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给老师的论文.doc
15页内容丰富、富于哲理的苏轼山水田园诗陈亲泉内容摘要:苏轼的山水田园诗,内容丰富、富于哲理他在诗中留下了一幅幅具冇乡土 特色的风景画,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现了祖国山河壮丽多姿的风采;苏轼一生仕 途坎坷,在不停地辗转谪迁中,在裁龊争斗的官场之外,发现了活跃着野老渔父 的另一纯朴可爱的世界;他怀着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激情,赞美了农村坏境的 清新朴厚,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关系,绘制了洋溢着泥土馨香和生活气息的 农村风物画苏轼的山水出园诗无论抒情、叙事、描写、议论都表现出明显的超 越感性形象的哲理苏轼描摹大门然的笔墨常常饱含着爽朗的感情和清旷的意趣 他的山水HI园诗不粘滞于物象,不拘束于陈规,挥洒自如关键词:苏轼山水田园诗正文目录一、 苏轼的山水HI园诗内容丰富(-)诗小再现祖国山河的壮美(二)诗中展示了农村风物的朴厚二、 苏轼的山水出园诗富于哲理(-)休现作者爽朗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诗中借景寓理苏轼是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杰出作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而, 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堪称北宋文学的高峰,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不朽声誉苏 轼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题材丰富,内容广阔,他儿乎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写 进了自己的诗作。
其中山水山园诗山冇一定份量,也最为脍炙人口这类诗篇虽 然没有直接提出和反映重大的社会课题,但内容丰富、富于哲理,能再现祖国山 河的壮美,展示农村风物的朴厚,体现作者爽朗的襟怀,以生动的描绘、浓郁的 抒情和警策的寄意寓理见长且能以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和独特的意境,引人人 胜,发人深思,丰富读者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一、苏轼的山水出园诗内容丰富(-)诗中再现祖国山河的壮美苏轼一生由于政治上的贬斥而漫游祖国各地,加Z诗人兴趣广泛,热爱生活, 他每到一地总是精神倍增地登山临水、探奇访胜浮云轩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难 人手”(《送张嘉州》)山、“行遍天下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赠惠山僧惠表》), 充分反映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浓厚兴致在这些深得“江山z助”的山水hi园诗中, 特别鲜明地体现着诗人的个性和气质,具冇特殊的艺术魅力苏轼喜爱纯洁明净 的大自然,对大自然的奇妙美景冇敏锐的觉察,善于抓住它不同的特点捕捉形象, 加以描绘,在诗中留下了一幅幅具有乡土特色的风景画,向读者展现了祖国山河 壮丽多姿的风采苏轼在嘉祜中期出川赴京时,曾从嘉州(今四川圧山县)沿岷江东下,饱览了 沿途风物他行至犍为,为这个江滨城镇勾画了色彩绚丽的小影:“江边日出红雾 散,绮窗间阁青氤氟。
山猿悲啸谷泉响,野鸟喙戛岩花春长江上游,夹岸山 峦绵亘,使人应接不暇,由航船上望去,更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苏轼在《江 上看山》中写道:“船上看山如走马,倏然过去数百峰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 沓如惊奔作者用成群受惊的奔马,来形容倏忽掠过的群山,这就把静景变活, 突出船上看山的特点苏轼游宦凤翔时,陕西高原空阔无际的景彖,也进入他的 笔下:“野阔牛羊同雁驚,天长青树接云霄《题宝鸡斯飞阁》)这是登宝鸡县 西南斯飞阁骋目远望所见天边的雁鸳,仿佛与牛羊结伙漫游,平地的蒿草森林 简直与云天连成一片诗人笔下野阔天低的景彖何等奇妙逼真!苏轼两度任职杭州,“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与毛令方尉游 西菩寺》)他游遍了当地的奇妙山川,写下不少富有特色的胜景奇观例如钱塘 江潮,号称天F壮观苏轼在《催试官考较戏作》中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 无鲍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吐这 就是趁江潮汹涌之际教练水军的情景鲍鹏”、“黑沙”两句,写潮水高大和浪涛 的吞吐搏击,“组练”、“红旗”两句,状水军众多和演习阵容变化莫测对江潮和 军容穿插描写,相互映衬,充分表现了江潮的巨大声势苏轼一生同西湖结下不 解之缘。
他足迹所到的徐州、杭州、颍州等地,都有西湖不过最为脍炙人口的 还是他咏杭州西湖的诗篇杭州西湖,不论晴吋雨吋,不论朝霞或夕烟,都是风 采动人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次韵答马中玉》等诗中,就十分逼真地写 出四湖的妩媚多姿:“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只有西湖似西子,故 应宛转为君容诗人用西施这个绝代佳人來形容西湖,十分恰切地道岀了西湖天 然美景的佳妙无双,并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从而使这些诗作具备了永久的艺 术魅力,成为万口传诵的名篇苏轼在江北任地方官,足迹遍及齐鲁淮海一带彭城百步洪、登州海市、蓬 莱阁等名胜古迹,都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诗材右步洪在铜山县东南,与泗水和 通,悬流迅疾,乱石激涛,是当时徐州名胜Z-o苏轼冇“河从百步响,山到九 里冋,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送郑户曹》)的诗句,就是描写百步洪的《百 步洪》诗对这个名泉有更生动的刻画:“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 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冇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 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里先用口描,轻舟的飞快,水师的惊呼,乱石的冲撞, 已将泉水的湍急写尽接着排比了兔、丿鸳、骏马、断弦、飞电等形象,连贯错落 地比喻洪水的迅疾。
想象E动,笔力奔放,状景有如滩头旋涡一波三折之势苏 轼在登州写的《登州海市》一诗云:“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 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这是说海市出现于空明迷茫的云涛雾海之中,是海 波摇荡浮世而生的幻景,不见得真有贝阙珠宫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 翁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这是写海市果然出现,楼阁丛出,山峦 迭翠,使见多识广的老翁都大为惊怪,仿佛觉得冥冥之中似乎冇谁在冇意操纵「'斜 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新诗绮语亦安用,和与变灭随东风这里是说 海市消失了,云散了,才看到“斜阳万里”,孤鸟没于远天海静无波,有似新磨 的青铜镜用绮丽的词语来写新诗,又冇什么用,海市跟着东方吹来的风一起消 失了蓬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地,秦始皇曾派人到海中探访,历代诗人多有 题咏苏轼曾登蓬莱眺望沧海,觉得仙山仿佛就出现在他眼前:“忆观沧海过蓬莱, 日照三山迤適开桂观飞楼凌雾起,仙幢宝盖拂天来短短四句诗,就烘托岀一 种虚无缥渺的世外仙境苏轼这些诗篇,能从不同的角度再现祖国山河的妖娱多 姿,激发人们热爱故国和乡土的诗情,给人以健康的艺术美感诗中展示了农村风物的朴厚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不停地辗转谪迁中,在龌龊争斗的官场之外,发现了 活跃着野老渔父的另一纯朴可爱的世界。
他怀着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激情,赞 美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关系,绘制了洋溢着泥土馨 香和生活气息的农村风物画这部分田园诗情景并茂,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苏 轼长期生活在江南,对江南农村的清新秀美,体味最深,刻画得最为亲切生动 如“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青衫來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芒 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小庭,惟有孤萤自开阖《自兴 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这首诗抓住了江南农村特点,勾画了山水回 环、茅舍掩映的幽美图画在诗人笔下,农村的一草一木都是多么通情达理,亲 切可爱啊!苏轼笔下的农村,不仅有清新宜人、幽美可爱的环境,而且洋溢着浓郁 的生产气氛和生活气息由于苏轼热爱农村,所以在他眼里,农村并不粗野、荒 僻、冷漠,他为江城的美酒和野老的笑颜所陶醉:“江城美酒三杯酵,野老苍颜一 笑温《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郭寻春》)尤其值得注意的,苏轼在农村景 物诗中反映了民间风俗的朴厚,反映了自己同当地人民的亲切关系贬居黄州时, 苏轼生活困窘,曾躬耕东坡,“幅巾芒履,与口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东坡先 生墓志铭》)对农村人民的纯朴、热心有深切体会。
在《东坡八首》中,苏轼怀 着感激的心情,记述了老农向他传授生产经验的情形「'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愈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耍须纵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冬麦在返青前,要防止它苗叶过旺,并不怕牛羊践踏, 这是庄稼人多年的经验在惠州时,苏轼深得当地人民的爱重,他在《答陈季常 书》中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其厚他对乡邻父老也处处体贴,以诚相 待:“仰见江摇山,俯见月在衣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和陶归园HI居》) 这种在官场小所难以想彖的人与人Z间的亲切关系,使苏轼由衷地爱上了惠州的 一切:“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冇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 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出《和陶归园出居》)作者认为惠州的集市讲 究信用,农家都和睦和处,左邻右舍无不是懂得礼让的贤德Z士后來苏轼到了 海南岛,更和当地的黎族人民亲如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在《郊行步月作》中 说:“缺月不早出,长林踏青冥犬吠主人怒,愧此闾里情怪我夜不归,茜缺窥 柴荆云间与地上,待我雨友生苏轼月夜散步,四邻主动替他打狗;苏轼深枚 未归,乡亲们亲切地前来窥探门户苏轼同黎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使他产生了定 居海南的念头:“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
驶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和陶 HI舍始春怀古》)及至他接到了诏命即将内迁吋,更对海南依依难舍,居然激情地 宣称「'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别海南黎民表》) 诗人把海南当作白己的故乡,而把北归看成离乡远游,这表明他对海南感情Z深 历來土人夫常常把愚昧鄙陋同少数民族联结在一起,而把远调边庭视同置身异域, 苏轼则冲破这种偏见的束缚,发现了边疆地区和边疆人民的淳厚可爱,这在古代 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二、苏轼的山水田园诗富于哲理(-)体现作者爽朗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苏轼的山水出园诗中,常常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体现出诗人爽朗的胸 襟和深邃的思想由唐入宋,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社会孑盾逐渐积累 而日趋尖锐,一种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凉Z雾迅速弥散苏轼较Z他人似乎 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悲凉剧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由此产生的频繁的宦海升沉, 使诗人厌倦了外在事功的追求,转而注口于人生的命运和价值生死、穷达、盛 衰、荣辱,诸如此类玄奥的哲理思辨,在诗人这里有了迫切的现实意义:“雕栏能 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法惠寺横 翠阁》)苏轼以不同于常人的方法调和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对立所形成的心态分裂, 以“看穿忧患”的静观态度来化解人生忧患,以儒家土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 境小“无人而不自得”的通达观念小,追求道德人格的挺立,汲取傲视困难的精 神力量,从而使自己履险如夷,在忧患中泰然自处。
这样使他能以出世的态度入 世一方面他“白发未成归隐计,青衫傥有济时心”(《次韵了由送千Z侄》); 另一方又能保持心灵的自由、精神的逍遥、人格的独立与尊严苏轼在《答毕仲 举》中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苏轼Z所以几经磨难而 没有放弃对人生、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喜爱佛老庄禅而又对佛老庄禅持冷静的批 判态度,就在于他思想中具有儒家那种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丿力史使命感的积极入世 精神他在《与李公择书》中说:“吾侪虽老冃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 真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 一方面 是人生如寄、命运无常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脱这种悲苦的一种虚静高洁的心灵和 淡泊雅逸的人格的清旷二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轼思想始终的意识流无论 是前期,还是后期,无论是正襟危坐的议论,还是轻松幽默的调侃,也无论是自 然风景的吟咏,还是日常生活的叙写,都可以经常看到这一意识流的或明或暗、 或强或弱的波动无论抒情、叙事、描写、议论都表现出明显的超越感 性形象的哲理趋归尤其突出的是,苏轼描摹大白然的笔墨常常饱含着爽朗的感 情和清旷的意趣体现着不畏险阻的开阔襟怀,蕴蓄着发人深省的深邃道理。
苏 轼善于把斥观的感情融入写景的笔墨中,用以体现他不畏逆境、傲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