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愚針法經還原之正.ppt
65页李仲愚针法•八卦针法又称为八阵针法,广泛应用在各种病症的治疗中•是李老独特的行针部阵手法•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老中李仲愚教授继承家传 根据阴阳八卦理论结合经络理论发展而成 •八阵穴是以“八卦”相应的八方而定位的穴位 •常用的八阵穴有泥丸八阵穴、风府八阵穴、大椎八阵穴、身柱八阵穴、神道八阵穴,到阳八阵穴、筋缩八阵穴、脊中八阵穴、命门八阵穴、阳关八阵穴等 •如泥丸八阵(又名百会八阵)穴,即以后百会穴为中宫(中心)•从百会于神庭的距离作半径,画一个圆圈,把这个圆分为8个等分,•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与八卦相对应的八方(北、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西、东),构成外八阵穴 •身柱八阵穴,即以身柱为中宫,身柱至左右魄户距离的半径所构成的八阵穴为身柱八阵穴,余八阵穴仿此•泥丸八阵: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对现代医学范围内的脑动脉硬化症、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所致的睡眠障碍.•以及高血压病所致的头痛眩晕,效果明显•临床观察表明,针灸和杵针对脑血管弹性和脑供血的改善均有明显的疗效•风府八阵:主治咽喉病变(如慢性或急性咽炎、喉炎)、颈椎病变;•对偏执性斜、特发性震颤(配泥丸八阵)有效。
•身柱八阵:主治呼吸系统肺系病变•对慢性阻塞性肺病非急性感染期患者的咳嗽、气喘、气紧或短气等症状的改善较明显,•并有恢复精神、体力,增强患者食欲的疗效•神道八阵:主治心悸、胸痹、胸痛等•即对心血管系统病变有效,尤其对老年性冠心病、高心病等心脏病变左心功能不全的改善有明显的即时效应作用,并明显缓解上述病证的临床症状•至阳八阵:主治胁痛、胃脘疼痛,心下痞满、恶心、呃逆、食欲不振等•包括现代医学范围的胆囊病变、急性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非出血性)•河车路,顾名思义指经脉的循行线路,气血流畅运行其中,如行车河,川流不息•河车路分为头部同车路、胸背部河车路和胸腹部河车路头部河车路•头部河车路,循于头面,共七条,即从正中督脉上印堂穴至大椎穴,为河车路中段,•从目内眦循顶至对应脑户穴旁为旁开1线,从瞳仁正中,循额至头顶沿后颈直下为旁开2线,•从眉梢直上循颞侧至后颈为旁开3线,左右对称各3条胸背部河车路•胸背部河车路即从大椎穴至长强穴为中线,•分别于中线左右旁开5分、1寸5分和3寸各引一条对称线,共计7条线(路)构成胸背部河车路 八卦颈针的理论和应用•1八卦颈针的理论由河车路理论和八卦针法而来•李老认为头颈部河车之循行路线,经气由目内、外眦、瞳孔处起,如泉水聚集,再至顶颞汇成溪流,经气渐盛•由顶至颈,经气顺经而下,如瀑布跌落汇集为潭,再由颈部喷涌而出•与胸背部河车路相通,广布于背部平坦之处,形成江河之势,经气向内输布,灌溉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而头部河车路与胸背部河车路相交之处的颈部较狭窄,颈部经气汹涌•如江河泛滥,气血易逆乱而成离经之势,而出现头痛,眩晕,颈部不适等症状•取颈针八宫穴治疗,可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促进气血流畅,经络通畅,加强局部循环,有利于局部炎症消除,解除肌肉血管痉挛•使因气血不畅,经脉失于濡养而出现的颈部不适、头晕、失眠、耳鸣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临床运用效若桴鼓•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人共128例,均来自2003.10—2005.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针灸科门诊及华西医大针灸科门诊按完全随机法,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成河车路颈针治疗组(观察组)、普通针刺组(对照组)•观察组84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4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50岁,平均56岁;•病程0.5—1年58例,1+—3年26例•对照组4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60岁, 最小51岁,平均55岁;• 病程0.5—1年30例 ,1+—3年14例 •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患者临床有眩晕、头痛、颈部不适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头部椎动脉,双侧基底动脉,显示脑供血不足,TCD诊断参考 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
•并参照 黄如训主编《临床神经病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出血,颈椎椎间盘退化性改变、骨质增生、高血压等所致昡晕、头痛、颈部不适等•2 2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2.1 2.1 治疗组治疗组•以后发际至颈以后发际至颈7 7棘突高点作一直线,取中点为中宫棘突高点作一直线,取中点为中宫以中宫至颈以中宫至颈7 7棘突高点为半径作一圆周,将此圆周棘突高点为半径作一圆周,将此圆周分为分为8 8等分,分别与八卦对应的八方,天、地、风、等分,分别与八卦对应的八方,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相对应,在河车路颈针中,云,龙、虎、鸟、蛇相对应,在河车路颈针中,分别代表着天乾、地坤、风巽分别代表着天乾、地坤、风巽 龙震龙震 鸟离、蛇坎、鸟离、蛇坎、虎兑、云艮八个部位虎兑、云艮八个部位 •取此八穴,治疗中,选用华佗牌28-30号50㎜不锈钢毫针,先取上下之天乾地坤位,左右之鸟离蛇坎位,再取左上右下的虎兑云艮位和右上左下的风巽龙震位进针进针后八穴的中宫对准鼻尖方向,此法易于定位,可均匀激发经气 •进针深度约25—40㎜,针感扩散至整个枕部及枕下部•留针期间手法行针,根据病情采用提插,捻转手法,针感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5—10分钟行针一次。
最后一次行针后起针,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2.2 对照组•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取双则风池、天柱穴,取针方向朝向对侧嘴角得气后,行针捻转,令针感方向放射至肩颈 ,以酸麻胀为主,留针30分,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TCD检测•3 疗效观察•3.1 两组治疗前后三个主要临床症状:头痛、眩晕、颈部不适的记分变化例数;•其中临床症状头痛 ,眩晕和颈部不适以无症状、轻、中、重度记0-3分 •即头痛,颈部不适轻微,不影响活动,眩晕无自身或景物旋转晃动感为1分;•头痛,颈部不适疼痛较重,眩晕有自身旋转晃动感,影响活动,但能坚持工作为2分;•头痛,颈部不适疼痛巨烈,眩晕头身不敢转动,难胜任工作,严重影响生活为3分 •3. 2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3.3 统计与分析:•记分变化例数比较采用Ridit分析法;•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采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结果•表1 颈针组与普通刺组疗效比较 例(%)•河车路颈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其中治疗组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别例数(N)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治疗组84例 •16(19.04) 38(45.23) 18(21.42) 12(14.28) 72(64.31)*•对照组44例•6(13.63) 12(27.27) 18(40.90) 8(18.18) 36(40.13) •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计分例数比较•河车路颈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均能改善头痛症状﹙P<0.05﹚,•治疗组改善头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组别时间总病例数 0分 1分 2分 3分•治疗组治疗前84例 15例 15例20例34例 • 治疗后84例 56例 18例8例 2例• 0分 1分 2分 3分•对照组治疗前44例 10例 7例 12例 15例• 治疗后44例 17例 20例 5例 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计分例数比较•河车路颈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均能改善眩晕症状﹙P<0.05﹚,•治疗组改善眩晕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组别时间总病例数 0分 1分 2分 3分•治疗组治疗前84例 3 11 26 44 • 治疗后84例 38 39 6 1•对照组治疗前44例 7 3 12 22• 治疗后 44例 11 20 11 2•☆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不适计分例数比较•河车路颈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均能改善颈部不适症状﹙P<0.05﹚,治疗组改善颈部不适症状的疗效和对照组相似﹙P﹥0.05﹚•治疗组84例 0分 1分2分3分• 治疗前 20 15 22 27• 治疗后 41 32 11 0•对照组治疗前44例 0分 1分 2分 3分• 例数 16 4 6 18•对照组治疗后44例 18 18 5 3•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查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x ±S,cm/s)•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BA,LVA,RVA的平均血流速度﹙**P<0.01﹚•河车路颈针治疗组的疗效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P<0.05﹚•组别例数时间BA LVA RVA•治疗组84例•治疗前42.13±15.20 39.22±17.18 35.81±16.02•治疗后49.85±16.60**☆ 46.11±16.42**☆ 41.79±15.98**☆•对照组44例•治疗前40.25±15.71 36.38±16.71 37.12±15.23•治疗后44.86±13.64** 40.25±13.96** 41.05±16.14**•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比较,**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论:颈针组治疗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易行的方法,值得推广•脑供血系统大体上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正常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为200mL/分钟,相当于全脑血流量的1/5,当各种病因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风池和天柱穴是针灸临床治疗VBI的常用穴,并且两穴均能治疗眩晕、头痛、颈项强直、耳鸣等症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两经循行均与脑部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两穴对VBI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风池,天柱可以改善大脑的确血缺氧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脑部血液循环功能•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头痛、眩晕等病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肾阳渐亏,气血不调,外邪侵袭致筋脉失养而发病肾阳不足,骨髓失养正虚为本,外邪侵袭,瘀血、痰浊闭阻脉络为标•而取河车路颈针正是通过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来改善脑部供血不足而取得疗效的•取此八穴虽比常用的左右风池,天柱四穴为多,因河车路针下经气流动,如环无端,需相互激发局部经气,而致阴阳气血协调 •颈部经脉交错,多针耗气,因临床选穴所遵循的理论迥异,若无河车路理论基础为指导,手法和针刺方向的正确运用,临床效果亦难满意。
•河车路八卦针法理论体系指导下的颈针针法临床疗效佳,达到明显的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目的•表明李老的河车路经脉理论,遵循医道符合自然界规律,并与三阳经脉头走足的循行路线相吻合,人应天时,自成一家,对探讨传统针法治疗脑供血不足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值得推广•大量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证明,针灸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量,减轻因供血不足而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并能恢复已经受到损害的脑神经,这是针灸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保健康复•防治脑动脉硬化症:可选用泥丸八阵、河车印脑段,长疗程坚持针灸,按摩等疗法对血管性老年性痴呆有预防保健作用•预防呼吸道感染:可选用河车椎到段、河车脑椎段、身柱八阵,可早晚各行针灸,杵针疗法1次,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其抗病(毒)能力有较好作用•防治心血管病变:可选项用河车椎至段、河车椎命段、神道八阵,对改善和提高心脏舒、缩功能,改善心肌血供氧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防治消化系统病:如吸收不良症、慢性肠炎、胃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可选用河车椎命段、河车(胸背部)路——即河车大椎至长强段.•可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增强肠道的吸收功能,促进食欲•消除运动疲劳:可选用河车路段四肢手足经腧血及手足经循行经路,予以相应的针灸,杵针手法,以 补泻、分理、运转手法为主.•合以针灸,杵针补法为宜。
杵针疗法对抗运动疲劳有其独到的针治疗效•八卦针疗法是中国传统针灸疗法中的一朵奇葩,其必将为人类的健康和保健作出贡献•八卦针法在其他方面的应用•1 治疗肥胖•2 罐法•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