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逻辑学发展和学术思想转化.doc
5页逻辑学发展和学术思想转化作者:张凯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国外已有很多欧洲中世纪大学史和逻辑学史的研究成 果,国内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 成果只是分散于相关著作中不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既无 法说明理性主义思想①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学问中的核心地 位,也无法认清逻辑学在中世纪发展的环境因素和西方近代 科学兴起的背景一大学产生前夕逻辑学在高级教育中地位的提高古代晩期基督教会逐步接受了 “自由七艺”②(以下简称“七艺”)作为教育的基础内容,逻辑学渐受重视奥古 斯丁有专门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原理》流传由于马尔蒂 亚努斯(MartianusCape 11a) >波依修斯(Boethius) >卡西奥 德鲁斯(Cassiodorus)、伊西多尔(Isidore)等人为挽救文化 而做的努力,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一些内容得以流传到中世 纪但逻辑学在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中是不受重视的当时教 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官员和教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法和 修辞逻辑学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③更很少见到在其他学 科中的应用从加洛林文艺复兴到11、12世纪,一批文化 中心的教育活动逐渐超越训练读写的水平,向更高级的学问 研究迈进,逻辑学的地位很快凸显出来。
萨莱诺的医学、博 洛尼亚的法学、法国北部的神学和逻辑学、以沙特尔和奥尔 良为中心的拉丁文学迅速发展,初具高级学问的雏形逻辑 学使论证合理化、使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工具性作用显现出 来,因而受到重视在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辩论中,各方无不 诉诸逻辑学的锋芒凭借逻辑学,在巴黎声名鹊起的阿伯拉 尔(PeterAbelard)与众多权威辩论并取胜,吸引了来自欧溯' 各地的学生①如果说他将“是否合理”作为检验各种观点 的标准,那么逻辑学便是他追求合理的利器他在《是与否》 中将对立的神学观点和理由列出,以激发读者的怀疑精神, “虽然在书中他明显倾向于使矛盾的解决符合权威的观点, 但这些在正统观点所掩盖下的结论无法掩盖他这种方法的 自由性这种方法激发了好奇的心灵,支持了逻辑学的统治 地位,这样结果也就通过张扬对理性的信心而解放了理性, 通过强调论证的过程而挑战了权威,尽管他没有直接赞颂理 性而蔑视权威”②《是与否》所采取的是一种稍显激进的经院方法 (scholasticmethod) o经院方法是将对立的观点列出,经逻 辑分析和论证,再将这些观点加以调和,得出符合权威的结 论这种方法强调理性与权威的结合,在中世纪广泛用于对 各科材料的整理和评注。
11、12世纪大学形成的过程也是许 多学科由分散的初级学问向系统的高级学问发展的过程博 洛尼亚的法学家详尽注释了 “查士丁尼法典”,总结出从最 普遍到最具体的一系列理论,找出矛盾并进行调和这种方 法应用于法律研究,民法学才得以形成系统同时,教会法 学诞生的标志《格雷蒂安教令集》,更鲜明地采取了经院方 法,将繁杂而矛盾的教令汇编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③神学的系统化有赖于阿伯拉尔的学生彼得隆巴德的著作《四箴言书》他吸收老师的方法,列出教会权威们对立的 神学观点,进行分析与其师不同的是,他将这些观点悉数 调和,以符合正统萨莱诺的医学家对医学文献也采取了类 似的处理④以逻辑学为核心的经院方法的流行,刺激了“七艺”中逻辑学地位的提高,导致了语法地位的降低,以 奥尔良为代表的语法学术中心衰弱了,而以巴黎为代表的逻 辑学中心地位日盛⑤同时逻辑学与语法学开始相互渗透, 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学韵味浓厚的语法学变为纯理论的语法 学,另一方面促进了中世纪逻辑学对语言的重视,导致词项 逻辑等一系列新成果的出现哈斯金斯对逻辑学的兴盛扼杀 了正在复兴的拉丁古典文学之事深感惋惜,⑥但从整个学术 发展看,对逻辑学的尊崇是重大的进步。
当然,对逻辑学单 纯的迷恋,也带来一些问题索尔兹伯里的约翰 (JohnofSalisbury)曾游学欧洲,先在巴黎学习逻辑学等学 问,后又在欧洲其他地方学习,重返巴黎后,看到往日的同 学仍终日在逻辑学上冥思苦想,感到吃惊又好笑他并不反 对学习逻辑学,但作为工具的逻辑学只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 具,不能本末倒置⑦这一弊端在大学时代得到了克服二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与演绎推理的盛 行约1200年大学产生后,逻辑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并在 大学教育中被确立为基础学科这主要表现为:逻辑学成为 大学基础学科中最重要的课程,并向各高级学院⑧全面渗 透大学的基础学科是在艺学院(Facultyof Liberal Arts) 教授的,其内容为更加深化和丰富的“七艺”和“三哲 学”,即自然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而艺学院的课程又 以逻辑学为基础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艺学院的学生需 要约4年时间获得“学士学位”,所学课程中逻辑学占了绝 大部分,而且还频繁地练习逻辑辩论,学生能否通过逻辑辩 论是获得学位的关键之一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 位”阶段,①学生除了继续学习三哲学外,便是持续不断的 逻辑辩论训练,并开设逻辑学讲座(作为低年级学生的选修 课)。
②逻辑学是巴黎大学的招牌学科之一,其艺学院对逻 辑学的重视自不待言,即使在以自然科学和数学闻名的牛津 大学艺学院,1268年规定的艺学学士必修课中,逻辑学的著 作也占了绝大部分③中世纪大学在早期发展中课程和学习 时间的安排尚不易考察,但从中世纪晚期更成熟的大学课程 安排中可发现其特点在1420年埃尔福特大学 (ErfurtUniversity)的一个艺学院教师的文集里,保存了艺 学院的课程表,学士学位攻读者所必修的22门课程中,有 17门是关于逻辑学的,另外5门分别是关于语法、修辞、自 然哲学和天文学的:从1412年埃尔福特大学规章中所规定的 艺学院各课程所需时间上看,逻辑学类课程占到总学习时间 的一半以上⑤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莱比锡大学1499年到1522 年的规章中⑥逻辑学在大学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同时其工 具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避免了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在12世 纪所揭示的弊端原因何在呢?这得从大学各科教师使用的 讲义评注(commentar-y)的发展谈起这种评注是对相关学 科权威著作的评析13世纪早期的评注仍是对文本进行划分 并解释疑难,称为"诵读式评注” (lectio-commentary), 这种评注似有照本宣科之嫌。
13世纪后期发展出两种新型评 注:一种是“语句分析式评注"(sententia-commentary), 它在“诵读式评注"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分析更加细微,同 时增加了需要讨论以澄清的问题;另一种是“问题式评 注"(question-commentary) o它丢弃了注释,只是辩论与 文本相关(甚至超出文本)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