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槐速生丰产栽培技术.doc
9页刺槐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一、造林地选择 刺槐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在多种立地条件下都能够生长但要营造速生丰产林,达到年平均材积生长量9.0~15.0立方米/平方公顷的指标,就必须严格选择造林地根据试验和生产实践,应选择有水浇条件的壤质间层细砂河漫滩地,阶地或在40~80厘米以下质地为砂壤至壤土的山坡下部和山沟两侧排水良好、不积水地方造林华北、中原、黄淮海地区可参见山东农业大学许慕农等所编的“刺槐立地条件类型表”)刺槐速生丰产林应选择Ⅰ、Ⅱ地位级林地 二、密度控制 造林密度系指初植密度刺槐顶芽萌发力弱,往往由第2或第3个侧芽萌发出旺枝,代替顶梢,因此造林密度过小常出现枝杈多,干形不通直圆满初植密度适当加大,能促进树高生长,提早郁闭,培养优良干形营造速生丰产林,一般造林密度2220株/平方公顷(株行距1.5米×3米)、1995株/平方公顷 (株行距2米×2.5米)、 1650株/平方公顷 (株行距2米×3米)、1245株/平方公顷(株行距2米×4米)、1110株/平方公顷(株行距3米×3米)考虑到平原农区延长森林中间作农作物的年限,可适当加大行距,采用2490株/平方公顷(株行距1米×4米)1650株/平方公顷(株行距1.5米×4米)、1245株/平方公顷(株行距2米×4米);待林分郁闭后,适时疏伐。
三、造林技术 1. 细微整地最好于造林前一个季节整地,或再提前一些平原地区可采用全面整地、带状整地或穴状整地全面整地特别适用于采伐迹地和地形不平、杂草丛生的造林地整平地面后,全面深耕25厘米以上,再进行带状或穴状整地在坡地造林,带状整地一般带宽1~1.2米,深0.6~0.8米在山地造林,穴状整地长宽各为1.0米,深0.8米;山坡下部和山沟两侧的整地应采用水平阶整地水平阶的阶面宽0.8~1.0米,整地深0.8米整地时,表土和生土或沙要分开,造林前表土先回填“穴”或“带”,种植后,再将生土或沙放在表层 2. 栽植技术刺槐春、秋季造林皆可带干栽植可在芽苞刚裂开露绿时,黄淮海地区以“惊蛰”到“清明”期间最为适宜栽植深度比苗木原根颈高2~5厘米,栽植过深,会降低成活率放苗入栽植穴,根系要舒展,栽后踩实并立即浇水当远距离运苗或考虑到生产计划安排,也可在秋季落叶后至土壤上冻期间截干造林留干高度1~3厘米,埋土高出根颈2~3厘米如遇干旱或土壤水分较少,在栽培后立即灌水 四、幼林抚育 1. 浇水刺槐对水分很敏感,适时浇水极为重要,一般每年浇水2~3次,雨季前1~2次,越冬前1次。
2. 间作林中间作农作物是以耕代抚的重要措施一般间作低矮的豆类、花生、地瓜、棉花、瓜类等均能收到好的效果但间作时要防止破坏刺槐根系生长 3. 整形修剪主要是去掉竞争枝,对各类枝条进行适当修剪处理,控制侧枝粗度在着生主干的1/3以下,保留适宜的树冠长度,达到树冠内保持顶端生长优势,主侧分明,侧枝分布均匀,强弱均衡,通风透光,以维持林木的旺盛生长1~2年生(树高在3米以下),使冠幅占树高的3/4;2~4年生(树高3~6米),保留冠幅占树高的2/3;5~7年生,保留冠幅占树高的1/2~2/3修枝时间一般在生长季节进行 五、施肥及地力维护 刺槐是固N力强的豆科树种,刺槐叶子含N比杨树、泡桐叶子含量高1~3倍,含P量高2~3倍;叶、根中的Cu、Zn、Fe、Mn、B均高于其它树种,尤其是MO的含量比杨、柳、泡桐、松、柏等高出5~10倍,可见MO对根瘤发育和树体速生的特定的意义具体施肥技术与维持刺槐林地力的措施如下: 1. 施P肥,是刺槐速生的关键措施 每公顷施P2O5肥料量150 公斤P素能促进内生菌根的生理活性,增加对N、P、Zn、Cu、MO 的吸收,试验证明:施P肥4毫克/100克 ,菌根侵染率为35%;施P肥2毫克/100克,菌根侵染率为30%;不施P肥,菌根侵染率仅为13%。
2. 喷施稀土肥 镧(La)系,钪(Sc)系、钇(Y)系等稀土元素均能促进光合作用加速光合产物的积累如5月下旬、6月中旬喷施0.02%的La和MO 螯合剂(即螯合稀土)刺槐叶绿素可增加11%,CK为3毫克/克,喷施稀土为3.35毫克/克,高生长增16%~22%,地径增长28%,并使根瘤激活 3. 喷施硼(B)肥、锌(Zn)肥 由于刺槐花耗B较多,种子又需要大量P、Zn元素,如欲增加产种和产蜜收益,就需于秋季(9月中)或花前半月喷施0.05% ~0.1%的B、Zn 、P混合液,B 、Zn混合液或B溶液可促进采蜜、生长、收种 4. 施基肥很重要 结合整地施用基肥非常重要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37500 ~75000 公斤、化肥400公斤追肥从造林当年即可进行,一般在6~7月份施2次,每株每次追尿素、P肥各0.05公斤第2~4年,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中下旬、7月下旬每株施尿素、P各0.2公斤,第5年以后视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情况继续进行追肥 5. 保留枯枝落叶 刺槐残落物对林地培肥和维护地力具有重要意义刺槐残落物的营养元素吸收量、占树体各器官年吸收量的15%~20% 六、采伐更新 确定刺槐速生丰产林的主伐年龄应以数量成熟为主要依据。
一般生产小径材的林分主伐龄可定在10年左右,中径材的林分主伐龄可定在15~20年左右主伐方式采用皆伐如营造速生丰产林的苗木是刺槐无性系的根繁苗或插条苗,主伐后,可利用其根萌蘖力强的特性,进行萌蘖更新 七、栽培模式与生长量分析 1. 培育目标 矿柱材的小头直径8~12厘米,长度2米以上建筑材小头直径14~24厘米,长度3米以上 2. 采用良种 应首先应用林业部和省级推广的优良无性系,再根据前面“良种繁育”一节中经全国无性系区域化试验的结果,在不同刺槐栽培区选择适宜的无性系对无性系进行造林规划设计时,应提倡多无性系块状造林,每个无性系为1块,每块面积以1~10 平方公顷为宜每个县、场最少选用5~10个无性系,以提高刺槐无性系林分的适应性与抗逆能力 3. 选用立地类型 选择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14℃的温暖湿润地区,有水浇条件、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排水良好的壤质间层细砂河漫滩地、阶地以及土层40~80厘米以上质地为壤土或粘壤土的山坡下部和山沟两侧造林立地质量为Ⅰ、Ⅱ 立地指数级可营造速生丰产林 4. 密度管理 (1) 初植密度:1650株/ 平方公顷,株行距2米×3米或1.5米×4米; 1245株/ 平方公顷,株行距2米×4米。
(2) 间伐: 4~5年间伐一次,保留1110株/ 平方公顷;5~7年间伐一次,保留630株/ 平方公顷 5. 整地方式与规格 平原先全面整地(深25厘米),后穴状整地(深80厘米,带宽1.0~1.2米)山丘可水平阶整地(阶宽0.8~1.0米,深80厘米) 6. 土壤管理 间种作物3年,以耕代抚整地时每公顷施有机杂肥37500 ~75000公斤和P肥400公斤每年追肥2~3次,每株每次追尿素、P肥各0.05~0.15公斤秋季翻耕,掩埋林下枯落物,提高林地肥力,每年浇水2~3次 (雨季前1~2次,越冬前1次) 7. 轮伐期 12~15年为一个轮伐期如种植材料为优良无性系、插根苗或插条苗,可立伐后萌蘖更新2~3代如为嫁接苗,主伐后应更换造林树种,进行轮作,避免重茬 8. 生长量分析 采用以上栽培模式,5年生林分平均胸径11厘米,平均树高10.0米,1650株/平方公顷,每公顷蓄积66.45 立方米,年平均公顷蓄积13.29立方米 ,此时需间伐1/3株数,保留1110株/平方公顷,至12年生时,平均胸径18厘米,平均树高14米,每公顷蓄积176.7立方米,年平均公顷蓄积14.7立方米。
稍差的林地,15年时可达12年生时生长指标,则年均每公顷蓄积量可达11.85立方米 1,白杨即毛白杨名 称: 毛白杨 学 名: Populus tomentosa Carr 别 名: 大叶杨、响杨科 属: 杨柳科 杨属 类 别: 落叶乔木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30m,胸径lm,树干通直,树皮灰绿至灰白色,皮孔菱形,老树基部黑灰色,纵裂幼枝被毛,后脱落叶芽卵形,长枝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0—15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或平截,具深牙齿或波状牙齿,下面密被绒毛,后渐脱落,叶柄上部扁,长3-7cm,顶端常有2-4腺体;短枝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渐尖,下面无毛,具深波状牙齿,叶柄扁,稍短于叶片花芽卵圆形或近球形,雄花序长10-14cm,苞片密被长毛,雄蕊6-12;雌花长椭圆形,花序长达14cm果圆锥形或长卵形,2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蒴果小近缘种 杨属分为5个派,即白杨派、大叶杨派、青杨派、黑杨派及胡杨派1)白杨派 Sect.Leuce 树皮常灰白色,平滑,老树基部粗糙叶被绒毛,或长枝叶下面被毛,短枝叶被绒毛或无毛苞片条状分裂,裂片边缘有长毛果长椭圆形,2裂白杨派中除毛白杨之外,有银白杨、山杨、河北杨、响叶杨、响毛杨、三倍体毛白杨、84k杨。
鄢陵栽培较多的有:①三倍体毛白杨 其生物学特性与二倍体毛白杨相似,只是在生长量上比二倍体毛白杨快,抗性比二倍体强,材质比二倍体优良②84k杨 84k杨是韩国选育的银白杨x腺毛杨的一个杂种无性系树体高大挺拔,树形美观,树干光滑,皮青灰色,芽紧贴树干叶片圆,正面深绿色,背面密被白绒毛,后逐渐脱落它是雄性无性系,没有,“飞絮”,不会污染环境生根容易,苗期与幼树生长快,材质好,抗风能力及抗性强2)大叶杨派 Sect.Leucoides 树皮片状开裂,粗糙芽圆锥形,微有胶质,无毛短枝与长枝叶近圆形,基部心形或深心形,叶柄先端微扁花盘深裂,宿存;雄蕊12—40,花药长椭圆形,具细尖头;子房被柔毛,花柱较长,柱头2-3裂果被毛,2-3(4)裂主要有大叶杨3)青杨派 Sect.Tacamahaca 树皮纵裂,芽大,富胶质,有香味叶下面常带白色,长、短叶形不同,边缘无半透明边;叶柄圆或近四棱形,有槽雄蕊18-60,柱头2-4裂;花柱短或无花柱果2-4(5)裂,花盘宿存在鄢陵栽培较多的有: ①小叶杨 P.simonii 幼树皮灰绿色,老时暗灰色,纵裂幼树小枝及嫩枝有棱,老树小枝圆,无毛芽细长,先端长尖叶菱状卵形、菱状椭圆或菱状倒卵形,长3-12cm,宽2-8cm。
叶柄圆,具有耐寒、耐早、抗风等特性②冬瓜杨 P.purdomii 河南称大叶杨树皮褐色,片状剥裂,无毛芽无毛,萌枝叶长卵形,长达25cm,宽15cm;短枝叶卵形或宽卵形,长7-14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近心形4)黑杨派 Sect.Aegeiros 树皮纵裂,芽富含胶质叶常为三角状卵形或菱状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平截或宽楔形,具钝圆锯齿,叶缘半透明,两面绿色,均有气孔,叶柄扁果2-4裂,花盘宿存鄢陵栽培的主要有:①沙兰杨 P.x euramericana 树冠宽阔,圆锥形,侧枝稀疏,近轮生;树皮灰白至灰褐色,基部浅裂长枝及萌枝具棱,灰绿至灰白色,短枝黄褐色芽三角状圆锥形,短枝叶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长8-llcm,宽6-9cm②107杨 欧美杨杂交种,起源于意大利,1984年引入我国树干高大通直,树皮灰色较粗,分枝角度小,树冠窄,侧枝细,叶片小而密,满冠,雌株具有生长快、抗寒、抗病虫等优点③108杨 美洲黑杨与欧洲黑杨的人工杂交种,起源于意大利,1984年引入我国树干通直,尖削度小,窄冠,系雌株速生,抗风能力强,较抗病虫,材质优良,耐干旱、低温与107杨相比,生长量相似,但更为抗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