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理(气候篇).doc
5页1中国地理(气候篇)【气温】 冬季 1 月(特点 ):①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在-32°C 以下,[海南]高达 16°C 以上,南北相差近 50°C②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1 月 0°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南温北冷(南 0°以上,北 0°以下)形成原因:①纬度位置: 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低,白昼越短,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地面获得光热少,气温低)②冬季风影响: 冬季风源自蒙古西伯利 亚地区,距北方近,南下时加剧北方严寒(越往南去, 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对 冬季风有阻挡作用,使南北温差增大)夏季 7 月(特点 ):①全国普遍高温7 月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 兴安岭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 20°C 以上②南北温差小黑龙江最北 为 16°C,海南为 28°C,南北相差仅 12°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形成原因: ①全国普遍高温A.纬 度位置: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B.亚欧大陆位置:亚欧大陆面积大夏季增温快②南北温差不大A.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方得到的太阳光热和南方相比差别不悬殊B.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南方雨季长,晴天少,减少了太阳辐射量。
北方雨季短,晴天多,增加了太阳辐射量地势影响:1.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地势高2.吐 鲁 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降水】 1.空 间 分布( 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 :→海陆位置:①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②西北距海远,不受夏季 风影响,降水少 2→季风:①东南季风影响我国 东部②西南季风影响我国西南部和中部地区 2.时间分布( 特点):A.降水主要集中于 夏秋季[5 ~10 月],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B.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C.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际变化北方大于南方,西北干旱地区变化率更大(成因) :① 降水的季节变化雨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②降水量的年 际变化雨夏季风 的进退规律反常有关锋面雨推移规律:5 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 6、7 月长江中下游[梅雨] → 7、8 月华北多雨 → 9 月雨带南移 → 10 月雨季结束干湿地区的划分与植被(湿 润地区:森林 半湿润 地区: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区:草原 干旱地区:荒漠)【气候特征】 ①气候复杂多 样(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成因:跨纬度大,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多样等②季风气候显 著(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多雨,雨热同期成因: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季风盛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喜热农作物位置偏北,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①纬度位置: 纬度高、获热 少、气温低纬度低、获热多、气温高②海陆位置:沿海温差 小 、降水多内陆温差大、降水少③季风影响: 冬季风干燥 ,加剧南北温差夏季风湿润,带来丰沛降水④地形因素:A. 海拔升高 气温下降,地势每升高 1000 米气温下降 6 度B.山脉两侧气候不同C.地形雨的形成【我国各温度带比较】 3①寒温带范围: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1000°积温:<1600°C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②中温带范围:东北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1000°积温:1600°C~3400°C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春小麦、甜菜、高粱、玉米、大豆、谷子③暖温带范围:黄河中下游大部和新疆南部≧1000°积温:3400°C~4500°C作物熟制: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我国温 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主产区)④亚热带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1000°积温:4500°C~8000°C作物熟制: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我国水稻、油菜以及亚热带 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⑤热带范围: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台南部和海南省≧1000°积温:>8000°C作物熟制:一年三熟主要农作物:水稻(我国热带 作物和热带经济林重要 产区)⑥高原气候区范围:青藏高原≧1000°积温:<2000°C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青稞【秦岭── 淮河一线的南北(温差)差异对比】①以南气候:1 月 0°C 以上、7 月 28°C 以上 → 地貌:丘陵、低山为主 气候:1 月均温为 0°C 以上 → 无霜期:8~12 月 → 积温:4500°C~8000°C(1月) → [热带、亚热带] → 年降水量 800mm 以上 → 为湿润地区河流:水量大、水位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4土壤:水稻土、红壤、黄壤植被:亚热带长叶阔叶林为主、热带季雨林 农业生产:水田耕地 → 一年两熟或三熟 →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 经济作物:油菜、甘蔗、水稻、茶、蚕丝、热带作物②以北气温:1 月 0°C 以下、7 月 28°C 以上 → 地貌:平原、高原为主 气候:一月均温为 0°以下 → 无霜期:3~8 个月 → 积温:1600C°~4500°C(1月) →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 年降水量 800mm 以下 →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均有 河流:水量小、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自南向北冰期渐长)土壤: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地区有盐碱土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针阔混交林农业生产:旱地耕地 → 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 →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 → 主要经济作物:棉花、花生、甜菜、小麦、温带水果【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对比】①东部季风区地形特点:海拔多低于 1000 米,东部大都低于 500 米,平原多且广阔气候特点:疾风影响显著,夏季多湿热,冬季多干冷,随水随季节变化明显,年降水量大于等于 400mm人类活动特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深刻,自然面貌变化巨大,天然植被种类多,栽培植物广泛分布,为我国主要农耕区生物土壤特点: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土壤多为森林土,生物种类繁多水文特点:河流均为外流河,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由本区入海,雨水为地表水的主要补给来源②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特点:海拔较高,高差显著。
1000 米左右高原,高于 3000 米山地和250~500 米盆地 交错分布气候特点:位于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 400mm人类活动特点:人类活动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草原牧区和绿洲农业均需合理发展生物土壤特点:主要为荒漠,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土壤中有机质少,生物5种类少水文特点:大部分属内流区,河流短,水量少,暴雨、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源(多咸水湖)③青藏高寒区地形特点:平均海拔高于 4000 米主要为山系、高原,多 7000~8000 米高峰气候特点: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分布广,光照强,风力大人类活动特点: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限制较大,高原以牧业为主,河谷及低高原发展农林业生物土壤特点: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丛,南部河谷有森林,土壤发育差,土层薄,动物少数为高寒种类水文特点:西部为内流区,东部为大河发源地,多湖泊、冰川【影响中国气候的季风】①冬季风源地:蒙古 - 西伯利亚一带 → 风向:偏北风 → 寒冷干燥 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和海南岛外,全国其他地区都受影响对我国气候影响:冬季风盛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加剧北方严寒,南北温差大,活动异常时形成寒潮的灾害性天气②夏季风源地:太平洋、印度洋洋面 → 偏南风 → 温暖湿润影响范围:大兴安岭 - 阴山 - 贺兰山 - 巴颜喀拉山 - 冈底斯山一线东南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夏季风盛行时,我国季风区内高温多雨,活动异常时引起洪涝灾害【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差异比较】①季风区 夏季风能影响的地区 → 年降水量:多,400mm 以上 → 半湿润区、湿润区 → 地势阶梯:大部在 1000 米以下,二、三级阶梯 → 地形:平原、丘陵为主,有部分高原、盆地 → 河流为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天然植被:森林及森林草原 → 耕作业为主,栽培作物分布广 ②非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 → 年降水量:少,400mm 以下 → 半干旱、干旱区 6→ 在 1000~4000 米以上,一、二级阶梯 →地形: 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 大部为内流河,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 天然植被:荒漠及草原荒漠 → 畜牧业为主,仅绿洲、河谷有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