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与思考题及解析.doc
4页案例与思考题及解析案例与思考题及解析案例三门峡工程的成败得失黄河水在河套地区九曲冲抵后,过华山,下潼关,行至陕县,去路遭太行山脉所阻,河水以巨力冲开三路——“人门” 、 “神门”和“鬼门” ,此为三门峡 中国水利史上第一座高坝大库——三门峡水电站在此修建 2003 年秋,陕西渭河下游 5 年一遇的小洪水,导致 50 年不遇的大洪灾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与水利部前部长、全国政协前副主席钱正英对此发言:祸起三门峡!三门峡水电站是个错误,理当废弃 从历史看来,治黄多局限于在下游筑堤修堰,但泥沙淤积,堤高水涨,年年如是,难解水患 在三门峡工程历史上,1954 年是无比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苏联对华 156 项重点援建项目出台,黄河流域规划赫然列在其中年初,黄河规划苏联专家组一行 7 人抵京,同中国的水利专家以及官员组成考察团,进行了历时数月的勘查作为结论,苏联专家组组长科洛略夫力荐三门峡方案1954 年 4 月,黄委会着手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 ,三门峡工程被确定为该规划的首期重点工程而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三门峡枢纽和水电站站的《规划报告》 ,也在同年年底出台纸面上的规划令人兴奋:三门峡水库将蓄水至350 米高程,总库容 360 亿立方米,设计允许泄量 8000 立方米每秒,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将全部解除;由于巨大库容可以大量拦蓄上游来沙,从此经水坝泄出的黄河水将是清水,清水冲刷下游河床,最终将黄河这条“地上河”变成“地下河”——千年未解的治黄难题将毕功于此役。
此外,巨大的灌溉、发电、下游航运等综合效益前景,也令人惊喜 1955 年 7 月,全国人大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规划报告》在描绘光明前景的同时也明言存在严重问题:虽然规划中预留 147 亿立方米的库容来对付上游泥沙,但若无其他减沙措施,水库在 25 到 30 年后将被淤平 中方专家提出:可让上游水土保持的迅速生效,来减少来沙,延长三门峡水库使用年限当时苏联专家要数据,中方提供了数据:通过水土保持,兼上游支流再建拦沙大坝,到 1967 年来沙可以减少50%,而三门峡的寿命则可维持 50-70 年;而到三门峡水利枢纽运行了 50 年之后的末期,来沙可减少 100%多年之后反观历史,众多水利专家对于这个 50%与 100%的数据大不以为然——当时并没有任何的模型和统计,近乎平空一个数字 多年以后,三门峡规划的失误原因成为众多水利专家反思探讨的一个课题苏联专家在当时的影响力,以及当时缺乏经验与认知成为一个相当的共识不过也有人能看到更深层次的因素——如果不是自己有强烈的主观愿望,苏联专家的方案是不会如此迅速地被接受事实确实如此,在几次的研讨争论中,苏联专家的方案几乎一字难易。
既然上游的水土保持可以迅速生效,至少能够“25%、50%地发生作用” ,那苏联人便没有理由不封死大坝1961 年,黄万里教授力争要求保留的导流底孔,被全部用混凝土——堵死而就在这一堵孔工程紧张施工之际,水库内的淤积已经开始迅速发展,15 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三门峡到潼关的河道中,潼关河床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暴长 4.5 米,黄河上游及支流水面也连涨连高,以西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受威胁大坝泄出的清水一路冲刷沙质河床,又卷起千堆沙,行至郑州,河水又浑浊不堪了 潼关河床升高,上游泥沙不断淤积,西安面临危险对此难题,提出解决方案已经迫在眉睫1968 年,改建工程完成,但水库淤沙虽有减轻,但潼关以上淤积却仍然在继续,显然水库的排沙能力还不够于是第二次改建接踵而来 此时的三门峡水利枢纽,距离当初激情规划的巨大综合效益,已经大打折扣:由于水位的一再调低,发电效益已由最初设计的 90 万千瓦机组年发电 46 亿度下降到二期改建后的 25 万千瓦机组年发电不足 10 亿度;灌溉能力也随之减弱;为下游拦蓄泥沙实现黄河清与地下河的设想,也随着大坝上的孔洞接连开通而作废;发展下游航运,更是因为黄河遭遇长年枯水而无法实现。
资料来源:《南方周末》2003 年 11 月 27作者:李文凯思考讨论题1.该案例中涉及了那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如何理解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案例解析1.①该案例首先涉及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关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对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从该材料中对水土保持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方的专家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考察和实践,没有建立分析的模型和准确的统计,就不能充分认识到黄河水土状况和来沙情况的真实状态,对水土保持的想象也没有经过实验的验证,导致 50%和 100%的数据没有显示出黄河的真实情况,也就没有参考的意义和价值,为后期决策和施工埋下了隐患 ②该案例涉及的第二个重要原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客观相符合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社会实践从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三门峡工程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没有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时人们盲目听从苏联专家的意见,把他们的规划报告作为真理,甚至对其方案一字难易,而且把多数人的意见和想法奉为真理,在渴望迅速发展实现效益的背景下匆匆建设三门峡工程,甚至对少数人如黄万里教授保留导流底孔的建议不予理睬,从而使三门峡工程两次改建而从材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门峡工程修建后,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发电效益从设计的 90 万千瓦机组年发电 46 亿度降至不足 10 亿度;下游拦蓄泥沙与实现黄河清与地下河的设想作废;发展下游航运由于黄河枯水无法实现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根据几十年来的实践检验完全否定了当初的设想,规划不仅没有实现应有的效益还因为危及上游城市而不得不两次改建三门峡,最终大坝几近报废,因而也就可以说当时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错误的,专家和多数人的意见并不能检验真理,它并没有实现主观想法与黄河客观情况的联系,而实践则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对立的统一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又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要想不断获得新的认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找到真理,必须通过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根本手段,但由于实践本身的变化性,相对性,特别是在阶级社会里,对立的双方会进行完全相反的实践,因此如何检验实践却需要一个标准。
而只有真理本身是客观的,确定的,实践正确与否要由真理来判断,而真理又是具体的,相对的,指导实践的真理也是相对真理,只有在相对真理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产生新的更多的真理认识,实现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求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