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业-当代文学批判资料幻灯片.ppt
16页中国当代文学 1950-70年代 频繁的批判运动,对萧也牧等创作的批评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萧也牧生平,萧也牧,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原名吴承淦,又名吴小武(三十年代用于江浙一带报刊),笔名吴犁厂、黄河、萧也牧等 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张家口铁路分局工人纠察队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萧也牧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后调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不久,任文学编辑室副主任先后主持编辑出版了《伟大的祖国》小丛书、《时事丛书》,主编《红旗飘飘》丛刊等萧也牧擅长写中、短篇小说,也擅长写散文和报告文学他的作品朴实无华,语言干净洗炼,所叙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却又真实感人主要作品有《秋葵》、《连绵的秋雨》、《我和老何》、《锻炼》、《山村纪事》、《地道里一夜》、《难忘的岁月》、《海河边上》、《携手前进》以及《我们夫妇之间》等有《萧也牧作品选》 萧也牧因1949年秋天发表的《我们夫妇之间》这篇小说在1958年被错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该篇小说提出了老干部进城后所面临的新问题,描写了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复杂性格 此后饱受折磨,1970年10月15日不幸被作为“现行反革命”而活活打死在河南“五七干校”,终年52岁。
直到1980年春天,得到平反昭雪1.对萧也牧等创作的批评,主要是批评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小说 当时,这篇小说被一些人当作旗帜,用来反对毛泽东的工农兵方向因而,这些批评,是为了维护第一次文代会确立的文学规范首先对小说进行批判的是陈涌陈涌,原名杨熹中,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他早在延安时期就开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在建国以后“左倾”,只重视文章的政治意义而忽略文艺创作的本身故他的批评很多情况下只停留在政治层面 化名李定中对《我们夫妇之间》进行批判的冯雪峰,则更是把萧也牧在立场上的问题上纲上线 丁玲的批判文章采用了书信的形式,看似更可以从昔日挚友的角度规劝,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实则从题目《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而言,就已经把萧文上升到思想倾向的高度,进行更直接、更政治化的批判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 受到批判的原因,(1)作者写这篇文章本身的动机是为了说明在农村长期工作的一线干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后,要学会根据工作地的变化、群众思潮的变化而合理变更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处事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工作但是,在50年代初,这种内容被“左”的思潮认为是歪曲知识分子与干部工农形象给“党”抹黑,所以被批判。
(2)文章的语言运用其实是很生动的,有很多地方性特色的语言,当然,有些粗言也夹杂其中,这些语言在革命工作者李克的妻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50年代初,这样的语言运用被视为“流氓行为,堕落文人语言”,被视为“小资本调,矫情造作,缺乏真情实感”,所以被批判 (3)自从延安讲话后,文学作品表面上看是一片繁荣,但是大胆干预生活的作品却少了(王实味因写了《野百合花》都要被批判、被秘密枪决,沉冤将近半个世纪才平反)《我们夫妇之间》是大胆干预生活的作品之一,特别是不回避革命工作者李克和他妻子的情感生活与纠葛,不回避工作态度与手法产生的巨大矛盾 文中革命工作者李克和他妻子曾因工作对待的态度产生矛盾,几乎要吵着分手,李克的妻子甚至在自己日记中痛苦写下“李克同志,你的心大大地变了”;文末在矛盾基本平息后,李克的妻子很风趣地提到回去后给孩子喂奶等等很多情节都是很具现实生活气息的 这些无疑是对当时人物标签化、模式化;只写胜利,不写矛盾;只写对敌斗争,内部(除叛徒与破坏分子外)永远统一的“高、大、全作品”进行了挑战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有不少投机的文人歪曲这篇文章的内容与中心思想,借机抬高自己地位的,所以这篇文章就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做“反面教材”批判并扩大打击影响。
俞平伯,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早年参加新文化运动,为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 俞平伯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至抗战前夕,先后结集的有《冬夜》、《西还》、《忆》等在散文方面,结集出版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曾传诵一时 著有《论诗词曲杂著》、《红楼梦八十回校本》,有《俞平伯散文选集》等 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胡适,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是其科学精神在古典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胡适研究《红楼梦》主要运用的是科学的考证方法他指出《红楼梦》应当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从作者、作者家世以及《红楼梦》的版本进行研究考证他将红学研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地将其纳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范畴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1952年,俞平伯将他出版于1923年的著作《红楼梦辨》加以增删、修改,改名《红楼梦研究》出版对于俞平伯的观点和研究方法,青年批评家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等文章中率先提出批评他们的文章最初发表时,发生了一些波折,后来在作者母校山东大学的《文史哲》上得以刊出(1954年第9期)《文艺报》在被指定转载这一文章时,主编冯雪峰撰写的按语,态度有些暧昧(“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但他们这样去认识《红楼梦》,在基本上是正确的”)毛泽东于1954年10月16日写信给中央政治局成员等,称李、蓝的文章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提出要开展反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运动。
注:一九五四年,这场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最初的发难者便是江青对电影《清宫秘史》和《武训传》的批判,最初的发难者也是江青她克敌制胜的“王牌”,便是借助于毛泽东的权威党在1954年下半年就要公布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详细内容,通过思想改造运动来推动其经济计划的实施,于是又从文学界着手对具有西方倾向的学者俞平伯进行比较温和的批判逐渐开始的批判俞平伯,是要动员非党知识分子,为党的革命性的经济变革作准备 对俞的批判是为了表明,以这两位青年批评家为代表的受过党教育的青年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战斗性,比以俞为代表的学者和学科对党具有更大的价值俞平伯拒不服从党在1953年关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解释中国古典文学的命令,于1954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坚持他在20年代初得出的观点他认为,这部小说不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而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党与俞平伯发生冲突,不仅因为俞平伯在思想意识方面离经叛道,还由于他抵制党的指导 参考文章: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1087g.htm,对于胡适的不限于文学,而且包括政治学、哲学、史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批判,成为运动的焦点。
郭沫若1954年11月8日对《光明日报》记者的谈话,周扬的《我们必须战斗》的长文,是要求文化界、学术界毫无例外投身“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严重斗争的动员令在这期间,报刊发表了知名作家、学者的大量批判文章(注:1955年3月到1956年4月,三联书店(北京)共出版了收入这次运动中发表的论文的《胡适思想批判》8辑,近二百万字另外一些出版社也出版有类似的“批判文集”这些批判文章,有的表现了认真的“学术”态度,有的是无限上纲、用词粗暴而忮刻,有的则属不得已的避重就轻、言不由衷) 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主席团于1954年10月31日至2月8日,召开了8次联席扩大会,就《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文艺报》的错误展开批评讨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协,也召开联席会议,并组织专题批判小组,撰写批判文章胡适的避免先入为主的方法,成为这次运动中这一方面的主要批判对象党宣称,对于胡适来说,“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 (陆侃如:《胡适反动思想给予古典文学研究的毒害》,《文艺报》,1954年第21期)党通过对俞平伯和胡适的批判,试图要颠覆这种说法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