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doc
20页周文泉精于辨证、治养结合的老年病专家周文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学记》 周文泉于1940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医疗系 在5年的学习期间,立志远大,勤奋刻苦,除了掌握教科书上的内容外,业余时间几乎全 部是在书馆中度过的,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古代文献,写下了百余万字的读书笔记,为将来 步入中医学这个广阔的天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工作,从 此,作为一名医生,紧张而忙碌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为了开展中医急症和肾病的研究, 收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病人,虽然十分辛苦劳累,但却提高了业务水平,练就了一身扎实的 临床基本功, 周氏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先后对心血管病、老年医 学(延缓衰老、老年高脂血症、老年高血压病、老年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 松症、老年痴呆、震颤麻痹等)进行了研究,有着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 当代知名的中医专家他学识渊博,躬行实践,扶掖后学,医德高尚临证时,既坚持中 医的辨证施治,又勇于吸收和借鉴现代医学的方法和理论,力求对疾病做出符合实际的全 面诊断,从而更有助于正确遣药组方,提高疗效。
对于老年病,他十分重视根据老年人的 生理特点,用药必周密筹虑,不仅要求祛邪而不伤正,还要做到治养结合,寓防于治,防 治结合周氏认为,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是永无止境的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是他的 人生座右铭 在繁忙的诊务之余,周氏仍挤出时间,笔耕不辍多年来在国家各类医学杂 志上已发表学术文章130余篇,主编《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 、 《中国养生学精萃》 、 《中国传统养生术》 、 《老年病学临床研究》 、 《实用中医临床手册》 、 《实用急症临床手册》 等,参加编著了《实用中医内科学》 、 《传统老年医学》 、 《传统养生康复医学》 、 《实用中医 保健学》 、 《实用中成药》 、 《清宫医案研究》 、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实用中医药膳治疗学》 等20余部医学专著学术精华 一、注重脏腑辨证,治病求本在临证中,周氏始终提倡以脏腑辨证为纲,坚持对任何疾病以脏腑理论进行辨析首 先应立足于整体辨证因人是一个有机体,脏腑相关,互相生克制化,任何一种疾病的产 生都不是单一的,都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周氏于临床时,擅于透过疾病的某些表现, 抓住脏腑病变的本质,并善于对某一局部病变进行整体脏腑辨治。
如其治疗心绞痛,不局 限于治心,而将其与肝、肾、脾、肺结合起来,分别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其他疾病,如失眠、耳鸣、皮肤科的带状泡疹、老年腰腿痛等,他不仅采用局部对 症治疗,而且进行整体辨证,从脏腑失调找病因,从脏腑相关找出路,以调整脏腑而取效 在治疗中,他有时采用直接论治或间接论治,有时上病治下或下病治上,有时内病外治或 外病内治,有时局部论治或整体论治,因其治疗范围广,方法灵活而疗效颇佳其次,注意辨证论治的全面性周氏认为“辨证论治”和“审证求因”的根本目的在 于探求病之本,即病机任何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这些反映 于外的症状和体征,都属于疾病的现象,临证时要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去伪存真,以抓住 疾病的本质所在,进行理法方药的辨治因此,对于决定和反映证候本质的因素,如病因、 病位、病性及正邪关系,应当详加辨析辨病因,就是认识引起疾病的原因任何疾病都是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致病因素分 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及疫戾之邪;内伤病因,包括七情、饮食、劳倦所伤以及痰瘀、虫积、外伤及胎传病因等由于病因不同,导致疾病的性质亦有所不同如“诸痉项强,皆 属于湿” 、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 “不得卧,卧则喘,是水气所客也” ,皆属辨病因。
辨病位,就是病生何处病位是指疾病损伤所及的部位,有局部病变,有全身病变 就整体而言,病在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病在外属表,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 病在内属里病在表者,病位浅,病势轻;病在里者,病位深,病势重辨病性,就是辨认疾病的性质张景岳云:“万事皆有本,而治本之法,尤惟求本为 首务,所谓本者,惟一而无两也盖或因外感者,本于表;或因内伤者,本于里;或病热 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有余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虚也…… 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字而已 ”在复杂多变的疾病中,如能抓住疾病的性质,则 病本可求辨邪正关系邪正关系是指疾病进程中,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 的 盛衰病理变化在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的消长盛衰,也会影响疾病的转归正盛邪退, 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至痊愈;邪盛正衰,则疾病趋向于恶化,甚至死亡再次,在脏腑辨证中重视脾肾的调治周氏认为,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精微物质都依靠脾胃的供给肾为 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宅肾之真阴真阳对机体脏腑阴阳起着滋养、濡润 和温煦、推动的作用因此,在疾病过程中,既要重视补脾胃,也要重视补脾肾,或脾肾 双补,使人体先后天之本旺盛,则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有鉴于此,周氏用四君、六君、平 胃、左归、右归等方最多最精,游刃有余春夏养阳,常用香砂六君、八珍、十全大补汤 以养秋冬脾胃之阳,用八味丸、右归丸等方以温肾阳秋冬养阴,常用养胃汤、麦门冬汤 等方以养脾胃之阴,用六味地黄汤、左归丸以养肝肾之阴二、提倡辨病辨证,中西互参 当前,我国医学已进入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时代三种医学的相互影响,相 互 渗透使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辨证论治的方法已由以宏观为主体,发展为宏 观 与微观并重,由单纯辨中医之证,发展到辨中医之证与西医之病并重对此,周氏主张, 临证,既要掌握用中医四诊,辨中医之证,又要学会运用现代诊疗手段和技术,辨西医之 病,要擅于取二者之长,为我所用,以扩大中医的研究范围,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具体 而言,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宏观结合微观中医通过四诊收集临床资料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相应治法,这就决定中医对疾病的认 识偏重于宏观临床表现,而对微观病理改变认识不足但是临床所见一些疾病,现代医学 检查发现其微观病理变化已经十分严重,而其临床表现却十分轻微,有时甚至无任何异常 临床表现,即所谓“无症可辨” ,从而延误疾病治疗如果能够借助西医先进的检测手段, 便能对疾病微观病理变化有透彻了解,从而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冠脉造影检查发现粥样斑块已严重堵塞而临床常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 力,没有明显的胸痛,或有时仅有轻微的疼痛这时,如辨证为心气虚,或心阳虚,或心 阳不通,或气阴两虚而采用相应治法,则往往效果欠佳但如果能结合微观病理改变,辨 证为心气虚,或心阳虚,兼有浊阻血瘀,加用活血化浊药,则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效果明显 (二)全身结合局部西药偏重于针对疾病局部病理改变进行治疗,而在全身机能调节上尚嫌不足;中医则偏重于从改善整体机能进行治疗,而比较缺乏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二者各有所长 治疗上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则不能有效阻止病情的发展;而治疗不重视改善全身机能, 提高全身抵抗力,疾病则不易康复,故临床上应注意全身与局部相结合以治疗老年肺炎 为例,如只针对细菌感染的病因而一味清热解毒,或运用抗生素治疗,则很难迅速取效 此时若针对老年人正气不足,邪易伤正而佐以益气养阴治疗,往往会缩短疗程,预后良好周氏在临证中多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双重诊断以确诊,使传统方法与现代科 学方法有机结合,从而更有利于明确诊断,审因论治,处方遣药,不断提高疗效三、推崇气化学说,调治有度 周氏非常重视对中医气化学说的学习和研究,他认为,人体的气化功能,实指水与气的互 化过程。
其中包括气机的升降、气的蒸腾雾化、水气的互生互化、水气的输布排泄而气 化功能的实现,又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尤其以肾气的温煦蒸腾、膀胱的气化和三焦的气 化为主使如其中某一环节出现异常,则出现水气运行的障碍,气不化水或水不化气对 于上述气化功能,周氏认为当以肾之气化为主,膀胱气化为辅,三焦气化为使人体要维 持正常的气化功能,必须注意对上述脏腑的调治如曾治一冠心病患者,因其频发室性早 搏而症见心悸不安,自觉心中澹澹大动,不能自已观其舌水滑湿润,故辨证为肾阳不足, 水湿不化,水气凌心,投以真武汤加泽泻,连服6剂后,症状大减,早搏消失,诸症悉除周氏还认为,脏腑各有阴阳升降,并且在相互影响下,形成了机体气化的整体性五 脏主升,六腑主降,然脏气之升,赖腑气之降,腑气之降,又赖脏气之升,相互依存,相 反相成,且五脏升中有降,六腑降中有升,堪为曲尽其中奥妙因此在临证时,他十分重 视脏腑之间的升降关系,治一脏兼治它脏,脏病治腑或腑病治脏如治疗失眠证,夜难入 寐,梦多虚烦,心悸易惊,头昏耳鸣,小便短赤者为心阴虚,心肾不交治以天王补心丹 加女贞子、山萸肉,降心火,滋肾水,则每获佳效治疗老年气虚便秘,根据肺与大肠相 表里的关系,常于通腑药中加补益肺气之品,以增肃降之力,为腑病兼治脏;而对于痰火 壅肺,气火盛实之哮喘,常于清热化痰药中配以酒军、草决明等通腑之品,以引火下行, 为脏病兼治腑,从而将脏腑之间气化升降的规律性纳入辨证施治过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 践。
另外,由于气与血关系最为密切,气化失常,常易导致气血不调,故周氏每于临证之 时,也十分重视气血的相互影响如对水气为患的疾病,如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常在 理气水药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进行治疗,从调整气化功能,调理升降出入及调治气血入手, 常取得较好的疗效四、用药力求精专,知常达变 周氏临证30余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尤为注重对方药的精通和妙用临证遣方用 药以思路清晰,法度严明,用药精专而见长同时,以“识方全面、用方灵活、调方有度” 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他认为全面地认识方药和熟练地掌握方药,是临证取胜的重要环 节因此,数十年来,他始终孜孜不倦地精研医典,其中对《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本 草纲目》 、 《温病条辨》等书学习至深,临床时,常运用自如例如用“奔豚汤”治疗心悸 胸痹;以“五苓散” 、 “防己黄芪汤”治疗肾炎水肿;以“三仁汤”治疗无名低热;以“乌 梅丸”治疗寒热错杂之腹泻;以“百合地黄汤”治疗情志病等,均取得较好疗效在用方 时,他主张以灵活准确为原则,以经验用方与理解用方相结合,以有方有药为前提,方以 法立,方以法转,反对那种不明君臣佐使,东拼西凑,杂乱无章的盲目用药方法。
另外, 善于化采古方,也是周氏用方的一大特色周氏认为,古方是前贤临证经验的总结和宝贵 遗产,其配伍和剂量均有其科学性,如果与病证相契合,不宜大增大减因为,随意加减,使原方面目全非,混淆了原方自身配伍的规律性,则会主治不明,难于中的同时在调方 时,周氏十分注意掌握守方变方的尺度对于一些慢性病,因其病情相对稳定,非朝夕之 功而奏效,应缓而图之故周氏主张其治当有方有守,切忌朝秦暮楚,忽攻忽补,而对于 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变证,应当迅速抓住证候特点,果断变更方药,再立新意在临床用药方面,周氏非常重视动静结合用药所谓静药,是指具有补益作用,但易 导致壅滞的药物,如熟地、党参、鹿角胶、龟板之类所谓动药,是指具有理气活血作用, 而易伤正气的药物,如川芎、枳实、肉桂、香附等药物选静药必佐以动药,用动药必辅 以静药,动静结合,制其偏颇,则药力精专,直达病所另外,周氏还强调“欲求选药精 当,首应熟识药性” 如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均能补气,但以人参补气之力最强,黄 芪、党参次之,太子参为最弱另外,人参兼补心,黄芪兼走表、利水而托毒在元气大 伤,当所急固之时,若用补气力弱之药,则会贻误病情所以,为医者不可不熟识药性。
五、治养结合,防患于未然 周氏认为,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养生长寿的前提,防止疾病发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也是 养 生学的主要内容,从而把防病与养生长寿统一起来,创立养生学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