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江大学上下红房建筑研究.doc
5页之江大学上下红房建筑研究之江大学是13所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由美国长老 会差会创办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从 1907年之江学堂购买秦望山荒地开办学校以来,至今仍拥有 20余幢建筑遗产,整个建筑群布局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 为一体之江大学校址已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上下红房建于1910年,其建筑保存完好,整体格局基 本呈现原状作为建校初期开始修建的教授住宅之一,上下 红房基本上体现了美国本土建筑风格的移植上红房现状位于下红房北侧的高地上,建于1910年,1911年落成, 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为美式别墅底层为开敞的文艺复兴式 拱圈外廊,其和谐的比例产生了严谨的构图效果上红房曾 为司徒华林校长住宅,其弟司徒雷登亦曾居于此立面造型变化丰富,凸窗、阁楼、壁炉等处理手法为美 国住宅中所常见只是由于后来的使用,壁炉已经废弃,几 乎没有痕迹外廊列柱柱头雕凿精美卷渦、花草等图案,二 层柱头以转叠涩支撑出挑屋檐红房自归属浙江大学曾作女生宿舍,考虑到安全因素底 层外廊部分被封闭室内后期改为招待所,原格局改动较大 上红房应该有地下室,但是现在已经找不到出入口,只能从 外立面上的窗户等推测出来。
平立面布局上红房主入口设在建筑南立面,建筑主体分为二层,平面功能分区明确,动静流线分离,体现了其作为教授住宅私密安静的特点(图1)建筑设计拥有现代设计的特点,平 设计各功能分区做到了相对独立,又不乏紧密而有机的联 系,整个建筑内部平面空间组合灵活立面为上等红色清水砖砌外墙,角部勒石柱形做爱奥尼式样外墙均红色清水砖白水泥嵌缝,屋檐、楼层腰线、 窗眉窗台及外墙转角等处以浅色水泥点缀,局部配以多道水 泥线脚,转角勒石,四坡屋面入口设门廊,成弧形山花, 有柱式,形成构图中心(图2)室内特征室内地面一层走廊原为木地板,为八十年代改作水泥预 制板、彩色瓷砖铺地房间内为柳樓木地板、东北松木龙骨, 二层走廊和所有房间内为东北松木地板、木龙骨地面卫生 间地面为浅米色瓷砖铺地天花板为灰板条吊顶,同墙面一 样有粉刷剥落情况下红房现状下红房位处二龙头,是1911年学校迁入之江建造的第 一批建筑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为美式别墅别墅坐北朝南,分主楼和加建的附属配楼主楼两层, 另有阁楼;配楼两层主楼显著特征为东面和南面的外廊, 是典型的殖民外廊样式主入口在主楼的东面,通过外廊过 渡到室内立面造型变化丰富整栋建筑包括外廊列柱均由红砖砌 成,砌筑精良。
仅在窗台和腰线处点缀以浅色水泥二楼外廊 有木栏杆、铁格栅围护,檐下柱间饰以木质挂落,完全是中 国传统建筑处理方式木门窗采用弧形过梁,窗台下砖砌 “? ”形微凸于墙面,类似新古典样式平立面布局建筑平面呈” L”形,为一般住宅布局,建筑总面积 276m2,结构为砖墙承重、屋面为木桁架,两层(局部带地 下室),一层为水泥地面,二层楼面为木楼板,保存状况良 好,屋顶为四坡木屋架,保存基本完好(图3)外墙立面为上等红色清水砖砌外墙建筑南北墙面有大 面积的开窗外墙面为橙色清水砖墙,一顺一丁扁砌,砖尺 寸为 250x122x45 (图 4)室内特征现存室内陈设和装饰主要有木地板、水磨石铺地及少量 门窗构件等建筑的主要房间本应有壁炉现均已拆除室内 分灰板条墙和砖墙两种灰板条墙及砖墙均因经多次粉刷, 墙面不平整,局部出现粉刷层掉皮现象一层为水泥地面,, 二层为木楼板,柳桜木地板、东北松木龙骨300x75,间距 3001o总结上下红房虽然完全是美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作品,但是 却是在之江大学山地环境的地形条件限制和在中国的产生 过程中以不完全的西方建筑技术、运营体制的背景下由中国 工人建造的,通过对上下红房的建筑师、建筑背景、建筑环 境、交通流线、结构体系及立面风格的研究,来找出上下红 房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和结构、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等方 面与美国建筑原型相比所产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通过上下红房的研究、阐释,使建筑设计同时具有对过 去的记忆和对现代的感知,最终成为建筑设计进行某些启 发参考文献Johns ton, Tess, Tung-chiang Erh, and Mar tha Lund Smalley. Hallowed Halls: Protestant Colleges in Old China. Hong Kong: Old China Hand Press, 1998吴梓明:《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研讨会论文集》,(香 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李丛笑:《之江大学近代建筑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张吉:《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史初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