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王》课堂实录.docx
7页《老王》课堂实录(预备铃响)(投影展示课题、作者和学习目标)老王 杨绛师:现在是课前时间,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投影上关于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读一下生3:学习目标: 1.仔细咀嚼文本,分析杨绛和老王的关系 2.在对文本的深入发掘中发现并提出疑问,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解决疑难 3.抓住文本中关键的语句或“文眼”并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 4.掌握类似“回忆性”散文的解读方法 (上课铃响)<第一环节:读>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的题目叫《老王》在上课之前,我想把歌德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投影展示)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走近杨绛,一起走进《老王》,去探一探它的“底”在哪里?我们现在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同时手里要拿着笔,圈点勾画并且记下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老师会给你们一些必要的帮助,如果你在阅读中有生字词音、义的问题,请你抬头看一下投影,老师已经为你们用投影展示出来了并且要注意投影下的小字“温馨提示” 1.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交流中异于常规的表达,并揣摩其背后的心理; 2.一些语言表达中或有意或无意的“暗语”,需字斟句酌深入挖掘; 3.如果你实在比较腼腆,可以用纸条将你的问题传给我,当然,我更希望看到你勇敢的举起的手! <第二环节:问>(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文,教师适时巡视学生的阅读情况)师:大家都找出问题了吗?生齐答:有。
师:我刚才转了几圈,很多同学已经从课文中找到了不少问题现在,同学们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哪位同学先开始?(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简洁归纳并板书生43:课文的第10段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鸡蛋再多也有数目,为什么作者却说“数不完”生 3:第8段里说:“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为什么是“说得可笑些”?生24:第16段,“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下楼梯摔倒既然作者担心他摔倒,为什么不去扶他一把?生15:第6自然段有一句话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而第1段却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这两句是否前后有矛盾?生62:在第8段当中,杨绛对老王有一段肖像描写:“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后来作者解释说因为“害怕”,仅仅是因为害怕吗?还是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老王什么样的态度和感情呢?生42:第3段的最后一句话:“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作者为什么说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生38:文中第22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而注释一说“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幸运的人”和“多吃多占”有什么区别?生 58:课文第4段,杨绛问老王那儿是不是他的家,他的回答却是“住那儿多年了”,这是不是答非所问啊?(教师用简洁语文把学生提的八个问题板书展示在黑板上,并编上序号板书: 序号 问题 所在段落)1. 幸与不幸?2. 敢不敢坐,是否矛盾? 、3. “说得可笑些”? 4. 数不完? 5. 怕他摔倒,为何不扶他?6. 对老王的肖像描写,情感、态度? 7. 最后一句话? 8. 家?住那儿多年了! 答非所问? 师:你们读出这么多问题,而且问题非常好,非常有探讨价值老师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问题——我相信大家读课文的时候,也可能会遇到这个问题……生(小声):课文最后一句话师:对,就是这句!有的同学说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好,那现在问题都问出来了,大家看看黑板上的八个题目和老师的问题分小组讨论解决我不要求大家把全部问题讨论完,但是每小组必须要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解决几个问题,好吧?现在快速开始分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讨论<第三环节:试>师:讨论有没有结果了?哪一小组先来?生2: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第1段没有说时间,而第6段说文化大革命开始,杨绛和钱钟书都在收批斗,所以“不敢”,怕老王受牵连师:噢,她是联系了时代背景来解读的有没有不同意见?生15:这个问题是我刚提出来的课文里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杨绛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乘公交车是不是她“小资”的表现?生6:第一提到坐三轮,是作者一个人乘坐;而第二处是老王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好、眼睛又不好,车上已经有了默存,两个人坐上去可能老王拉不动,也不安全师:大家听明白了没有?你们赞成谁的看法?(齐答:生6)他的意思是:车上已经坐了默存,杨绛再坐上去,无疑会加重老王的负担这里也体现了杨绛对老王的善意这个解答大家是否认同?好,那我们这个问题算解决了生26:我来回答第八个问题因为老王没有家人,也缺少家的温暖,感觉不到家的温馨,所以当作者问他,他的回答是“住那儿多年了”师:大家认同他的看法吗?(齐答:认同)的确,“家”和住的地方是不同的,家是温暖的港湾,有亲人的相伴,而老王的房子只是他的栖身之所生63:我来解决第四个问题,鸡蛋为什么数不完?第一个原因是:杨绛始终与老王维持着一种“主雇”关系,那么也许杨绛对老王送的鸡蛋并不太在意;第二个是:杨绛是在多年之后回忆,可能真的记不得了。
师:哦,你认为杨绛是因为不在意、不关心而“数不完”,因为时间长了而“记不得”生43:我反驳! “数不清”是因为:老王送给杨绛鸡蛋是代表着深厚的情谊,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所以数不完说明鸡蛋的珍贵师:你认为鸡蛋因为珍贵而“数不完”你们较为赞成谁的看法?(齐答:生43)生20:我回答第五个问题第八段对老王的肖像描写很恐怖,杨绛毕竟是个女人,所以出于本能,看到这样的老王肯定会“害怕得糊涂了”,可能巴不得老王早点离开师:刚才她提到了一个词语“本能”,因为杨绛毕竟是个女同志,见到如此病重而恐怖的老王自然不敢去扶生62:我有补充的杨绛可能没有发自内心地把老王当成她的好朋友,感觉有些隔阂生15:我有不同意见我们平常人见到老王这样的孤苦老人,可能都会同情他并请他进屋坐一坐,喝杯水杨绛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不仅没有同情,甚至还觉得老王有些恐怖而平常老王对待杨绛一家又像朋友和家人一样所以,我想可能会有其它原因,但是我还没想到生20:我觉得她的(生15)观点和我是相似的因为杨绛是知识分子是个女人,所以才害怕,所以才没有扶老王下楼梯师:刚才大家都提到了“怕”但是,刚才(生15)提到“杨绛并没有把老王当成是真正的朋友”这个观点我有些认同。
如果我们身边关系特别密切的朋友或者家人,即便他因病再恐怖,我们更多的可能是心痛、心酸或者怜悯,估计不会害怕到把他比成“僵尸”,不敢请他进来坐一坐,喝一口水大家还有没有其它想法?生8:我赞成(生15)的观点第5段里老王免费给杨绛送冰,想要免费送钱先生看病和最后送香油和鸡蛋……杨绛都用金钱去支付,感觉杨绛想用金钱和老王撇清关系一样师:刚刚,你刚用了一个短语“撇清关系”?生8:其实就是杨绛想用钱和老王维持“主顾关系”师:这是不是说杨绛和老王其实是有距离的,身份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大家认同这样的观点吗?(众生同意)师:我们仔细看一下会发现,第三个问题与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有相关的,我们顺便来解决这个问题,“说得可笑些”?生3:我认为还是因为杨绛对老王关系不是很密切,可能只是把老王当成一个车夫,一个送冰的,他们之间仅仅只是主顾关系生11:我觉得这里“说得可笑些”,可能仅仅是杨绛对老王的一个肖像描写,从而写出老王因病重而样子恐怖师:这个问题我们有争议,我们课下可以继续讨论,也可以在周记上或用短论文阐述你的看法我们继续看剩下的三个问题生58: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前面介绍说道杨绛一家在文革中遭到了迫害,所以杨绛也是不幸的;而老王和杨绛处在同一个时期,而且可能更为不幸。
师:打断一下注意这里的“同样是不幸,而后者更为不幸”指的是杨绛和老王都不幸吗?我们再来看一下第3段原文:一个是因为“营养不良”而瞎眼的不幸,一个是“得了恶病”的不幸,不是课文最后一段的“幸”与“不幸”生50:“同是不幸,而后者更为不幸”,前者的不幸是因为营养不良——那是因为生活的困苦;而后者的不幸是因为“得了恶病”——别人污蔑他年轻时不老实,索命老王不被其他人所理解,所以后者更为不幸生6:我想当时的人可能还比较迷信,认为老王是做了“坏事”受到了报应,所以才“得恶病”其实是在污蔑老王老王的品德低劣师:那你认为老王这个人的品德怎么样?是品德低下吗?生6:老王虽然贫穷、孤苦、残疾但是从全文他对杨绛一家来看,以及杨绛对他的评价来看,老王应该是个很老实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所以“后者的不幸”应该指精神上的不幸师:讲得很好!其实你的回答和生50的回答非常接近大家认不认同这两位同学的观点?(众生答是)生51:第六个问题,对老王的肖像描写这段肖像描写既写出了老王病情的严重,更突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为后文老王的死作铺垫师:其实这个问题和前面的第三个问题有点类似刚才你把我们前面讨论的结果作了一个补充和总结现在还留下最后一个问题——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45:这里“幸运”指的是杨绛相对于老王的幸运作者认为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应该有所关怀,但从全文来看杨绛对老王却缺少关怀师:杨绛对老王有没有帮助和关怀,哪位同学告诉我?生26:“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生6:杨绛坐老王的车时和他闲聊;老王给杨绛送冰的时候“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还有送钱先生看病,老王想帮助杨绛——不要他钱,而杨绛却执意付钱这些都说明了杨绛对老王的关心,想从物质上尽可能地帮助老王而不想占老王一丁点的便宜生32:我反驳他们的观点我认为杨绛对老王一点儿都不关心老王鱼肝油是杨绛的女儿给的,而且杨绛也只是把老王当成一个载客的三轮车夫生6:杨绛是个文学家,而“夜盲症”是医学的知识,她不懂也很正常啊生哄笑)生55:我反驳生6的观点,支持生32第一,杨绛女儿给老王吃鱼肝油时,作者还在干校,她是回来才听说的;第二,前面他讲的杨绛给钱的几个例子正好说明了杨绛想用钱和老王划清界限,划清主顾关系师:大家争论的很热烈,但是感觉已经有些脱离课文了,脱离问题的实质了我们先来理一理这个问题,看看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生沉默思考不语)师:先看这个词语“愧怍”。
愧怍是什么意思?刚才前面的投影已经展示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生(低声):好像缺点、过失什么的……师:对愧怍,因为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愧疚知道了愧怍的意思,我们再来把问题分解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不幸者是谁?生齐答:杨绛、老王师:从全文来看,杨绛和老王从总体来看是怎样的人?是与人为善还是与人为恶?生齐答:都是善良的人师:问题出来了这里好像构不成杨绛“愧怍”的情感啊!因为善良?因为幸运?都不是首先“善良”不合情理,其次“幸运”也说不通我们知道愧怍这个词语强调了“有缺点或错误”而惭愧所以“幸运”不能算“缺点或错误”,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应该有的情感是“同情、怜悯、惋……”但无论如何也不是“愧怍”,是不是?(众生点头)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杨绛的愧怍到底是为了什么?(学生思考片刻)生11:可能是因为杨绛觉得老王的死和自己有关系——因为老王送鸡蛋给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