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反抗绝望与荒诞——鲁迅与加缪比较.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45872755
  • 上传时间:2023-03-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0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反抗绝望与荒诞——鲁迅与加缪比较 原创:小白-cabbage00&王导引言 世界上最难说清楚的恐怕就是人本身人是最奇妙莫测、最难破解的秘密千百年来,哲学家们争相论人;政治家们谈人;宗教牧师议人;平凡百姓说人……可是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这个问题上给人类一个完满的答案人的问题也就成了人类议论不完的话题翻开人类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斑驳陆离、五色纷呈的画卷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有血肉横飞的凄惨景象,又有万众欢腾的壮丽场面;既有生与死的较量、血与火的斗争,又有平凡的忙碌和真挚的友爱;既有奋发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者,又有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的软弱者多少人春风得意、享尽人间荣华,又有多少人任人宰割倍受欺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生计而奔波、为自己而努力、为家人而拼命、为希望而活着……我们痛苦、我们浮躁、我们困惑、我们迷惘,真所谓欢乐时少忧时多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人类发动的战争,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对难以琢磨的人际关系,面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每当我们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此时此世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吗?我们的生存意义何在?有谁能对自己的存在和生存价值做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呢?的确,我们每个人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生存的环境,从一个无知的少年到长大成人,“绝望与荒诞”每时每刻都可能伴随着我们的左右:长大的烦恼、学习的迷惘、爱情的困惑、生活的压力、情感的动荡、生存环境的恶化等等……我们怎样面对人生的绝望与荒诞呢?怎样使自己的人生过的更有意义呢?怎样面对自己生存状态呢?鲁迅与加缪这两个生活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时代思想家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另人深思的答案。

      在20世纪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两人在面对人生的绝望与荒诞时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反抗,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各自所处的时代环境使他们的反抗呈现不同的归宿一、20世纪中西方文学思潮(一)中国文学思潮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传统文化孕育、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学,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型社会人们在精神、情绪和感觉方面的需求,走向衰亡时代要求中国的文学求新、求变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西方现代思潮挟其经济、政治、科技方面的威势,大举进入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学在这些思潮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迅速解体,新一代作家们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尼采、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等人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学运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以此为起点,开始由封闭向开放,由本土面向世界虽然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还不能达到现代主义文学要求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一样,中国现代作家同样处于一个现状与历史和未来断裂的时期,面临着的同样是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后的历史文化的废墟站在这种历史文化的废墟之中,他们充满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怀疑精神这一时期的作家的作品,无不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鲁迅的《呐喊》在现实主义基本精神与手法之外,汲取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品格;郭沫若的《女神》受到泰戈尔、歌德、惠特曼、雪莱等人的多元影响,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风貌;冰心、周作人的散文,也是在西方散文作家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到了30年代,受弗罗伊德主义及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还出现了以刘呐鸥、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

      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西欧、美国广泛流行,对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人类思维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的表现是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在二战期间席卷法国,波及西欧、南北美,成为战后文学中极具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的终结,“上帝死了”使宗教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地位动摇,开始了“一切价值重估”二十世纪以来,工业文明呈现前所未有的发达,但物质以外,人在精神上的困惑和不安也随之而来,人们开始缺乏归属感,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人不仅对世界,同时也对自己产生了深刻怀疑于是,存在主义在此时应运而生,它是试图化解人对于荒诞所感受的异化感和找不到出路的迷茫感的良药存在主义的哲学依据主要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世界是荒诞的”与其它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同,存在主义注重形象胜于抽象,作家们往往善于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哲学和思辨色彩;其文学题材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总是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其基本主题是在极限的境遇里,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表现人在荒诞、绝望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它并不只是要人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精神的绝境,还试图给在荒诞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指出一条生路:重新建立人生观,这个重建包括反抗、自由、激情。

      二、鲁迅与加缪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和加缪这两个生活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时代思想家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都被肺病折磨一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都生活在存在主义流行时期;都受尼采、克尔凯廓尔、卡夫卡等人的极大影响下;都用文学来表达他们的哲学思考最主要的是这两位孤独的思想家在面对人生的绝望和荒诞时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反抗,生命都充满了强烈的悲剧精神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也接触到了尼采的学说,认为他是“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矣,希望所寄,惟在大士天才;而以愚民为本位,则恶之不殊蛇蝎意盖谓治任多数,则社会元气,一旦可隳,不若用庸众为牺牲,以冀一二天才之出世,递天才出而社会之活动亦以萌,即所谓超人之说,尝震惊欧洲之思想界者也①尼采对鲁迅的影响是全面的,其中尼采对固有的文化传统的怀疑抨击的叛逆精神对他影响颇深在《狂人日记》中,狂人惊讶地发现,中国四千年的历史竟然是“吃人”的历史,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典籍其实只写了两个字“吃人”,而他自己同时也是吃过人的人鲁迅说,所谓中国文明,其实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本来文化应该是为人的生存服务的,可是在鲁迅的笔下,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恰恰是戕害人的异己物。

      这就是文化、文明为人所设定的令人胆寒的生存境遇所以,鲁迅主张文艺“为人生、改良人生”加缪一向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一直否认在他身上冠以这个称号事实上,每一个存在主义者身上都有一种不同的存在主义加缪的存在主义与萨特不同,他并不试图解释世界的荒诞性,他的关注在于人如何在荒诞中生存,并着重体现爱与反抗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加缪在创作《卡利古拉》这个剧本时,床头就放着尼采的《太有人性的人》和克尔凯廓尔的《绝望论》尼采对基督教的无情批判和对旧道德的攻击,通过否定上帝来恢复人的自由等等这些观点,加缪都十分欣赏并在他的《反抗者》这部著作中专门写了《尼采和虚无主义》但是对于他的超人哲学和权利意志却不苟同,他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具有毁灭性的虚无主义哲学加缪提倡“艺术家应该自觉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应像义务兵服兵役一般卷入社会”两人都主张文艺要紧贴时代,对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他们都不认同为艺术而艺术无论就作品描写的主题还是其表现风格,都无法为大众所理解,于是这些人便希望艺术家们的作品要表现大多数并为大多数人服务②三、反抗绝望与荒诞(一)反对自杀 对于绝望与荒诞,加缪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放逐无可救药,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③加缪的荒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非理性的世界与人盲目的理性愿望之间的对立,也是人与所处世界之间的对立在这个难以理解的有限的世界中,人的命运从此获得了它的意义一大群非理性的人站了起来,包围着它,直到终了在他们恢复了的现在又相互协调的明智中荒诞感清晰了,明确了……世界本身是不可理喻的,然而荒诞的东西却是这种非理性和这种明确的强烈的愿望之间的对立,强烈的欲望的呼唤则想彻人的最深处,荒诞即取决于人也取决于世界④加缪认为:“荒诞产生于人类的呼唤和世界的无理性的沉默之间的对立⑤同时加缪也认为:“荒诞产生于一种比较……荒诞感不产生于对一个事实或一种印象的简单考察,它从一种事实状况和某种真实、一个行动和超越他的世界之间的比较中显露出来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他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他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荒诞不在于人,也不在于世界,而在于两者的共存它暂时是联结两者的唯一纽带”。

      ⑥可以看出加缪的荒诞的是一种人的主体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绪加缪认为自杀是错误的,它实质上是一种逃避,是反抗的对立面,以此来消除荒诞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存”,“荒诞的本质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如果选择了自杀,那么作为两者对立的产物的荒诞就不会存在,而不存在荒诞,人的自杀也就在根本上失去了意义所以关键是要活着,从而也使荒诞活着,带着这种破裂去尽可能的穷尽生活,“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更好,而是生活的更多”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加缪列出了三种对待荒诞的态度,即生理上的自杀、哲学上的自杀和反抗在否定了生理上的自杀,他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哲学上的自杀,存在哲学家谢斯托夫、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和存在小说家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被列入其中加缪认为他们虽然发现了荒诞的真相及其后果,却将荒诞完全宗教化,看成他们的上帝他们企图通过谦卑来拥抱这个正在吞噬他们的上帝,以此获得荒诞带来的巨大希望,然而这种希望是虚幻的,他使人放弃了自己对自己所应负的责任,放弃了人之为人的尊严加缪从来没有没有完全否定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但面对人类所遭遇的种种苦难,他做出了两种关于上帝的假设,那就是上帝要么是全能而作恶,要么是慈悲而无能。

      如果前者成立,上帝就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敌人,不可能依靠他去战胜别种的恶;如果后者成立,那么也没有必要去依靠他,因为他没有能力帮助人类摆脱苦难的现实加缪也许倾向于后一种假设的他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过自己反对一切宗教,但他感到当人面对痛苦与死亡,孤单地面对默默无语的苍天,是无法容忍的不管上帝是全能而作恶或者是慈悲而无能,加缪对他的态度都是谴责的钱理群在《鲁迅的心态研究》中曾经指出20世纪初期鲁迅强烈感到的是个人与外界、个人与传统、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庸众”的隔膜、分离与对立,这构成了鲁迅寂寞与孤独感的特定内容《新生》的流产、辛亥革命的失败、五四的落潮及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以及麻木的看客,还有在个人生活上母亲给他找了个旧式的妻子等等都让鲁迅体会到了虚无和孤独但在面对人生的绝望与荒诞时,鲁迅反对通过自杀来结束这一切鲁迅在他的杂文中也有关于自杀的论述虽然对秦理斋夫人、阮玲玉等不堪忍受社会压迫而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