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普通话说因素分析论文.doc
3页导致普通话说因素分析论文 要说好普通话,南方人比北方人更难,这是由方言本身的发音习惯造成的 导致普通话说因素有很多,其中唇舌无力的问题尤为突出比如 zh、ch、sh、r、w 这几个声母舌位都是悬空的,唇舌无力就会在口腔内部寻求依靠zh、ch、sh 是卷舌音, 都是舌尖后发音,但很多南方人容易发成平舌音 z、c、s,而舌尖后浊擦音的 r 和 n 的发音容易发成舌位向上齿背靠的 l 音比较经典的一句是南方小贩叫卖的“热包子馒头热牛奶”,经常被读成“lè bāozǐ mán tóu lè liú lǎi”.北方人唇舌无力的结果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舌头”,吃字、连读比较普遍在发音方面,南方人太较劲,北方人太不在意w 的发音绝对是要求唇舌有力的,双唇收缩成圆形,舌后缩,发音时声带颤动,软腭上升如果唇舌无力,发音时上齿抵下唇,容易发成 v. 这种情况在专业播音员主持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如把新闻的(wén)读成(vén) 解决这几个声母的问题就要能做到唇舌有力,依靠自身的唇舌发音,不需要在口腔内部寻求依靠 一、n、l 不分这在湖北、湖南等地方言区尤为突出如“娜娜”读成“辣辣”,“拿过来”说成“旯过来”.发 n 音时注意是舌前部贴上颚,发 l 音时舌尖轻触上颚,气流摩擦成音。
二、f、h 不分这在福建人中比较多见,福建常被说成“胡建”.F 音是上门齿和下唇咬合气流受阻,h 则是舌根与软腭成阻发出 三、w、v 不分w 的发音需要唇部有力,当然这力量应是恰到好处,而不是使浊劲v 则比较简单了,上齿和下唇咬合就行 四、r、l、n 不分r 和 l 的区别在于 r 的舌位是悬空的,而 l则是舌尖触碰上颚前部,n 则是舌前部触碰上颚前部,舌部触碰的位置比起 l 面积要更大 五、e、er 不分,很多人“而、二、儿”的音发不好,往往是因为只发了“e”的音,后面的“r”音没有发出来,声音没到软腭就发出了说标准的普通话,除了能区分以上这些容易混淆的声韵母之外,还有就是南方人容易弄错的平翘舌音了,通常是翘舌音读成了平舌音也有例外,一些已经有说好普通话意识的人,儿化音把握不好,把平舌音发成了翘舌音,听起来很别扭 以上这些是说好普通话的第一步,再高一个阶段是发好韵母的音,即 en、eng 和 in、ing 发音到位,即要知道哪些字发前鼻音 en,哪些字发 eng 的音,把握不定就要勤;发典型前鼻音 in 时,注意发音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舌前部抵住硬腭前部,气流受阻从鼻腔前部发声,而 ing 发音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舌后部靠近软腭,气流受阻从鼻腔后部发声。
如果再把调值发到位,那就是字头字腹字尾读完整 而北方人说好普通话较大的一个障碍是吐字不清晰,字与字之间连读导致含混不清一些方言区容易出状况的几个音有: 一、前后鼻音不分如 an、ang 不分,en、eng 不分,比较明显的是陕西一带,容易把前鼻音靠后,发音往软腭使劲,如陕西(shǎn xī)读成 shǎng xī 二、前鼻音硬腭抬升不够,口型扁平,尤其是在 an 音时,这在山东部分方言区较多出现 三、东北方言区容易出现的语音问题则是平翘舌音读反,“是不是”读成“四不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