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剧闯关东的叙事学特征及其文化吟咏功能.pdf
5页文本阐释 从清朝咸丰十年(1 8 6 0) 首开关禁至民国 期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山东人为主体的 “ 闯关东”现象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大 规模的人口迁移壮举, 不但在当时就已经是被 中国北方民众所广泛接受的社会习俗, 而且在 上溯和下延的三百多年时间中, “ 闯关东” 现象 也逐渐演变成为整个华夏子孙国族变迁和文 化融合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连续剧 《 闯关东》 即以这一历史史实为创作背景, 把千 百万个生命和家庭在复杂动荡年代中的生存 境遇和精神探求过程, 进行了大胆地“ 仪式性 凝缩化(r i t u a lc o n d e n s a t i o n) ”!借助二元对 立的叙事形态和人物设置, 《 闯关东》 不仅在善 良与邪恶、 诚信与奸狡、 宽容与狭隘、 抗争与屈 从、 自然与文化的架构模式中, 成功地塑造了 神话叙事学意义上的父性英雄形象朱开山, 而 且还进一步通过这一叙事形态和人物形象的 塑造, 为当下的观众提供了进行国族、 家乡及 混居世界文化认同和精神归依的参考框架, 充 分、 完满地体现了电视媒介所具有的“ 文化吟 咏(b a r d i cf u n c t i o n) ” 功能和现实指涉意义。
一、 《 闯关东》 的叙事形态 美国文艺理论家雷·韦勒克和奥·沃伦在 分析人类的艺术思维活动时认为, 人类在自己 的思考、 认知行为中存在着一种隐喻式和神话 式的逻辑建构活动, 一切艺术创造, 都无不浸 淫在它的色彩和规约之中, 文学和艺术的功能 与意义就体现在这个建构过程当中从这个 意义上讲, 无论历史、 小说、 诗歌, 还是影视剧 作品, 其实都是在以恰切的叙事技巧, 追慕和 契合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最高审美理想范式( 即 叙事学理论意义上的 “ 神话原型” )活动的体 现《 闯关东》 截取自清末1 9 0 4年日俄战争爆 发到1 9 3 1年“ 九·一八事变” 发生这段动荡的 年代作为叙事背景, 在极富传奇色彩的时空浓 缩和情节提炼中, 通过对朱开山一家人闯荡关 东坎坷经历的追踪和记录, 不仅成功塑造了平 民英雄朱开山的形象, 同时也在历史和传奇的 双重规约中,在5 2集的叙事篇幅里完成了一 个由天灾人祸史实移向个人奋斗心路历程的 民族寓言建构 在隐喻/神话式叙事形态的左右下, 《 闯关 东》 将家族史与社会史巧妙融合和对接, 以小 人物反映大事件、以家庭活动反映历史变迁、 以普通百姓成就时代英雄,借助对主人公勇 敢、 智慧、 坚韧、 果决、 礼让、 爱国等优秀品质的 礼赞与颂扬, 最终完成了其对家国叙事意图的 意义架构和现实指涉。
在全剧的叙事进程中, 这种叙事形态最重要的体现就是 “ 闯关东” 精 神的生动再现和朱开山人物形象的荧屏塑造, 它们成为《 闯关东》 全剧追慕民族文化最高审 美理想范式叙事进程中抽象价值和具体形象 的典型代表 朱开山及其家人在社会和个人处 境都迭遭困难挫折和艰苦险遇的情况下, 所依 然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及坚执固守的道德底 线与人格良知,不仅是朱家一家人与人生命 运、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不屈抗争的影像表 现, 同时也是整个闯关东人群体精神世界的缩 影和象征在朱开山的身上, 凝结着编导和观 6 4 文艺评论2 0 0 83 论电视剧《闯关东》的叙事学特征 及其文化吟咏功能 杨状振 众对国族与家乡文化的认同, 也承担着整部电 视剧叙事内容的最终导向和文化符码功能, 他 是个人神话情结的代表, 也是民族文化价值体 系的隐喻 罗兰 · 巴特(R·B a r t h e s) 曾在其《 神话学》 和 《 符号学的要素》中详细阐述过这种叙事形态 下人物符码的三个“ 所指” 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 完成人物形象“ 自足完满” 指涉意义的阶段, 即 人物形象只构成对个人事件和生命流程的再 现, 如照片代表实物一样形成封闭的意义表达 系统。
第二个层次则提升至文化层面, 人物形 象的意义不再是单纯地用来指涉自身, 而是扩 展延伸到与社会评价标准相关的群体认定和 价值象征意义上来( 如汽车在当代社会中常象 征着朝气、 自由与财富等) 在第三个层次上, 叙事进程则进一步将人物形象在第二层次所 产生的文化意义范畴融合凝聚成为全面性、 文 化性的领悟和一种现实性的世界观 在这个层 次上, 人物形象不仅成为文化体系和道德价值 的象征, 更演变成为指涉现实世界, 提供现时 行动参考的意义框架和价值符码, 人物形象在 第二层次上所承担的意象符码的能指迷思和 所指意义, 在此都融合转化为对现实行动力量 的最终确认 《 闯关东》 中朱开山形象的创造, 不但在叙 事意义上完成了对闯关东群体道德价值体系 和精神世界的提炼与象征, 并且也由“ 其人其 事→闯关东群体” 的话语表达链延伸到了“ 国 族文化” 的层面, 从而完成了从个别形象到群 体形象, 再从群体形象到国族文化形象的双重 转喻功能 “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 由此出发, 《 闯关东》 一剧将 “ 闯关东”精神的宏大所指最终投射到了当下 社会和广大观众的现实生活场域中来。
恰如罗 兰·巴特所分析的那样,神话或隐喻只是一种 说话的形式和产生及传播意义的系统, 它的内 容会随着时间段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可是神 话的过程却是永恒和普遍的存在朱开山及 其家人抛离故乡谋生求存的闯荡经历, 不仅呼 应扣合着千百万民工外出闯天下的当下生活 场景, 也默契应和了不畏艰难险阻革新求进的 时代潮流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下, 主人公朱开 山的身份转换及阶级属性的更迭被淡化和掩 盖, 一切叙事进程和故事架构都臣服于英雄主 题和神话概念的表达与建树从这个意义上 讲, 《 闯关东》一剧就如许多专家所评论的一 样,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重新确认和宣扬了一种 价值、 一种精神, 一种以民族优秀文化和价值 标准为内容核心的“ 闯关东” 精神: 与艰苦磨难 抗争、 无畏于牺牲生命的进取精神; 与人生命 运抗争、无畏于任何艰难险阻的拼搏精神; 为 改变贫穷落后与自身品性和社会环境抗争、 无 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自力更生精神;扶危济 困、 无私相助、 和睦共处、 和谐友爱的团结精 神, 以及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世态, 积极自觉 地恭敬俭让、 礼义诚信、 宽恕仁厚的人生准则 和道德坚守 《 闯关东》 也恰是以这样的叙事形 态和价值隐喻, 深深打动契合了广大受众和主 流意识在一个特殊情境下的接受心理: 年关与 祝福、 打工与梦想、 祈祷与向往、 拼搏与成功、 革新与坚持、 求进与团结、 教化与娱乐、 匡正与 引导。
外出民工的闯荡经历、 改革进程的步履 维艰、 社会道德标准的颓堕、 理想追求的欹斜 与人生价值导向的更迭, 一系列的社会现实与 问题存在都在传奇性的电视文本中完成了自 己的意义指涉 《 闯关东》 在对国族文化传统道 德标准与精神价值的确认与重拾中, 也完成了 自己隐喻/神话式的叙事形态建构,以自己的 磅礴大气吼出了 “ 为了希望我们永不放弃” 的 进取长歌 二、 《 闯关东》 的叙事结构 《 闯关东》 融合了历史剧和家庭伦理剧的 多种结构模式, 扭转了以往电视剧在处理重大 题材时宏大叙事的偏颇, 将切入的视角缩小还 归到原始质朴的对个体生命历程的追踪和记 录上来全剧以顺时叙述作为主要的叙事方 法, 以朱家闯荡关东的经历和鲜儿的命运遭际 作为贯穿始终的主辅线索, 结构起涵盖了关东 乡野、 关东农村、 关东市井和关东工业等时代 6 5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A R TC R I T I C I S M文本阐释 文本阐释 图景的四个主要叙事段落: 关东相聚、 老海嫁 女、 商帮争斗和矿产风波, 形成了类似于中国 古典小说《 西游记》 “ 糖葫芦” 式的叙事格局 全 剧以此为基, 对四个大的叙事段落分别做了放 射性展开, 将走荒、 淘金、 学戏、 伐木、 放排、 农 耕、 采矿、 经商、 赶垛、 绑架、 落草、 劫法场、 土匪 火并、 官兵剿匪, 以及法庭抗辩、 街巷阻击、 血 溅庭院等故事情节, 分别穿插于各个主要的叙 事段落之间, 利用平行、 闪回等镜头调度技巧, 在主辅线索的交叉和联结下, 形成了以朱开山 一家为叙事主干的双线索 “ 核心———卫星式” 讲述模式。
与这种叙事结构和讲述模式相适应, 《 闯 关东》 的戏剧冲突设置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通 俗文学和民间口头说唱艺术的手法和技巧, 将 由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矛盾冲突、 由突发事件所 造成的矛盾冲突、 由自然环境和时代背景所造 成的矛盾冲突、 由人物性格所造成的矛盾冲突 等融会贯通到各个叙事段落之中 在每一个大 的叙事段落中, 分别设立一个最主要的戏剧冲 突, 在此段落叙事下的所有次级叙事情节均围 绕着这一主要的矛盾冲突而展开 如在第一个 大的叙事段落内, 无论是走荒、 淘金、 卖身和学 戏, 都紧紧围绕着主要的段落戏剧冲突———朱 家一家人的“ 聚” 和“ 散” 而展开; 而在第二个大 的叙事段落中, 放排、 伐木、 落草与绑架等次级 情节也都由朱韩两家的婚事风波所引起而延 伸, 朱开山的退忍、 逊让、 责子与韩老海的霸 道、 进逼、 爱女心切等冲突构成了推动该叙事 段落内全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样地, 在 第三和第四两个大的叙事段落中, 所有的次级 叙事情节也都基本围绕着热河、 山东两股商帮 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朱家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 冲突、 较量、 搏杀而架构展开 在这些不同的叙 事段落之间, 次级情节的安排和出现, 在服务 于段落中心叙事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向观众制 造着剧情发展的高潮和看点, 而四个大的叙事 段落, 又都紧紧围拢着以朱家为中心的主线叙 事展开, 并在其中细密穿插进辅线叙事中鲜儿 闯荡关东的所遭所遇, 在主辅两条线索的交叉 分合中, 将主线叙事的平稳、 流畅、 自然和辅线 叙事的惊险、 刺激、 传奇结合共构在一起, 从而 在整体上形成了对整部剧情发展节奏和叙事 张弛度的有效控制, 既收得拢又荡得开。
在辅线鲜儿的叙事进程中, 《 闯关东》 进一 步吸收了民间文学说唱艺术的叙事技巧和情 节设置模式, 大量采用了突发、 巧合等偶然事 件作为塑造人物形象、 建构戏剧冲突的推动力 量从走荒路上传文患病鲜儿卖身、 到投身戏 班遭遇失身, 再到林场巧遇传武、 放水排与传 武失散、 妓院巧遇震三江、 二龙山落草, 以及再 到后来的劫法场、 被捕、 抗敌等情节, 都是以极 富民间文学口头说唱艺术特点的传奇模式架 构和展开的 其实, 从叙事学层面上来说, 电视 文本本来就是“ 在口头和文学两个相冲突的表 现形式交互作用之下产生的结果”!, 这倒恰 恰应合了电视叙事的表现特性 突发事件和偶 然性的巧遇在这里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和 高潮的不断出现, 同时也以自己的意外、 惊险 和刺激性构成并体现了《 闯关东》 的“ 闯” 字特 色; 包括土匪、 官兵、 土豪、 乡霸、 士绅、 矿工、 垛 夫、 流氓、 荒民、 妓女、 瘾君子、 留学生等各色社 会人物, 都在“ 闯” 的经历中以传奇性和写实性 兼具的特征被囊括于其中 在人物序列的设置上, 《 闯关东》 也深受中 国民间文学和古典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 往往 将善与恶、 美与丑、 高尚与卑劣、 自然与文化等 二元对立的抽象概括投射到具体的叙事过程 和人物设置上来, 以善恶分明、 是非昭彰的道 德理念作为判定的价值依据, 将所有出场的人 物在某一个自足的叙事段落内分为对立的两 个序列, 并用不乏民间文学说唱艺术和古典小 说叙事因果报应色彩的表述进程, 结构起难以 弥合的鸿沟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以韩老海、 潘 五爷、 森田、 石川、 张善人、 刘掌柜、 天外天等为 代表的反方角色, 和以朱开山、 朱传武、 朱传 杰、 文他娘、 秀儿、 鲜儿、 震三江、 姚厅长等为代 表的正面角色自不必说, 就是暂时有过不确定 立场和模糊身份认同的一郎、 传文、 红姐、 老独 臂等人, 也都在矛盾。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