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产学研建构的理论与实践.pdf
6页作者简介: 贺哲,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副院长1域外参考25学术界6(双月刊 )总第 138期, 2009 . 5ACADEM ICS I N CHI NANo. 5 Sep. 2009国外高校产学研建构的理论与实践o 贺 哲(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外语学院, 上海 201620)1摘 要2 通过介绍国际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容, 探讨国际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高等院校拥有大批研究人员, 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因而很自然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1关键词2国际产学研; 高等教育; 创新体系; 转型尽管各国在谈论 /产学研0这个概念时, 所采用的术语略有出入, 有 Academ-ic- industrial relations,University - industry collaboration ,University - industrylink, 以及日语中的 / 官产学0等等, 但国际上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在当今这个日益开放与融合的国际环境中, 国与国之间、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完全取决于技术上的优势。
因而, 不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对本国的高等院校寄予厚望, 希望借助于产学研合作体系, 促使高等院校在加快技术进步和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成为科学知识、 优秀人才和创造发明的孵化器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 因而有必要沿着国际产学研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入探讨其多元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内容, 以资借鉴一、 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正如产学研合作在各国呈现多种形式与内容, 产学研合作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也有其多样性以下按时间顺序做一个简单的回顾:)287)1 . 德国早期的劳作教育思想1871年 1月 18日,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后, 消除了原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以及经济发展的阻碍, 为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和统一的国内市场创造了条件, 也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到 19世纪 90年代, 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方面, 它已经超过英国, 仅次于美国德国工业的发展需要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 欧洲其他国家的传统学校教育也受到了来自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的挑战作为 20世纪初期欧美教育改革运动的先声, 从 19世纪后期起, 以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 Georg Kerschensteiner)为代表的劳作教育思想开始在德国和其他欧美国家流行。
112劳作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 而且对这些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 . 美国早期的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是美国重要的哲学传统自 19世纪末由皮尔士 ( Charles SandersPeirce)创建以来, 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作为一种哲学精神和思维方式深深影响着在美国出现的各种哲学思潮而 20世纪 90年代后出现的实用主义的复兴, 又体现了实用主义的强大生命力122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 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它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 强调教育与生活、 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林顿和爱尔曼在其5大学的优先考虑: 满足社会对实用知识和合格人才的需求 6一书中指出: /现在是大学和学院作出明智的决定性的努力以创造性地适应那些急迫的教育需求的时候了, 大学将与所有的社会部门合作, 一起组织有用的知识并使之应用于解决问题 01323 . 技术创新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是从熊彼特 ( 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 ( Innova -tionTheory)发展而来的熊彼特 1921年在 5经济发展理论 6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创新理论是一种动态经济发展理论。
按照他的观点 / 组合 0与/ 过程 0是技术创新理论的核心词在熊彼特之后, 众多学者延用他所开创的思想深入下去, 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索洛、 曼斯菲尔德、 林恩、 弗里曼等等他们针对技术创新的概念、 类型、 演进方式和过程模型及技术创新的费用分布、 信息分布、 创新的扩散、 创新与企业规模、 创新与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 并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两个分支1424 . 人力资本理论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 ( TheodoreW.Schultz)在 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在此之前, 费雪 ( IrvingF isher)在 1906年发表的 5资本的性质与收入6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 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与舒尔茨同时代及以后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贝克尔 (Gary S. Becker)、 明赛尔 ( JacobM incer)、 丹尼)288)学术界 2009. 5# 学界观察森 ( Edward F. Denison)等,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152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 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也对整个教育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引发了一场革命性社会变革, 产学研合作是产业和教育部门适应这一变革的内在选择。
对产业部门而言, 人力资本理论使知识和人才, 而不是物质和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 成为企业至高无上的追求, 高校在这方面拥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于是, 产业界纷纷以无偿捐赠、 设立奖学金、 委托培养、 科技招标等方式与大学开展合作, 甚至直接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 共同开发高技术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1625 .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 它的缘起与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关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 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 ( PaulM. Romer)和卢卡斯 ( Robert E.Lucas)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把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内在的独立因素, 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他认为, 特殊的、 专业化的、 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172上述研究, 为人们带来了关于知识与经济关系的全新认识 1996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在题为 5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6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 知识经济0( Know ledge- Based Economy)这一新概念。
所谓知识经济, 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 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份报告也是人类面向 21世纪的发展宣言: 它宣告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 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1826 . 三螺旋模式自创新理论问世以来, 欧美学者多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看待产学研合作的意义和本质但美国著名学者亨利 #埃兹科维茨 (H enry Etzkow itz) 1995年提出的一种创新性三螺旋模式 ( T ripleH elix) 则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产学研合作体系192以往大学、 企业、 政府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 两 - 两 0作用的双螺旋现象然而,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上述方式已无法满足知识不断创新的要求, 客观上要求大学、 企业、 政府三者之间相互合作、 相互协调 ))) 政府拥有决策权力, 可利用决策过程来干预或调控大学及企业的运作; 大学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足以对政府和企业发挥影响力; 企业的市场力量则通过消费、 声望和品质来影响政府与大学的经营绩效这样的三重螺旋相互合作、 相辅相成, 形成多边互惠的良性循环, 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更快增长。
1102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新知识的发源地, 高等院校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二、 产学研合作的实践内容产学研合作体系在西方已经有 100多年的历史期间, 产学研合作的发展)289)国外高校产学研建构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可以视为高等院校在不断发展创新的历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 新型大学的创立1810年, 德国教育家洪堡 (W ilhel m von Humboldt)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 柏林大学, 他制定的大学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 /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01112洪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成为欧洲和美国众多大学的楷模到了 19世纪后半叶, 美国的大学除了教学的功能之外, 还增添了两类研究职能,一类是旨在获取先进知识的基础研究, 另一类是致力于技术发展的应用研究1122但是, 当时的教学与科研都局限于象牙塔内美国有法律依据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始于 1862年由林肯总统签署的 5莫里尔法案6该法案催生了一批 /政府赠地学院 0 ( land- grant college), 即联邦政府所属各州可用获赠的 30, 000英亩土地 (或用该土地的收益 )在本州创办至少一所农工学院, 致力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工业技术进步, 培训社区子弟, 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的竞争力。
这些学院就是现在美国公立大学的前身, 许多都是赫赫有名的州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这一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在多年后的二战期间、 战后, 以及美苏冷战期间, 这些高等院校对美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都发挥了巨大作用1963年, 美国前加州大学校长克尔在5大学的功能 6中明确提出: 由于知识的爆炸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的依赖, 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的/ 服务站020世纪70年代, 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直接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服务0从此成为与/教学0和 /科研0并列的大学三大功能之一从此大学才逐步走出 /象牙之塔 0, 开始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1132另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 1980年颁布的贝赫 - 多尔大学和小企业专利法( The BayhDole Act)该法案为政府资助项目产生的创新科研成果确立了统一的技术转让制度, 明确了大学、 小企业和政府三方的权益和职责, 保障了大学和小企业 (包括非盈利组织 )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 大大促进了高等院校研究成果向商业领域转移的速度,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被视为开创了一个产学研成功合作的新纪元哈佛大学、 斯坦福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批高等院校成为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典范。
在美国的影响下, 德国、 加拿大、 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通过立法, 加快了产学研合作的进程随着其他发达国家技术的进步、 海外企业纷纷崛起, 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受到影响, 为进一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美国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强产学研合作, 其重要标志为 1984年颁布的 5国家合作研究法 6( The National Coop -erative ResearchAct)和 1988年颁布的 5技术转让法 6 ( The T echnology T ransferAct), 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 企业与高等院校, 以及政府科研部门之间的合作这样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市场转化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并在上世纪 90年代凸显出诸多优势, 使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保持世界领先地位)290)学术界 2009. 5# 学界观察2 .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美国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杰出代表当属斯坦福大学及其 /硅谷 0的发展历程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 /硅谷之父 0特曼教授 ( Frederick Ter man) 首先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伙伴关系的创意, 并亲手培养了第一代实现这一构想的学生。
同时, 于 20世纪 50年代初首创了在产学研合作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旨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硅谷模式0而其中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衍生企业 (仅指斯坦福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 )的产值就占了硅谷产值的 50 % 到 60 % 1142由于/硅谷0在发展高科技产业、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许多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竞相创立大学科技园区例如: 法国 1969年开始建立索非亚安地波利斯科技园; 英国 1972年在赫里奥瓦特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园、 1975年建立了著名的剑桥大学科技园; 日本 1981年建成的筑波科技园德国起步较晚, 1983年建立第一个工业园区) )) 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但发展速度很快, 到 90年代已有 70多个, 此外, 比利时、 意大利、 瑞典, 以及北美的加拿大也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园除了上述发达国家的例子,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加入这个行列, 例如: 拉美地区阿根廷的沿海地区技术园和要素技术中心; 巴西的 13个技术创新中心 (科学技术园 ); 墨西哥的 15个正在运行的科学园等东亚、 东南亚和南亚也建立了为数不少的科技园, 如新加坡科技园, 韩国大德科技园, 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1152以及北京中关村大学科技园等。
这些成果都为上述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 . 创业型大学的出现从上世纪 80- 90年代起, 各国的高等院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开始向创业型大学转型麻省理工学院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它从一个赠地学院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理工科大学、 再进一步率先完成创业型大学的转型而创业型大学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伯顿# 克拉克 ( Burton R.Clark)在5建立创业型大学: 组织上转型的途径 6一书中, 专门例举了欧洲五所著名大学的转型过程, 它们分别是英格兰沃里克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荷兰特文特大学从技术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 苏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在 /有用学习0上的坚持; 瑞典恰尔默斯大学的创业型自治, 以及芬兰约恩苏大学的分权式控制改革1162纵观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杰出表现或成功转型, 都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或具体的步骤, 其成功的要素就是能够认清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 并敢于创新, 敢于走一条符合自己学校特点、 具有专业特色的道路三、 国际产学研合作体系给我们的启示从研究中可以发现, 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院校作为高新技术的发源地, 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动机, 应将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成功构建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至于形式, 则可以博采众长, 因地制宜, 走适合自己的道路)291)国外高校产学研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各国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也是各具特色例如, 美国模式以合作紧密、 内容广泛、 稳定持久、 经费充足、 应用性强为特点; 日本模式强调政府行为, 实行官产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加拿大模式, 集中体现在高校、 学生、 企业三方的合作; 澳大利亚模式, 是在国家和各州政府组织管理下、 依靠行业的国家资格框架体系, 推行/ 学习) 工作) 再学习 ) 再工作 0的多循环终身教育模式; 印度模式重视发展产业界与大学研究机构及国家实验室的牢固关系1172我国是经原国务院经贸办、 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 5关于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0的通知 6, 于 1992年正式启动了 /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0与有着 100多年历史的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体系相比, 仍处于起步阶段, 对此, 我国政府、 高等院校, 以及社会各界都应有足够的认识, 并努力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探索在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的有益经验时, 不仅应当学习成功的榜样, 还应当注意吸取失败的教训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需要各地高等院校运用创新思维, 构建适合区域经济的产学研模式。
即使在同一个地区, 理工科院校、 文科院校、 财经类院校、 医科院校情况也各不相同, 需要各自找到最合理的发展模式, 既为区域经济服务, 也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注释:1121112单中惠: 5西方教育思想史6,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 第 573- 574 、 327页122江怡: 5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分析6, 5哲学动态62004年第 1期132162赵云良: 5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背景6, 5江苏高教6 2000年第 6期142张伟: 5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6, 5中国西部科技62004年第 8期152人力资本 ( Human capital)MBA 智库百科: http: / /w ik. i mbalib. com /w iki/172知识经济 (Knowledge Economy; Know ledge- based Economy)MBA智库百科: http : / /wik.i /wiki/182陈志生: 5知识经济概念的哲学辨析6, 5学术论坛62007年第 2期192Etzkowitz , Henry ; W ebster , Andrew; Healey, Peter : Capitalizing Know ledge : New Intersections of I n-dustry andA cademia , U. S . Suny Press , 1998 , p . 5.1102 向春: 5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6, 5高等工程教育研究62008年第 4期。
1122Yusu, fShahid; Nabeshi ma, Kaoru: How University Promote econom ic G rowth , U.S. W orld BankPublications , 2006, p . 3 .1132 汝一飞: 5略论产学研合作的历史与理论渊源6, 5希望月报62007年第 7期1142 刘力: 5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6, 5浙江大学学报6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 5期1152 陈建敏、 李子和、 夏亮辉: 5世界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比较研究6, 5中国科技产业62001年第 2期1162 伯顿# 克拉克: 5建立创业型大学: 组织上转型的途径6,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第 9、 45、 73、103 、 128页1172 冯玫、 许晓明: 5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的模式选择6, 5河北师范大学学报6 (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 6期1责任编辑: 书 缘2)292)学术界 2009. 5# 学界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