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制剂技术-文档资料.ppt
51页1,中药制剂技术,渤海学院药物制剂教研室,,2,第一章 绪论,重要术语 药物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选择原则 药剂工作的依据,3,1.1 概述,,4,中药制剂技术的地位/作用,综合性学科 主干课程 联系中医与中药的桥梁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5,重要术语,药物: 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包括原料和制剂 药品: 原料药经加工制成的成品,可直接应用 剂型: 原料药经加工制成的、适合于应用的形式 制剂:根据标准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应用的药品;剂型中的具体品种 调剂: 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注明用法用量的调配操作,药房调剂 方剂:医师处方,专人或专病,用法用量的药剂,6,中药:传统医药理论 天然药物:现代医药理论 中成药:中药成药 成药: 处方: 制剂处方Formulation广义,药品数量、名称或制备 医师处方Prescription狭义,开具、审核、调配、核对后的医疗文书 非处方药:OTC DrugOver The Counter,7,物料原料、辅料、包装材料 原料药无法直接服用 半成品需进一步加工 成品完成并检验合格 新药未在我国国内上市销售过的药品或已销售过的药品凡增加新的适应证、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范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卫生部网站,8,通用名药品的通用名由药典委员会按照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组织制定并报卫生部备案的药品的法定名称,是同一种成分或相同配方组成的药品在中国境内的通用名称,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 通用名的特点是它的通用性,即不论何处生产的同种药品都可以采用 因此,凡上市流通的药品的标签、说明书或包装上必须要用通用名称 其命名应当符合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的规定,不可用作商标注册9,商品名商品名是药品生产厂商自己确定,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产品名称,具有专有性质,不得仿用 在一个通用名下,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可有多个商品名称 注册商标药品的商标取得大多是通过商标注册或申请专利来达到的,10,11,批准文号生产新药或者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的,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在批准文件上规定该药品的专有编号,此编号称为药品批准文号药品生产企业在取得药品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该药品 药品批准文号格式 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 国药试字1位字母8位数字12,(1)“准”字代表国家批准正式生产的药品,“试”字代表国家批准试生产的药品 (2)国药准(试)字后的1位汉语拼音字母代表药品类别,分别是 H代表化学药品, S代表生物制品, J代表进口分装药品, T代表体外化学诊断试剂, F代表药用辅料, B代表保健药品, Z代表中药。
13,(3)汉语拼音字母后的8位阿拉伯数字中的第1、2位代表批准文号的来源,其中10代表原卫生部批准的药品,19、20代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代码分别是11北京市,12天津市,13河北省,14山西省,15内蒙古自治区,21辽宁省,22吉林省,23黑龙江省,31上海市,32江苏省,33浙江省,34安徽省,35福建省,36江西省,37山东省,41河南省,42湖北省,43湖南省,44广东省,45广西壮族自治区,46海南省,50重庆市,51四川省,52贵州省,53云南省,54西藏自治区,61陕西省,62甘肃省,63青海省,64宁夏回族自治区,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8位阿拉伯数字中的第3、4位表示批准某药生产之公元年号的后两位数字,第5、6、7、8位数字(即最后四位数字)为顺序号 例:Z53020799,15,批量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 批号生产单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将同一次投料、同一次生产工艺所生产的药品用一个批号来表示批号表示生产日期和批次,可由批号推算出药品的有效期和存放时间的长短,同时便于药品的抽样检验,还代表该批药品的质量。
批生产记录记录一个批号的产品制造过程中使用原辅材料与所进行操作 的文件,包括制造过程中控制的细节 时间和日期;使用的主要设备的说明和编号;每个批次特定的认证;重要参数的真实结果的记录;完成的取样及结果;每个直接或间接管理或检验操作中的每一个重要步骤的人员签名;适当阶段或时期的真实收率;成品包装和标签的描述等16,毒性中药毒性剧烈、致人中毒或死亡 麻醉中药依赖性、成瘾性 贵细药用量小,疗效高/作用特异/价格较高 标准操作规程企业单位对每一项独立的生产作业所制订的书面标准程序 生产工艺规程原料、辅料、包装工艺、注意事项等文件 物料平衡,17,,1.2 药剂学的发展,18,药剂学的发展:古代,夏商时代 (B.C.2100-1100) 夏禹 BC 2140, 酿酒,药酒,曲(酵母) 商 BC 1766, 汤剂 五十二病方 丸剂 春秋 BC221 黄帝内经 载方13首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记载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并对各种制剂的制法、用法用量及适应证均有较明确的规定 书中还专列出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用途 中国现存中医学文献最早的一部典籍不仅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础,而且也开创了中药药剂学的先河。
BC1552 埃及巴比伦王国 伊伯氏纸本草失传 BC460-377 希腊Hippocrates, 新医药鼻祖 科学医药学,19,药剂学的发展:古代,秦汉时代(B.C 221-A.D220) 东汉神农本草经 最早本草专著 制药理论、法则,强调根据药性选择剂型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0多种剂型,赋型剂,炮制 晋唐时代(AD265960) 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记载铅硬膏、蜡丸、锭剂等多种剂型,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 梁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制剂工艺 唐 新修本草第一部药典,20,药剂学的发展:古代,两宋时代(AD9601279) AD1076 设立了太医院卖药所(后改称太平惠民局)及 修合药所(后改称和剂局) AD1080 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剂规范中成药 788种 明清时代(AD1368-1911) 李时珍 AD1518-1593本草纲目 剂型近40种,21,药物制剂发展的阶段,三效 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 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三定 -- 定量、定时、定位 五方便 --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普通制剂 缓释长效制剂 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 智能给药 “化学结构决定论”,22,中药药剂研究进展,中药制剂新技术; 超细粉碎技术 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浓缩、干燥技术 制粒技术 包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 包合技术 其他 新剂型的研究; 新辅料的研究;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指纹图谱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中药制剂基础理论的研究;,23,1.3 药物剂型的分类,,24,按物态,液体剂型汤剂、酒剂、露剂、注射剂 半固体剂型软膏剂、糊剂 固体剂型颗粒剂、片剂、栓剂、膜剂 气体剂型气雾剂、吸入剂 例如固体制剂制备时多需粉碎、混合;半固体制剂制备时多需熔化或研匀;液体制剂制备时多需溶解、搅拌。
这种分类方法在制备、贮藏和运输上较为有用,但这种分类方法不能反映给药途径对剂型的要求25,按制备方法,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 浸出制剂用浸出方法制备(汤剂、合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 灭菌制剂采用灭菌方法或无菌操作法制备(注射剂、滴眼剂) 此分类方法因带有归纳不全等局限性,故较少应用26,按分散系统,按剂型的分散特性将剂型分为 真溶液类芳香水剂、溶液剂、甘油剂等 胶体溶液类胶浆剂、涂膜剂等 乳浊液类剂型乳剂等 混悬液类剂型合剂、洗剂、混悬剂等 气体分散气雾剂 固体分散散剂、丸剂、片剂等 该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说明各类剂型的特点,但不能反映给药途径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27,按给药途径与方法,胃肠给药合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等 直肠给药灌肠剂、栓剂等 非胃肠给药 注射静脉、肌内、皮下、皮内及穴位注射剂 皮肤洗剂、搽剂、软膏剂、糊剂、涂膜剂、透皮贴膏等 黏膜滴眼剂、滴鼻剂、口腔膜剂、舌下片剂、含漱剂等 呼吸道气雾剂、吸入剂等 这种分类方法与临床用药联系较好,能反映给药途径与方法对剂型制备的工艺要求,但同一剂型往往有多种给药途径,可能多次出现于不同分类的给药剂型中。
上述分类方法各有特点与不足,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综合分类法28,1.4 药物剂型选择原则,,29,,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药物疗效主要决定于药物本身,但在一定条件下,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发挥也起到关键作用,同一药物,由于剂型不同,即使其含量相同,给药途径不变,疗效和不良反应仍会有差异药物剂型的选择,在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工业生产以及临床应用中均有重要意义,在创制、改进剂型时,一般应依据下述原则综合考虑30,,根据防治疾病需要 根据药物及其成分性质 根据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性 根据生产条件和制剂的基本要求,31,根据防治疾病需要,如急癌患者,要求药效迅速,宜用注射剂、气雾剂、下片、滴丸等速效剂型; 慢性病患者,用药宜缓和、持久,常选用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等; 皮肤疾患一般可用软膏剂、膏药、涂膜剂等剂型;而某些腔道病变,可选用栓剂、膜剂等 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口服给药皮肤给药,32,根据药物及其成分性质,一般而言,含难溶性或水中不稳定成分的药物、主含挥发油或有异臭的药物不宜制成口服液等 而药物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或不被其吸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作用易失效的药物等均不宜设计为口服剂型。
如胰酶遇胃酸易失效,须制成肠溶胶囊或肠溶衣片服用才能使其在肠内发挥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效用 成分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的组方,则不宜制成注射剂和口服液等剂型33,根据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性根据生产条件和制剂的基本要求,遵循“五方便”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 携带运输量小而质量稳定的固体剂型应优于液体剂型 服用方便除考虑剂量、物态等因素外,疾病性质也很重要 同时剂型设计还要结合生产条件考虑 汤剂味苦量大,服用不便,可将部分汤剂处方改制成颗粒剂、口服液、胶囊剂等 贮运量小而质量稳定的固体剂型应优于液体剂型34,1.5 药剂工作的依据,,35,,药品标准 国家标准: 药典 Pharmacopoeia 部标:卫生部-局(SFDA)颁标准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局标: 地方标准 药品管理法规,36,中国药典 Ch. P,1930 中华药典 1953 中西药在一起,不分一二部 只有数十种国际通用生药 无专属性鉴别和含量测定 基本按照国外药典生药标准制定 1963, 分为二部,品种大量增加 增加了炮制,性味,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 鉴别仍然依靠外观形态和经验 1977, 历版中品种最多 大量注射剂等未经过验证的品种 显微鉴别 开始建立专属性鉴别 1985 TLC正式应用 1990 TLC始设对照药材 HPLC,GC,TLCS用于含量测定 1995 2000首次收入生物技术产品:重组人胰岛素 各类制剂微生物限度 新增有机氯类农残测定法 第一个注射用中药粉针:双黄连冻干粉针,37,世界上的其他药典,Pharmacopoeia of the United States,U.S.P British Pharmacopoeia, B.P. Pharmacopoeia of Japan, J.P. Pharmacopoeia Internationals, Ph. Int. European Pharmacopoeia, E.P.,38,药典外标准,部颁药品标准-有法律约束力 1963:西药174种,其中制剂97种 1974:抗生素及其制剂102种 部颁药品卫生标准 地方标准:已废除(2001.12.1),39,药品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 1985.7.1 2001.12.1 2002.9.15 实施条例 新药审批办法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