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文学论文】试论韩国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83803892
  • 上传时间:2022-04-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8.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韩国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试论韩国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毕业论文韩国古典文学是韩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与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学有着千丝力•缕的联 系高丽王朝时期,正是中国北宋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高丽国曾 多次派人去宋购置书籍,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的作品传播到高丽,并深受高丽文人 的喜爱,rh此汉文文学成长壮大起来,古代诗歌和古文创作领域都岀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名 家名作,如金富轼、僧一然、李奎报、李齐贤等他们都受到了中国古典名家的影响,尤其 是宋代苏轼苏轼(1037—1101),字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诗论、书法等 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对中国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 朝鲜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高丽初年出使过宋朝的高丽使臣金瑾,敬佩苏轼、苏辙 的文才,给自己的两个儿了起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而金富轼即为朝鲜第一部史书《三国史 记》的作者高丽文人对苏轼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是多方面的,最为突出的方血表现在,高丽诗歌理论对 苏轼诗文的消融与文学作品对苏轼诗文的消融两个方血毕业一、高丽朝诗歌理论对苏轼诗文的消融高丽朝的诗歌理论十分丰富,出现了多位诗歌理论大家,如李仁老、崔滋、李奎报等。

      诗论家崔滋(1188-1260),其诗论集中体现在《补闲集》中,该书在高丽诗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在评价木国诗人时,多与中国诗人诗作相比校《补闲集》有关苏轼的评论有三则, 颇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第一则诗话,崔滋指出高丽朝文坛学习苏轼的整体趋势及 Z所以学习苏轼的原因:近世尚东坡,盖爱木文由毕业收集鑒理其气韵豪迈,意深言富,用 事恢M,庶几效具体也第二则诗话,崔滋指出诗论家李仁老(字眉叟)、大诗人李奎报(谥 号文顺)的师承渊源:林先生樁赠李眉叟书云:‘仆与吾了虽未读东坡,往往句法已 略知似矣,岂非得于中者闿与Z合? &「squo;今观眉叟诗,或有七字五字从东坡集来;观文 顺公诗,无四五字夺东坡诗,其豪迈Z气,富瞻之体,直与东坡吻合第三则诗话,崔滋通 过转述李仁老的评论,表达了努力学习苏轼诗文后,诗歌创作会取得的成就:李学士眉叟曰: ‘杜门读黄苏两集,然后语遒然,询铿然,得作诗三昧rsquo;这三则诗话集中探讨了高丽当世人喜爱苏轼诗文的原因——n韵豪边, 意深言富,用事恢博;李仁老、李奎报的师承渊源—&m

      这三则评论是一脉相承,浑然 一体的,喜欢苏轼诗文——把苏轼作为师承加以学习——学习后, 收得成效林椿(生卒年不详),字耆Z,号西河,与李仁老、吴世才、赵通、皇甫沆、咸淳、 李湛等被称为海左七贤林椿有《西河先生集》传世,其中诗歌174首,文章54篇林椿 在《与眉叟论东坡文书》中对李仁老说:仆观近世东坡之文,大行于时,学者谁不服膺呻吟 这几句话指出了高丽朝文坛的整体创作趋势,即学习苏轼,与崔滋的识鉴如出一辙,可见当 时苏轼对高丽朝文坛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李奎报(1168-1241),字春卿,号白云居士,谥文顺,高丽后半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有《东国李相国集》41卷流传于世,其《东明干-篇》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李 奎报在《答全履Z论诗文书》说:且世Z学者,初习场屋科学Z文,不暇事风月,及得科等, 然示方学为诗,则又嗜读东坡诗,故每岁榜出之后,人人以为今年又三十东坡出矣从李奎 报的话中可以看岀,苏轼的诗文成为当时文人应举学习的典范Z文,社会风气可见一斑后世诗家对高丽文坛对苏轼诗文的接受的论述,更具印证价值李朝初期诗论家徐居 正(1420-1492),号四佳亭,其《东人诗话》是韩国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学著作,在朝鲜 诗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徐居正说:高丽文士专尚东坡,每及第榜岀,则人曰:‘ 三十三东坡出矣rsquo;离、间,宋使求诗,学十权适赠诗曰:‘苏了文章海外闻, 宋朝天了火其文;文章可使为灰烬,千古芳名不可焚rsquo;宋使叹服,其尚东坡可知也 徐居正的话,和李奎报的评述都充分的说明学习苏轼已经成为高丽文人的社会习气,权适的 诗,更证明了苏轼诗文对高丽文人的影响之大论文代写二、高丽朝文学创作对苏轼诗文的消融高丽文人对苏轼诗文不仅局限在理论的消融上,在诗歌创作上更是对苏轼诗文进行了 大量的吸收和借鉴,主要表现在对苏轼诗文中个别语句的化用、对苏轼诗文表现手法的借鉴、 对苏轼诗文意象、意境的接受等几个方面第一,高丽文学作品对苏轼诗文个别语句的化用如李詹《韩柳叹》:君不见韩退Z,文章可起八代Z衰又不见柳了厚,天脱马羁高 步骤元和年间共南流,韩为潮州柳柳州诗中的文章可起八代之衰语岀苏轼《潮州韩文公 庙碑》……文起八代Z衰,而道济天下Z弱,忠犯人主Z怒……再如洪逸童《任子深邀我游汉江招刚中用洪武正韵》劝君以苏长公赤壁之游请君以 王佑军兰亭Z会期君以李谪仙园中Z宴、李詹《舟行至沐阳潼阳驿》一粟沧波上,飘然任 此身。

      楚山遥送客,淮月近随人这两首诗都从苏轼《赤壁赋》中吸收了词汇:壬戌Z秋, 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Z下寄蜉娠于天地,渺沧海z—粟洪逸童在诗中将苏轼《赤壁赋》的游于赤壁Z下改成赤壁Z游;李儈在诗中把沧海一 粟写成一粟沧波,其借鉴显而易见第二,高丽文学对苏轼诗文表现手法的借鉴如辛岁《丛石亭》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丛石亭》诗曰:丛丛壁立四仙峰,晴好 雨奇宜淡浓一面长天白浪接,一边落照青山重丛石亭是朝鲜金刚山附近东海边上一•处极 为优美的自然景观诗人面对从石亭rh晴转附时形成的奇特景象所发出rh衷的感叹和赞美, 不由得令人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澈淞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 比西了,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用比喻的表达方式,赞美了西湖,其景色不管是晴天还是 雨天,都有各H的美感辛岁的诗深受苏轼的煤响,亦用比喻手法,抒发对丛石亭的喜爱Z 情第三,高丽文学对苏轼诗文意象、意境的接受高丽诗人对苏轼作品的意象、意境有所接受,化为己用如锲逊《赠薛鹤齐》:鹤山 仙人薛上卿,斋居白受鹤为名远从小保骨,已托杜陵题雅情赤壁秋高江刀小,青田 雨足石苔生何缘许借冲霄翻,之结云松巢大清李詹《宿灭浦院楼》:烟笼杜子清淮夜, 月小苏仙赤壁夜。

      岐路向南通臣镇,征軫时到此中留毕业在这两首诗中,前一首诗中的赤壁秋高江月小和后一首诗里的月小苏仙赤壁夜所运用 的意象及展示出来的意境均源自于苏轼的《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丿已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月意象在前后《赤壁赋》中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苏轼诗文中的月意 象,意在抒怀,当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Z下时,触景生情,不禁诵明月Z诗,歌窈窕Z章, 眼中看到的景观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Z间,月意象是情感哲理的依托锲逊《赠 薛鹤齐》、李詹《宿灭浦院楼》这两首诗中的月也是诗人情感抒发的载体,与苏轼前后《赤 壁赋》中的月具有异曲同工Z妙三、结语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是中朝文学交流的有力见证,在小朝文学交流史上留 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从高丽朝诗歌理论对苏轼的消融及文学创作对苏轼诗文诗文个别语何 的化用、表现手法的借鉴、意象、意境的接受等来看,苏轼的诗文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文学作 品供高丽文人欣赏品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楷模,供人们在创作活动中仿效和学 习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苏轼诗人在域外文学的接受情况,意义深远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W壮麟],语言学教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庆学、彭建武],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Lian, Shuneng. 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1973.Wang, Li. [T.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Xu, Jianping.[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Yan, Qigang.[严启刚],英语翻译教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述孔],英汉翻译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Zhou, Zhipei•[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岀版社,200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