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经济发展与群众满意度的反向性探析.doc
8页我国经济发展与群众满意度的反向性探析【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创 造了中国奇迹,但群众富足和幸福之感同没有步提升,群众 的满意度反而有所下降文章结合社会实际从公平正义角度 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关键词】经济发展;群众满意度;反向性;利益分配; 公平正义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一) 理论研究不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研究者开始研究满意度 问题,研究内容侧重经济管理领域或微观具体行业、特定人 群的满意度调查90年代,研究者将研究方向转向人民生活 过程层面、心理健康层面的满意度测量由于满意度的主观 性,指标的难以统一性,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群众整体满意 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水平,并存在不少问题:指标设计缺乏 统一性,测试量表划分的差异性,研究多停留在计算、发布 国民满意度指数上,缺少深度挖掘相关的影响因素,无法有 效指导施政善民措施提出,存在理论研究滞后问题二) 现实问题凸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 年均增长10. 7%;经济总量排名上升到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总量份额的10%左右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世界有目共 睹,人民感受深切,但令人困惑的是,经济飞速发展的,群 众满意度却出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曲线,不与经济发展 正相关。
我国经济的进步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物质生活的改善没有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相反,社会压 力剧增,社会群体事件突发,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满意 度呈下降趋势若社会中的不满情绪相互传染、蔓延,找不 到合理宣泄途径,得不到遏制和控制,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将会增加、暴戾之气充斥将生活,社会将陷入混乱状态三)未来发展走向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 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指标仅是提高群众满意度的一个维 度,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心理 需求,我国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导向应向人民满意度这个 主观指标倾斜,从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向尊重人民的心理直 观体验过渡,不仅从丰富物质着手,而且从精神层面深入, 人民的所思、所感、所愿,将成为党和国家后续关注的重点 问题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加强社会引导,注重 社会合理宣泄,提高人民主观满意度,势在必行二、导致社会不满原因探析(一)平等思想浓厚人人平等作为中国的本位文化,在人格上追求“仁者爱人”,在经济上希望“不患贫而患不均”,在教育上寻求 “有教无类”,在出仕上要求“学而优则仕”消除差异、 均等富裕,是中国典型社会价值之一,社会成员希望所有人 处于同一水平,享有同等的待遇,不愿社会分化成丛林状, 有高低等级之分,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延续至今,对人们的 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当今贫富分化、分配不均等现象与 群众心理相悖,造成大众心理失衡。
二) 社会分配不均产生社会不满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成果、社会发展进 步所带来的财富、机会分配不均经济发展后,并非所有社 会成员公平的参与利益分配社会差距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减 小,反而扩大从国家统计局测算的基尼系数看,2003年 到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在0.47到0.49之间,超过了 国际“警戒线”机会为前程开放,是平等社会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占有较少社会资源、较少经济财富的人,想要通自 身努力、经过平等竞争实现经济状况的转好,政治地位的提 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相差甚远的努力结果使群众失望, 满意度自然下降三) 相对心理落差国家经济总量提升,以时间为纵向参照,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但与自己地位相近的群体相比,相对差异长期存在, “攀比型幸福感”较低随着社会分化加剧,居住于同一座城市,拥有同等学历的人,生活质量可能大相径庭;利益格 局调整缓慢,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地位差异明显,参照群体 的优越性使社会大多数成员形成心理落差,对满意度的感知 随之削弱四)利益触动困难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动后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 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贫富分化,是政策实行的阶段性 所致先富者是否、能否将利益让渡出来,可否实现国民共 同富裕,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人民论坛对“改革是中国 最大的‘红利’的认知与思考”进行公共投票,47.3%选择 “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最大的阻碍是既得利益群体的阻 挠李克强曾提到,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利益格局的 变动是社会心理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触动利益往往比触 及灵魂还难”既得利益者凭借政治经济优势,打破公平规 则,钱利互换,挤压他人的竞争空间,阻碍社会阶层的合理 流动,竭力维护已得利益及其获取方式,想要打破现有规则 制度,重新进行利益分割,实属不易三、社会发展与社会满意度双向提升措施经济发展但群众满意度下降,是中国发展的阶段性问 题,社会公平缺失不仅仅是“中国特色”,每个国家都会经 历发展迅速但各种矛盾凸显时期,我们既不回避问题,也不 夸大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深入分析,将群众满意度作为 改进工作的标尺,探讨解决措施才是正确的态度实现社会 发展和群众满意度的双向提升,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 原则上的改变: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权衡经历多次变迁后,提出效 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把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做大后, 公平分配的重要性愈加彰显,公平是效率的根本保证,在分 配中关注公平就是关注人心所向十八大报告提出权利公 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顺民意,得民心,护民利。
公平 是人民的心声,是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优先考虑公平,使弱 势群体得到更广泛的人文关怀,让公平成为社会分配的基本 思路,再次考虑效率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每个人的处境有所改善,群众满意度将会有所提高二) 制度上的创新:将顶层设计调整为中层设计 中国当前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同时,有效化解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提升群众满意度社 会矛盾存在的长期性和解决矛盾的渐进性决定了如果推行 整齐划一、各地一致改革计划,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以一 定规模的行政区域为单元,在大政方针统一的前提下,结合 区域实际,相对自主地推行制度改革,是当前阶段值得考虑 的策略性选择我国地域广大,各地资源、环境、历史文化 差异显著,发展不平衡,国家政策制定无法涵盖地区间的特 殊性、差异性中层设计可以借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一致的奋斗目标下,制定权限范围,使 各行政区域根据地方优势、特色、人民诉求,自主的制定、 出台部分发展规划,增加行政区域的自主权、自由度和灵活随着社(三)政策上的保证:具体化与针对性 群众满意度涉及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会的发展,提升群众满意度应倚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地位 的提升、自我实现的程度之上。
向群众征集满意度的具体要 求并具象化到各个领域,通过提炼总结,理顺群众所需,合 理归类,制定满意度评价标准,并将这些指标一一量化,使 群众的满意度可测量,可评价国家政策的制定需要在普惠 性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在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就业、住房、 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上加大政策制定、监督、落 实力度政策的制定须直指目前出现的尖锐矛盾和具体问 题,如城管暴力执法、同工不同酬、学生校车安全、空巢老 人赡养、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等问题,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把握问题的实质,就问题的症结有的放矢的提出整改措施, 而不是缺乏针对性的发空论、喊口号四)心理上的疏导:培育理性公民 满意度是一个相对指标,与欲望成反比人的欲望无穷, 但发展的速度、空间有限,要用教育手段使公民的要求符合 实际、合情合理需要不是理想状态,不能跨越发展阶段,改革、发展是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满意度是人们的主观感 受,群众标准不一满意度的评判标准应深深扎根于现实的 土壤,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培养理性公民,首先使公民具有 高尚的品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愿意并善于参与社会事务, 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思想,培养有正确思想导 向,有辨别力和和判断力,不受负面情绪、观念影响、煽动, 行动之前审慎思考,不盲目从众的理性公民。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将社会平等作为提升 群众满意度的重要着力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群众内 在感受,在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使人民学会理性思考, 才能使群众客观物质生活和主观满意度沿着同一方向,同步 提升参考文献[1]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高生活成本拖累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 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J].经济学动态,2012 (7).[2] 史耀疆,崔瑜.公民公平观及其对社会公平评价和 生活满意度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6 (10).[3] 贾立政等.中国“红利家族” 一一现阶段发展红利 构成与释放[J].人民论坛,2013 (03).作者简介:崔丽荣,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