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陶土类茶具.doc
3页第一节 陶土类茶具一. 学习要求 1. 1学习目的: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了解陶土类茶具中的佼佼者----紫砂茶具的发展历史、特点及历代的制壶名家 1. 2重点: -紫砂茶具的特点及历代的制壶名家1. 3难点: 历代的制壶名家 1. 4知识点:1. 紫砂茶具的特点2. 历代的制壶名家 二、 学习内容品茶之趣,不仅注重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品茶的心态,品茗环境,还要讲究用什么茶具加以配合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说明了茶器与茶性之间有直接的联系茶具是随着饮茶方法的改变而改变,不断制造出新的品种,茶具历来是非常讲究的品茶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化,为全民族所共有中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使他们在语言、文字、习俗方面有许多差异,但在饮茶、品茶方面,使用讲究的茶具上都是一致的,茶和茶具是珠联璧合的文化载体茶具一般是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等饮茶用具芳香美味的茶叶配上质优、雅致的茶具,更能衬托茶汁的颜色,保持浓郁的茶香精致的茶具是一件艺术品,既可沏茶品茗,又能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增添无限的情趣。
我国茶具种类繁多,质地迥异,形式复杂,花色丰富一般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其中陶土茶具和瓷器茶具是人们品茗时常用的茶具 2.1、紫砂茶具的发展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这表明人们对于制陶技术的掌握也由低级发展到高级泥土成 烧制成品,都称为陶器人类最早使用的器皿就是陶器陶器有许多种,如安徽的阜阳陶、广东的石湾陶、山东的博山陶,以及许许多多的地方陶在茶具方面最负盛名的是江苏宜兴鼎蜀镇的紫砂陶,它非常适合茶性,色泽也丰富,是世界公认质地最好的茶具原料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了釉陶的烧制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并在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矿产紫砂制作、烧制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到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紫砂茶具还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 明代张岱说过一段话,紫砂壶是泥砂做的,一把壶才五六分银子,价格与泥砂和壶的重量相等。
可是一把壶又能够和商周时代珍贵的青铜鼎器并肩陈列,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应该,那是壶的艺术价值决定的这段话说出了物质形态和艺术内涵的价值观因此,在说到紫砂茶具时,就不应局限在“具―这个字上它的美还在于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刻、篆刻等方面如果将紫砂壶作为商品,它比不过黄金,可是将其作为恒久的艺术品,黄金为之色暗 2.2历代制壶名家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先后出现了两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供春(龚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供春的制品被称为“供春壶”,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时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师傅传授的格局而多做小壶,将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因此当时就有十分推崇“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诗句 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有发展,其中以清初陈鸣远和嘉庆年间杨彭年制作的茶壶尤为驰名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视为珍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当时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癖好茶壶,工于诗文、书画、篆刻,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配合制壶。
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称为“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清代宜兴紫砂壶形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国内外深受欢迎当时我国闽南、潮州一带煮泡工夫茶使用的小茶壶,几乎全为宜兴紫砂茶具17世纪,中国的茶叶和紫砂壶由海路传到西方,西方人称之为“红色瓷器”自供春后,相继出现的制壶大师有明万历的董翰、赵梁、文畅、时明“四大名家”;后有时大彬,其作品见、李仲芳和徐友泉,称为“三大妙手”;清代有陈鸣远、杨彭年和邵大亨、惠孟臣、陈曼生等人;近代有顾景洲、朱可心、蒋容和许四海等人紫砂可以制成茶壶,也可以制成其他茶具如品茗杯、闻香杯、水方、壶承等辅助茶具三、 自我测试: 3. 1填空题3.1.1 茶具一般是指( 茶杯 )、( 茶碗 )、( 茶壶 )、( 茶盏 )、( 茶碟 ) 等饮茶用具3.1.2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先后出现了两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 供春 )和他的徒弟( 时大彬 )四、 参考资料紫砂茶具的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