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元认知视角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docx
9页从元认知视角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 殷 洁〔Keys〕元认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一、元认知的基本内涵 元认知(meta-cognition)又称反审认知或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lavell)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的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1]也就是说,元认知反映的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基本上是一种二级构造,认知活动的对象是问题、数据之类的东西,而元认知活动的对象则是认知过程本身”[2]由此可以看出,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但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既可以狭义形式存在,也可以广泛意义呈现狭义的元认知限定于心理学当中对于心理现象划分的认知过程这一类别,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广义的元认知概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社会交往活动,只要有认知的参与就有元认知的影子 元认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元认知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
所谓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是个体对影响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指个体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过程自觉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元认知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计划、监督和调节,旨在达到预定的目的即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3]这是元认知的实质所在 二、元认知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整合,其中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整认知往往被作为干预心理障碍的重要内容,因为对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评价、调节和控制是心理健康的源泉,而这一切又都来源于一个调节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元认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元认知不良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元认知的改变可以调节心理失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4]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而心理健康概念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有内涵与外延之分,内涵表现为心理和社会方面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外延则指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大会曾将心理健康界定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5] 我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6] 幼儿教师作为耕种儿童心灵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在时代的变迁下全面而重点地反映其健康心理应有的水平基于上述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和社会角色特征,现将标准涵盖如下: 第一,恰当的教师角色认同表现为对幼教职业合理的认知、端正的态度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良好的情绪表现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乐观情绪占主导地位;情绪稳定协调,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积极有效地与幼儿、同事、家长等互动沟通,相处默契融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第四,较强的意志品质工作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有恒心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较好 第五,健全完善的人格自知自制,自我悦纳,人格完整 第六,积极的心理调适坚强面对各种压力,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二)元认知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分析 从元认知的广义定义入手,元认知实际上觉知、评价、调节的是所有心理活动中的认知过程,由此可以推理出:元认知贯穿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六大标准之中,是隐藏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各项维度中的共同因子现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情绪 在幼儿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参加喜欢的并获得成功的活动教师会心悦乐享,面对竞争会忧郁,由于工作的繁琐而感到烦躁,因自尊的伤害而狂怒这些所展示的是人的重要心理素质:情绪情绪是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特定条件下,情绪会对人的思考和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情绪表现是否稳定、良好也是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多元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紧张刺激越来越多幼儿教师由于职业的原因,整日接触和处理的都是带有情绪色彩的事件,如幼儿的哭闹和捣乱、依赖和要求、退缩和惧怕、撒娇和任性等,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产生厌倦、烦恼和心理失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梅耶(Mayer)在情绪智力理论中也认为关乎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即情绪的元认知),个体进行情绪加工时,其元认知不仅直接决定了情绪加工模式的类型,而且在整个情绪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7] 因此,元认知与幼儿教师情绪、情感的调控密不可分 那么元认知是如何调节和控制幼儿教师的情绪、情感的呢? 认知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发生必须经历情境—评估—情绪的认知模式,此模式强调情感产生前,先在大脑皮层上对刺激作出解释和评估,认为有益就产生积极情感,认为有害就产生消极情感而参与情绪变化的认知因素有两个来源:一是客观情境,二是在认知结构中的心理定位,即用原有的心理结构来组织输入的新信息[8]正如拉扎勒斯所指出的:“认知过程使个体产生某种心理组织结构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一系列的回答方式”[9]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元认知对幼儿教师情绪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元认知评估来左右其对情境的认识、理解和反应的当某一刺激情境发生时,幼儿教师往往是先根据一些评价特征或成分对客观刺激进行加工,如事件引起的愉悦性、环境的可控制程度、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可预测性等通过这种分析,评价特征就可以帮助决定产生何种情绪。
如果幼儿教师喜欢幼儿教育这一职业,认为它能够带给自己成功的喜悦,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旦具有这样的评估特征时,幼儿教师就会产生乐于接近的幸福感反之,则不然这说明元认知评估是具有“爱屋及乌”的倾向色彩的,积极的元认知评估离不开幼儿教师对评价特征的乐观感受只有秉持积极、正面、乐观的心态看待评价特征或成分时,才是对评价特征的认同、肯定、接纳和喜爱,才会产生真正愉悦的情绪和情感当然,同一刺激环境由于对它的估量和评价不同,幼儿教师也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与幼儿教师过去的知识经验和当前对情境的知觉有关 其次,元认知影响幼儿教师情绪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我调控所谓自我调控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自己的情绪活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以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俗语说得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的道路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有的人能够笑口常开,活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而有的人牢骚满腹,永远像是上帝的弃儿这是为什么?其实落魄过,可以使人忍辱负重;奋斗过,可以使人无怨无悔;有效的自我调节,可以使生活中永远充满阳光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的幼儿教师承担着更激烈的职业竞争、淘汰的压力,日常工作、各种检查、专业考级、进修、考核、竞课、做课题、玩教具制作等,如陀螺般旋转不停;按绩取酬、量化评级、末尾淘汰,如发条般紧张不安。
现实确实如此当我们无力改变环境时,我们只能如诺尔曼·丹森所言:情感规定着人的存在积极性情绪、情感是构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与实质内容当不良情绪发生时,幼儿教师积极的做法应当是坦诚地面对它,并用各种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发挥自身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如进行积极的内在对话,当你遭受失败,认为结果无法挽回时,可以对自己说:“以后再也不会让同样的事情发生了 2.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保证幼儿教师顺利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条件然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人际关系网络主要局限于幼儿园,与领导、与同事、与家长、与幼儿交往,除了工作关系外,与社会中其他群体或个人交往的机会较少据调查,在校内(幼儿园)教师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幼儿园)和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10]几乎清一色女性的独特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恐惧、孤独、怀疑、敌视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还会出现空虚、抑郁或失落感因此,缺乏交往或交往不畅对幼儿教师的认知水平、人格塑造、情绪健康的发展等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元认知是如何对幼儿教师的社会交往加以指导的? 元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发挥作用:首先,调整认知结构。
人际关系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认知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幼儿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彼此通过知觉、理解、判断、评价等认知过程对对方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想优化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必须具有积极、全面、正确的交往认知,必须调整错误的认知结构(像幼儿教师这样的单性别群体,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敏感),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元认知来发挥作用,即自我监测和自我调整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幼儿教师一旦出现某种心理偏差,就及时作出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认知活动采取适当的矫正或补救性措施正是在这种连续不断的监测与调整过程中,错误的认知得到了矫正,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结构得到确立 其次,要善于反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同佳肴一般能够沁人心脾然而,人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以复杂的形式出现的,在人际关系之网中,人们常感到如坠雾中因此,幼儿教师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要调整错误的认知结构,还必须善于反省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后世子孙要每日“三省吾身”,当然,在人际知觉机制中的反省不仅包含有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之意,而且还涉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法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等。
如他人是怎样认知自己的,在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等通过内省和他人的评估,全面而细致地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在交往中才能用其利避其害 3.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自我认知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说明“自我认知”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及其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恰恰体现了元认知的核心价值——自我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和调节 所谓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就是自己对自己能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作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必须在参与复杂而且日益扩展的教育教学任务之时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缺陷与不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积极地接受现实中的自我,处理好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关系但是事实上,许多幼儿教师把自我认知当作自然发生的事情,认为只要想到了自己就算知道了自己、了解了自己实际上,自我认知是要经历认真而持久的内部反省与外部影响的过程,才能对自己产生主观和客观的认识而元认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对自己的直觉、记忆、思维、情绪与情感及意志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达到自我考察的目的,它能使我们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元认知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解和考量,使我们重新经历了一次内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