展理论的制度安排主 要是指操作层面的具体制度,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政 府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 度等。

      其中,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核心和 关键,在实现共享发展中发挥着根本性、基础性的作 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 共享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劳动报酬占比持续走低, 群体收入、城乡收入、地区收入、行业收入差距日益 扩大等突岀问题,通过建立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 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机制和科学的工资水 平决定机制,进一步缩小贫富之间不合理的差距注释】[1][2][3][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16.374.374.255.[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8.277.【作者简介】王瑞芳(1966-)女,山东招远人,中共淄博市委 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从事党的理论和党的建 设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