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触网无交叉道岔调整要领.doc
4页浅谈接触网无交叉线岔调整线岔调整是接触网施工中的一个难点,也是车站施工不同于区间施工的关键点合武线设计行车时速为 250 km/h,接触网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型悬挂,承力索张力 20KN,接触线张力 25KN,正线道岔采用 1/18 型号道岔,接触网采用无交叉式线岔一、道岔概述根据道岔用途一般分为单开道岔和复式交分道岔根据道岔的型号分有 1/9、1/12、1/18、1/30、1/38 等型号其中 1/9 和 1/12 道岔一般用于车站站线、专用线、低速区段的车站正线、机务段、车辆段等对行车速度要求不高的地方1/18、 1/30、1/38 道岔一般用于车站正线和高速线路的线路所等1/18 道岔直向速度 250km/h,侧向速度 80km/h;1/30 、1/38 道岔直向速度 250km/h,侧向速度 140km/h二、道岔上方的接触网布置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和受电弓的宽度,有交叉式线岔和无交叉式线岔两种采用交叉式线岔时,两接触线工作支在道岔处交叉,这也是接触网常用的布置方式当设计行车时速不大于 160 km/h 时, 1/9、1/12 道岔采用交叉式线岔当设计行车时速为 250 km/h 及以上,且侧向行车速度在 80 km/h 以下时,1/18、1/30、1/38 采用无交叉式线岔。
无交叉线岔使两接触线相互平行,其方式类似于锚段关节内的接触网平面布置平行接触线的工作区段内两接触线是不交叉的只有当道岔较小且受电弓宽度允许接触线平行时才可实现无交叉一般在设计行车时速 250 km/h 及以上,侧向行车速度低于 80 km/h,且受电弓有效工作范围不小于 1200mm 时,1/18 道岔采用无交叉式线岔三、无交叉式线岔调整一般情况下只有 1/18 道岔才采用无交叉式线岔,因此本文仅对1/18 道岔进行探讨 1、道岔定位情况根据设计院提供资料,无交叉式线岔采用三根道岔定位柱来对道岔处接触网进行悬挂定位标准道岔定位柱为,在岔前方向线间距约 190mm 处一根定位柱,在岔后方向线间距 423mm 和 1388mm处各一根定位柱如下图所示:两线间距~423mm两线间距~191mm两线间距~1388mm200250100 200250300抬高 20mm抬高 50mm 锚支抬高450mmA、D 型道岔柱 B、E 型道岔柱 C、F 型道岔柱标准定位的 A、D 型道岔柱定位点处正线拉出值-250mm,侧线拉出值+300mm,正线腕臂为抬高支,侧线腕臂为平支;B、E 型道岔柱定位点处正线拉出值+100mm,侧线拉出值+200mm ,正线腕臂为抬高支,侧线腕臂为平支;C、F 型道岔柱定位点处正线拉出值-200mm,侧线锚支对正线水平间距 200mm,正线腕臂为平支,侧线腕臂为抬高支。
当正线为弹性链型悬挂时,A 、D 型道岔柱不使用弹性吊索在 A、D 型道岔柱处侧线比正线接触线抬高 20mm,在 B、E 型道岔柱处正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抬高 50mm,在 C、F 型道岔柱处侧线比正线抬高 450mm在 B、E 型道岔柱向 A、D 型道岔柱处的第一根吊弦处采用交叉吊弦,即正线承力索在此悬挂侧线接触线,侧线承力索交叉悬吊正线接触线,交叉吊弦与其它吊弦的间距仍按正常取值交叉吊弦安装在始触区前方 550-600mm 处,两吊弦间距2m2、无交叉线岔调整工艺道岔调整前,确认两支承导线均已架设到位,且线索张力满足设计要求,并根据腕臂偏移曲线将承力索调整到位,定位装置安装完毕,接触线线面正确无交叉式线岔调整从正线开始,由中锚方向开始至道岔处根据设 计拉出值和接触线高度对接触悬挂进行调整,确保中锚至道岔处的弹性吊索、整体吊弦、定位装置、电连接等安装到位(合武线正线采用弹性链型悬挂,简单链型悬挂无弹性吊索) 在 A、D 道岔定位柱处接触线高度比前一悬挂点抬高约 20mm,在 B、E 道岔定位柱处接触线高度比 A、D 道岔定位柱前一悬挂点抬高 40-60mm,在C、 F 道岔定位柱处按照接触线允许坡度和坡度变化率对接触线高度进行调整。
对正线调整完后,紧接着对侧线进行调整,由中锚向下锚方向进行调整,确保定位装置、整体吊弦、电连接等安装到位接下来对线岔进行调整,如果有分段绝缘器,需先将分段绝缘器安装到位,同时道岔电连接也安装到位先从 A、D 道岔定位柱处进行调整,复核该处正线和侧线的拉出值和接触线高度,调整侧线的接触线高度,使该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在同一水平面上高 20mm接着,以该处接触线高度为基准,向 B、E 道岔定位柱处进行调整,导高逐渐抬高,至道岔始触区范围内侧线比正线抬高50mm,复核并调整该处的拉出值,安装交叉吊弦,再次对该处接触线高度进行复核并调整,达到道岔始触区范围内侧线比正线抬高50mm 的要求从 B、 E 道岔柱向 C、F 道岔柱处的调整,和普通关节一样进行调整,至 C、F 道岔柱处,侧线非支抬高 450mm,如果侧线在此处不下锚,还经过另一道岔,则此处非支抬高根据受电弓的抬升量进行调整,当行车时速为 250km/h 时抬高 300mm再次检查复核道岔的各项数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3、注意事项1)道岔调整前要复核道岔定位柱的位置,是否为标准定位若定位柱为非标或误差较大时,要复核道岔始触区,确保在始触区范围内没有除吊弦线夹外其他任何线夹或设备。
2)道岔始触区的定义为正线接触线相对于侧线线路中心拉出值550—1050mm,侧线接触线相对于正线线路中心拉出值 550—1050mm 的综合范围内它是一个立面空间而不是平面空间3)在 B、E 道岔定位柱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抬高50mm 是在始触区范围内,至非支处的抬高应从始触区外再开始抬高4)交叉吊弦宜安装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 550mm 处,在道岔开口方向安装的吊弦为侧线承力索悬挂正线接触线;另一交叉吊弦安装在道岔的闭口方向,为正线承力索悬挂侧线接触线5)在始触区范围内,两支接触线必须在两条线路中心之间6)在道岔调整前应将分段绝缘器、道岔电连接等设备安装齐全,避免安装设备后使接触线高度产生变化而造成重复调整四、总结通过在合武线对 1/18 道岔的无交叉式线岔进行调整,使我对交叉式线岔和无交叉式线岔有了充分的了解弄清了无交叉式线岔的原理和平面布置,再进行调整就很简单了和关节式分相一样,用关节来替代交叉式线岔,从而提高正线接触网的性能以提高行车速度通过对无交叉式线岔的调整,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多么复杂的东西只要弄懂了它的原理,一切都会变得简单明了以上是个人在施工中的一点心得,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