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10站场)(带强制条文).doc
23页10 站 场10.1 一般规定10.1.1 车站设计应符合系统功能规定,满足运送需要,便于运营管理,以便旅客乘降,并应留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10.1.2 枢纽内客运站的数量应根据枢纽客运量、引入线路数量、客车开行方案、既有设备配备、枢纽客运布局及都市总体规划等因素综合拟定10.1.3 客运站站址选择应结合引入线路走向、既有客站位置和条件、都市总体规划、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经综合比选拟定一般应优先选择引入既有客运站或进一步市区当设立两个及以上客运站时,客站间宜有便捷的联系通路10.1.4 当枢纽内有两个及以上客运站时,应根据客车经路顺畅、点线能力协调、旅客乘降以便等原则,按引入方向、客车类别、客车开行方案等方式进行客站分工10.1.5 大型铁路枢纽客货运布局,宜采用“客货分线、客内货外”布置大型客运站应与都市交通系统有机结合,宜构建为综合交通枢纽,实现旅客便捷换乘10.1.6 有多条线路引入的大型客运站,宜根据引入线路不同的功能定位按线路别分场布置;在困难条件下,也可采用分线分场立体交叉布置;并应根据运送需要,按重要线路跨线,次要线路换乘的原则设立跨线车联系线仅有第三方向引入的客运站,也可按方向别合场布置。
10.1.7 车站按技术作业性质可分为越行站、中间站和始发站;按客运量大小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及小型车站10.1.8 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应为650m,并应按双方向进路设计10.1.9 疏解线、联系线应在站内与正线或到发线接轨,当必须在区间内与正线接轨时,应在接轨处设立线路所,并应根据列车运营需要设立安全线岔线、段管线应在站内与到发线接轨,并应设立安全线,当站内有平行进路及隔开道岔并有联锁装置时,可不设安全线中间站有列车长时间停留的到发线两端应设立安全线,当站内有其她线路及道岔与正线隔开并有联锁装置时,可不设安全线10.1.10 在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进站方向为超过6‰的下坡道的车站,应在正线或到发线的接车方向末端设立安全线10.1.11 安全线设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安全线的有效长度不应不不小于50m2 安全线的纵坡应设计为平道或面向车挡的上坡道3 安全线末端均应设立缓冲装置4 安全线应设立双侧护轨当安全线位于路基上时,应设立止轮土基5 曲线型安全线末端与相邻线的间距应能保证机车、车辆侧翻时不影响相邻线的安全6 安全线不适宜设立在桥上、隧道内10.1.12 车站内线路的直线地段,重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符合表10.1.12的规定。
表10.1.12 重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序号建筑物和设备名称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1跨线桥柱、天桥柱、电力照明和雨棚等杆柱边沿位于正线一侧≥2440位于站线一侧≥2150位于站场最外线路的外侧≥31002旅客站台边沿位于站线一侧17503持续墙体、栅栏、声屏障边沿位于正线或站线外侧(无人员通行)路基面外4接触网柱边沿位于正线一侧无砟≥3000有砟≥3100位于站线一侧≥2500位于站场最外线路的外侧≥3100注:1.有砟轨道线路考虑大型养路机械作业时,序号1重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的距离采用3100mm2.接触网柱边沿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困难条件下,位于正线一侧不应不不小于2500mm,位于站线一侧不应不不小于2150mm10.1.13 车站内线路的曲线地段,各类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加宽10.1.14 路的直线地段,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的线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两正线间的线间距应与区间正线相似2 当两线路间无建筑物或设备时,正线与相邻到发线间、到发线间或到发线与其她线间不应不不小于5.0m3 当两线路间设有建筑物或设备时,按表10.1.11中的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和建筑物及设备的构造宽度计算拟定。
10.1.15 动车段(所)宜接近车站设立并留有发展余地,宜纵列配备于车站到发列车较少一端的咽喉区外方10.1.16 车站及段(所)内动车组进入的到发线、折返线、出入段(所)线路、存车线、检修线、洗车线及安全线等线路应架设接触网综合维修段(工区)内的线路可不架设接触网10.1.17 车站、段(所)内跨越电气化铁路的跨线桥,其梁底距桥下线路轨面的高度在直线地段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跨越高速正线的跨线桥不应不不小于7250mm2 跨越折返线及动车段(所)内线路的跨线桥不应不不小于6550mm;困难条件下不应不不小于6200mm;有充足根据时,既有跨线桥不应不不小于5800mm跨线桥梁底位于曲线设立超高地段时,立交桥净高应根据计算另行加高10.1.18 有较大降雪地区的车站,正线和到发线上的道岔应设立融雪装置10.1.19 车站道路与正线平行地段,道路路肩应低于铁路路肩不少于0.7m当不能满足时,应在其间设立安全防护设施10.1.20 车站绿化应结合车站所在地周边环境、车站建筑风格、噪音防治等因素设计10.1.21 车站名称的拟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车站名称应与车站所在地地名一致,且在全国范畴内不应有相似的车站名称。
2 车站位于都市城区或近郊区的,应使用该都市的名称命名当车站位于县、乡(镇)或村所在地时,应以本地县、乡(镇)或村庄的名称命名3 都市城区或近郊区内设立多种车站时,其中办理客运业务最重要的车站使用该都市的名称命名,其他重要车站可使用该都市名称加该站实际地理位置的方位词(东、南、西、北)命名,也可使用车站本地小地名命名4 都市内非重要或位于都市远郊区的车站,不应使用都市名称或都市名称加地理方位词的方式命名10.2 车站布置10.2.1 车站平面布置应根据引入线路数量、线路输送能力、客车作业量及开行方案、车站性质及运营规定拟定10.2.2 车站到发线数量越行站应设2条,中间站可设2~4条始发站和有立折作业的中间站到发线数量应根据车站最后承当的旅客列车对数及其性质、列车开行方案、引入线路数量和车站技术作业过程等因素拟定,并应满足高峰时段列车密集到发的需要10.2.3 车站咽喉区布置应满足固定列车到发径路和固定使用到发线的需要10.2.4 车站咽喉区布置应紧凑,并应减少正线上道岔数量当有动车段(所)出入线引入时,其引入端咽喉区布置应满足列车到、发,动车出、入段(所)平行作业数量。
10.2.5 车站可在两端各设一条单渡线构成八字渡线个别与相邻站间距较近的车站,可不设渡线始发站的两端和有始发作业的中间站有发车作业端,应设一组八字渡线10.2.6 当正线长度为100km左右时,宜在车站内设立一条施工作业车停留线;每200km左右还应增设一种大型养路机械、卸砟车和换轨车停留基地停留线或停留基地内的线路有效长度应为650m10.2.7 车站正线及到发进路上的道岔宜采用可动心轨道岔,并应与正线和到发线的轨型相似10.2.8 道岔号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正线道岔的直向通过速度不应不不小于路段设计行车速度2 正线与跨线列车联系线连接的单开道岔应根据列车设计通过速度拟定,选用侧向容许通过速度为160km/h或侧向容许通过速度为220km/h的高速道岔跨线列车联系线接轨于车站且列车均停站时,可采用侧向容许通过速度为80km/h的18号高速道岔3 车站咽喉区两正线间渡线采用侧向容许通过速度为80km/h的高速道岔困难条件下,改扩建大型站可采用12号道岔4 正线与到发线连接的单开道岔应采用侧向容许通过速度为80km/h的18号高速道岔5 到发线与到发线连接应采用侧向容许通过速度为80km/h的18号单开道岔。
困难条件下,所有或绝大多数列车均停车的个别车站以及改扩建大型站可采用12号道岔6 动车、养护维修列车等走行线在到发线上连接时应采用不不不小于12号道岔段管线、维修线在到发线上出岔时,可采用9号道岔7 位于动车段(所)内到发停车场达到(出发)端的道岔,宜采用12号道岔,困难条件下可采用9号道岔;其她道岔采用9号道岔10.2.9 相邻道岔间插入钢轨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正线上道岔对向设立,有列车同步通过两侧线时,应插入不不不小于50m长度的钢轨;受站坪长度限制时,可插入不不不小于33m长度的钢轨无列车同步通过两侧线时或道岔顺向布置时,可插入不不不小于25m长度的钢轨到发线上两道岔间,有列车同步通过两侧线时,可插入不不不小于25m长度的钢轨;困难条件下,应插入不不不小于12.5m长度的钢轨无列车同步通过两侧线时,可插入不不不小于12.5m长度的钢轨10.3 站线平、纵断面10.3.1 车站咽喉采用18号道岔时,列车到发进路上的曲线半径不应不不小于800m;采用12号道岔时,按现行《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的有关规定执行10.3.2 列车到发进路上的曲线应设外轨超高,曲线超高值根据平面曲线半径以及列车通过速度计算拟定,并应满足容许欠超高、容许过超高以及过、欠超高之和容许值的规定,且不应不不小于20mm。
10.3.3 列车到发进路上的曲线应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列车通过速度、曲线设计超高、(欠)超高时变率、超高顺坡率计算拟定,且不应不不小于20m当曲线半径不小于等于1200m时,可不设缓和曲线10.3.4 列车到发进路上的曲线设缓和曲线时,圆曲线和两曲线间夹直线长度不应不不小于25m不设缓和曲线时,两曲线间应满足无超高直线段长度不不不小于20m的规定10.3.5 列车到发进路上的道岔至曲线超高顺坡终点之间的直线长度不应不不小于20m,岔后直线段还应满足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距离(L’)其她线路道岔距曲线的距离按现行《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的有关规定办理10.3.6 车站到发线有效长范畴内宜设计为一种坡段,困难条件下站台范畴内的坡段长度不应不不小于450m到发线上相邻坡段的坡度差不小于3‰时,应以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可采用10000m竖曲线与缓和曲线不应重叠设立10.3.7 车站道岔不应与竖曲线和变坡点重叠;正线道岔两端距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不适宜不不小于20m10.3.8 正线与到发线、到发线与到发线的轨顶宜按等高设计咽喉区轨面有高差时,其轨面高差的顺接,应根据路基面横向坡度和道床厚度等因素设计。
到发线的顺接坡道范畴应为道岔终端后一般轨枕至停车标起点顺接坡道的坡度不适宜不小于6‰,且相邻坡段的坡度差不适宜不小于3‰,坡段长度不应不不小于50m其她站线上的顺接坡道按《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的有关规定办理10.3.9 有大量立即折返列车作业的车站,宜在接车方向末端设立折返线正线通过列车较多时,应设立立交折返线折返线的设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折返线有效长度不应不不小于480m2 折返线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曲线半径不不不小于600m的曲线上3 折返线宜设在平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不小于6‰的坡道上4 折返线用于走行部分线路的平面曲线半径不适宜不不小于400m,坡度不适宜不小于30‰10.3.10 动车段(所)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车场应设在直线上2 道岔后连接曲线半径不应不不小于相邻道岔导曲线半径,且不应不不小于250m3 道岔至曲线的直线段长度,岔前不应不不小于6.0m;岔后不应不不小于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