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读者》内容变迁和读者价值取向的双向影响.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2330181
  • 上传时间:2022-07-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1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读者》内容变迁和读者价值取向的双向影响    辛阳+王建光[Summary]作为一份贴近生活和百姓的杂志,《读者》在内容取材、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变革与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变化是同步的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以《编读往来》栏目为个案,讨论自创刊以来《编读往来》栏目的内容变迁与受众价值取向之间交流互动的情况,以此透视《读者》内容变迁和读者价值取向的双向影响[Key]《读者》;内容变迁;受众;价值取向;接受美学[]G255.2 []A []1005-3115(2014)02-0043-02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大众的审美情趣、阅读方式和关注焦点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接受美学提出了评价文学作品的新视角,即走出传统的影响研究,不再只关注作家作品,强调把读者的接受和创造作为文学评价的一部分笔者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编读往来》栏目的内容变迁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并以此来透视《读者》内容变迁和读者价值取向的双向影响一、《编读往来》栏目的内容变迁为更好地论述《编读往来》栏目的变迁,笔者将分三个阶段对其进行论述,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一)在探索与创新中应运而生在姚斯看来,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前都会有期待视野,即“阅读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

      ①这种期待中包括了读者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直觉力和理解力等《读者》的出现对20世纪80年代喜爱文学、渴望新知识的青年读者来说,无疑是份弥足珍贵的礼物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精神崇高”的时代,受众对知识与精神的追求最迫切,因此《编读往来》栏目一开始便侧重对知识性问题的探讨与互动20世纪80年代前期,其内容大多是读者对《读者》文章中出现的错误的纠正和讨论,且有些问题被反复讨论,如对《关于马克思的一份报告》中出现的马克思“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②的说法进行了两次纠正至80年代后期,杂志社开始刊登一些读者组织的来信,这些受众将《读者》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如“读者联谊会”写给《读者》主编的一封信,“我们怀着激动地心情向您汇报一下我们的工作,希望能得到您的肯定和赞许”③1990年左右的来信均是大段抒情赞美之辞《永远的约会——写给〈读者文摘〉》中有这样的段落:“啊,亲爱的,你终于来了……我的仓廪中又多出一份殷实的收藏④可见,20世纪80年代受众对知识的渴求和严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读者》高度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需求,因此,它得到了大多数读者,尤其是得到了忠实读者的热烈反响和互动二)在继承和变革中成长历史是发展的,读者根据自身的期待视野作出选择,且超越原有的视野并有所创新,并且对后续作品产生新的审美期待,这样,不同时代的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水平在逐步提高,审美视野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同时,这种变化也促使作者提高创作能力来满足受众的审美期望20世纪90年代的《读者》的变革和受众选择正是在上述状态中发展的从《编读往来》栏目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读者在心态上变得平和了许多,对《读者》也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如郑元绪在《新年话〈读者〉》中说道:“《读者》杂志是一份大众杂志⑤这基本上是对当时《读者》发展的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90年代的文章还蕴含丝丝温情,读者来信中有明显的结合生活情感的痕迹,如《〈读者〉是我的》一文中说:“一本平凡的杂志结交的是平凡的读者⑥随着社会发展和杂志自身的变革,栏目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其社会性逐渐增强20世纪90年代的《编读往来》在承袭80年代对知识性问题探讨的同时,它反映的范围更加广泛在《编辑絮语》中,主编胡亚权表明了《读者》发展的方向——“《读者》将更贴近读者,适应时代”⑦还有,从《夏令营中的较量》⑧一文出发,谈及青少年教育及其引起的社会关注与社会反响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的读者更加理性且关注社会时政,注重生活情感的抒发,文章语言平实化、生活化栏目内容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杂志本身也开始注重自我宣传和市场营销三)新世纪的挑战与困境进入21世纪后,《编读往来》栏目的发展变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虽然文章补正和抒情式来信仍有,但它也有了以下几点显著变化这一阶段《读者》的活动不再局限于自身,而是以关注热点、关注时尚﹙环保、抗非典、英语热等﹚的方式,继续在读者圈中产生影响如《心系“抗非”一线,〈读者〉奉献真情》,⑨近十几年的《读者》,与众多杂志一样都在关注草根的喜怒哀乐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出版物的繁荣,使受众更加快捷方便地获取信息这一时期,《读者》取消了《编读往来》栏目,以《互动》栏目代替,在内容上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多是摘自微博的“闲谈式”的感想与体验新世纪初的十几年,《读者》一直在努力肯定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有时《读者》甚至有“神圣化”和“灵丹妙药”的作用如一位狱警的来信,讲述了许多在押人犯尤其是死刑犯读了《读者》后,心情稳定了许多,狱警也避免了因人犯自杀而遭受处分的事情⑩虽然《读者》尽可能地保证不落伍,但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作为纸质媒体的《读者》仍无法摆脱衰老的命运那么,是什么原因制约了《读者》的发展?从现实层面看,《读者》杂志作为纸质媒体,虽然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响力打下的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受到了自媒体等各种大众文化潮流的冲击可以看出它为了与潮流对接做出了努力,但总体来看仍显不足。

      纸质媒体虽然在短期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如果不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恐怕难以在变化多端的社会竞争中长赢《读者》的衰老还与它的消费群体的定位有关,《读者》的变迁,正是一代人心理的成长过程和他们生活的变迁过程,也就是说,《读者》的受众其实是一定的,当这一批受众老去的时候,《读者》也在老去从理论层面看,期待视野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时代的每个读者面对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不同,审美是多样性开放性的20世纪80年代的受众集中于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审美需求大体相似到21世纪,各个年龄段都是消费主体,他们的消费需求是不同的,当《读者》的内容不能满足受众需要时,它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伊塞尔认为,一方面多数文学本文能够打破读者旧的意识规范,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这就使得读者的期待视野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当读者的所有期待都在文本中得以实现,读者就会局限于这个结构,就不能推进文本向前发展因此,就《读者》而言,其“心灵鸡汤”式的选材模式在受众群体中已经有了固有的规范,读者习惯了这种形式的文章,《读者》也就不能得到促进并且得以发展了随着读者的期待水平的提高,当《读者》的变革速度跟不上读者水平提高的速度时,《读者》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二、《读者》内容变迁与受众价值取向的双向交流在伊塞尔看来,阅读活动不是本文到读者的单向运动,也不是读者单向填充文本的运动,二者是一个双向的交流活动《编读往来》三个阶段的发展趋势正是一个本文“召唤结构”和受众再创造的双向交流过程它既是《读者》社会意识和时代意识逐渐强化的过程,也是受众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总的概括,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变化和特征《读者》内容从引领时代风潮到自我价值肯定的过程从宏观看30多年来《编读往来》栏目的变迁,一方面,它一直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在发展,即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做出一定范围内的变革另一方面,它在变革的同时,也接受了受众对它越来越多的影响受众需要由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需要,到90年代的情感需要,再发展到21世纪的娱乐需要也吻合了内容变革的发展趋势受众的价值取向由崇拜到理性,再到自觉的过程这也是《读者》变革的一个动力因素即“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永远不停地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评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认识的审美标准到超越以往的新的生产的转换輥?輯?訛当然,这种受众价值观的变化,与受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

      《读者》内容变迁的趋势也暗含了读者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三、结语综上所述,《编读往来》栏目内容变迁的趋势和读者审美视野的变化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动态的交流过程,一方面,反映了当代人对《读者》的阅读期望、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另一反面,反映了《读者》近年来在大众阅读、社会思潮中的作用和定位总体来说,《读者》在保留其独特的气质的同时,还应当面对目前的现实困境,才能在将来获得长足发展[注 释]①〔联邦德国〕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②胡亚权:《编读往来》,《读者文摘》,1983年第9期③郑元绪:《编读往来》,《读者文摘》,1990年第3期④郑元绪:《永远的约会——写给〈读者文摘〉》,《读者文摘》,1990年第1期⑤郑元绪:《新年话〈读者〉》,《读者》,1994年第1期⑥胡亚权:《〈读者〉是我的》,《读者》,1994年第6期⑦胡亚权:《编辑絮语》,《读者》,1994年第7期⑧胡亚权:《编读往来》,《读者》,1994年第5期⑨彭长城:《心系“抗非”一线,〈读者〉奉献真情》,《读者》,2003年第12期⑩彭长城:《编读往来》,《读者》,2002年第10期。

      周来祥、戴孝军:《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贵州社会科学》, 2011年第8期,第4~16页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