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俎器文化探识.doc
9页博大精深的俎器文化探识 许满贵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漆弓”图 1《新唐书》卷一百五《褚遂良列传》:唐贞元十七年 (643) , 太宗问遂良曰:“舜造漆器, 禹雕其俎” (其事见《韩子》) , 而“夏桀造木碗”则见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十六《秦士好古》 (图 1) 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漆弓”; (图 2)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T231 出土的朱漆碗, 佐证“漆器”发明早于信史时代追溯博大精深的俎器文化渊源, 探之有趣, 识之有益冀希方家, 不吝赐教图 2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典籍文献载述俎器俎 (读 zǔ) , 置肉的几, 相当于今天的砧板、案板、餐桌, 是先秦贵族祭祀、设宴时切割或陈列牲畜之用的重要礼器, 几乎与鼎的使用相始终唐代学者李鼎祚《周易集注·鼎卦》:“凡烹饪之事, 自镬升于鼎, 载于俎, 自俎入于口馨香上达, 动而弥贵商周祭祀过程是先将洗净的牛羊猪放置在俎上宰割切块, 再把生肉块放入专门煮肉的大镬鼎中烹熟, 然后把熟肉捞出投入保温调味的升鼎中调制成带浓汤的羹, 接着把熟肉取出, 重新放到俎上切成可供食用的小块, 请诸神享用每一个环节的疏漏, 都将是对神的不敬, 所以用于祭祀的俎大多制作精良、装饰华美。
甲骨文“俎”字形演变 (图 3) 俎”与“宜”同源, 后分化且,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 是“俎”和“宜”的本字 (甲骨文) “俎”字= (且, 祭祖杀牲, 平分肉食) + (两个“夕”, 肉块) , 表示平分肉食 (金文) “俎”字在“且”(平分肉食) 上加“仌” (砧板的桌脚) , 表示在砧板上切分肉食 (小臣传卣铜器) 的金文加“刀”, 强调在砧板上用刀切分肉食 (篆文) “俎”字将金文字形中的砧板桌脚形状写成“仌”俎, (指事兼形声字从仌从且, 且亦声仌”指“冰冻 (食物) ”、“冻肉”;“且”意为“加力”、“使劲”仌”与“且”联合起来, 表示“需要费力切开的冻肉”《说文解字》:“俎, 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白话:俎, 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 常陈设牛羊肉字形采用半个“肉字边”作边旁, 像肉放在且板上, 即今天的砧板、案板、餐桌图 3 甲骨文“俎”字演变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标准宋体西周时期铜器《三年壶》 (图 4-1、图 4-2) 盖榫外侧铸 56 字铭文:“隹三年九月丁 (巳) , 王在郑飨醴 (礼) , 乎 (呼) 虢叔召兴, 易 (锡) 羔俎;己丑, 王在句陵飨逆酉, 呼师寿召兴, 易 (锡) 彘俎, 拜稽首, 敢对扬天子休用作宝 (尊彝) , 其万年永 (用亨) ”。
大意为:周王三年九日丁己丑日, 周王在郑国举行飨礼, 天子命虢叔传旨, 给郑国赏赐祭祀礼器羔俎一个 (羔俎:为祭祀用来盛放三牲六畜之一, 羊头的盘子) , 郑国为答谢天子之赐, 铸造俎并在俎上记金文为祖考祭器, 以记录天子的恩德周孝王三年 (前 889) 的礼器铜壶, 最早铭“羔俎”、“彘俎”, 说明当时盛放不同牲体的俎, 各有专名俎载之实分贵贱《周礼·天官·内飨》:“王举, 则陈其鼎俎, 以牲体实之所谓“牲体实”, 就是俎上所载的牲体, 如牛俎、羊俎、豕俎等古代祭祀或宴客时, 俎上放哪种牲肉是有等级之别的《礼记·礼运》:“腥其俎, 体其犬豕牛羊就是说祭祀时, 杀牲、切肉、煮熟, 然后分别骨肉的贵贱, 载于俎上正因为俎上所载的牲肉有贵贱之别, 故而《仪礼·乡射礼》《仪礼·乡饮酒礼》《仪礼·燕礼》《仪礼·大射礼》中都有这条规定:“宾俎脊肋肩肺, 主人俎脊肋臂肺宾、主食牲体部位, 也区分等级、尊卑、贵贱俎数多寡示尊卑《周礼·天官》:“王日一举, 鼎食有二, 物皆有俎《注》:十二鼎之中有正鼎九个, 皆有牲体, 所以牲俎是九个就是说, 王每日食要设九俎《仪礼·公食大夫礼》中明确规定:“上大夫八豆、八簋、六鉶、九俎, 鱼腊皆二俎。
(唐) 贾公彦《周礼义疏》:“下大夫六豆、七俎在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周代, 俎的使用与宗法制度紧紧相关目前, 出土文物有九鼎, 而不见九俎相配, 仅为单俎俎的形成代有沿革《礼记·明堂位》:“俎, 有虞氏以椀, 夏后氏以嶡, 殷以椇, 周以房俎椀俎”:《礼记正义》:“椀, 始有四足”, 《疏》曰:“虞俎名椀, 椀形四足如案《三礼图》云:“椀长二尺四寸, 广一尺二寸, 高一尺, 诸臣加云气, 天子牺饰之郑玄《注》云:“椀, 断木为四足而已 (图 5-1) 《三礼图》由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及阮谌等撰编著, 是建立在《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礼经著作之上, 但又超过这三部著作的本身, 有着更深的文化延展性它以礼学为经, 以艺术学为纬, 进行了一次跨学科的尝试椀俎为四条腿, 前后腿下端加一横木, 使俎腿不直接着地, 由横木承接, 这是传统家具上承接腿足的部件“托泥”的始祖可见俎在虞、夏、殷、周各称谓, 俎为后世桌、案、几、椅、櫈等家具奠定了基础, 是谓桌、案家具的始祖图 4-1 西周三年兴壶盖榫外侧铭文图 4-2 西周三年兴壶1976 年风县庄白村出土, 陕西周原博物馆藏图 5-1 是《三礼图》中的椀俎 下载原图图 5-2 是《三礼图》中的嶡俎 下载原图图 5-3 是《三礼图》中的椇俎 下载原图图 5-4 是《三礼图》绘“周俎”器中的房俎 下载原图图 6 安阳大司空村殷墓出土石俎, 1980 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墓出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图 7 商代饕餮纹青铜铃俎, 1919 年 4 月义县稍户营子镇花尔楼村出土, 锦州市博物馆藏“嶡俎”:《辞源》:“夏后氏荐牺之俎也与椀同, 而多足间之横距 (汉) 贺循曰, 直有脚曰椀, 加脚中央横木曰嶡嶡俎, 与梡俎相似, 只是腿间多了左右两条横枨 (图 5-2) “椇俎”:椇乃木名, 即“枳椇”, 俗称“鸡距子”, 其树枝曲折椇者, 俎之足间横木, 为曲桡之形, 如椇枳之树枝也 (图 5-3) 可知椇俎, 就是今之出土、专家命名的木俎房俎”:亦名周俎《礼记·明堂位》《疏》:“则俎头各有两足, 足下各别为跗 (脚背) , 足间横者似堂之壁, 横下二跗, 似堂之东西头各有房 (俎) 也 (图 5-4) 清道光年间, 关中出土的西周早期《天亡簋》铭文:“丁丑, 王卿 (飨) , 大宜 (俎房) 于省吾云:“大俎者, 谓大陈牲牢于俎以祭《殷墟近出刻辞甲骨选释》:“飨, 谓大饮宾客宜, 金文中宜、俎同字铭文是说武王祭祀完毕之后, 又举行宴会, 大宴宾客群臣, 用大房俎装载菜肴, 表示宴会的隆重以上是《三礼图》中所载的俎制, 而在出土实物中, 俎的形制与装饰更为丰富图见《新定三礼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1) 俎在外交谈判为道具。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尸祝”, 是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主祭人, 不可越俎代之职掌供膳的厨师庄子以“越俎代庖”, 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务《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比喻人是刀板上的鱼和肉, 任人宰割《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 禽将户内, 拔城于樽俎之间, 折冲席上者也樽俎”, 指酒席宴会折冲”, 折指折还冲, 指一种战车, 亦指交涉谈判成语“折冲樽俎”:宾主在酒席宴会间, 与各国外交官进行谈判, 或以高明的谈判手段制胜对方晋代张协《杂诗》之七:“何必操干戈, 堂上有奇兵, 折衝樽俎间, 制胜在两楹《宋书·柳元景传》:北魏将这种谈判武官名曰“折冲将军”隋代王通《中说·王道》:“通闻迩者悦, 远者来, 折冲樽俎可矣, 何必临边唐代杜佑《通典·职官十一》:隋禁卫军有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唐制折冲都尉, 全国各州有折冲府《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元年》:“庆历初, 刘六符来, 执政不能折冲樽俎, 只烦一介之使, 坐致二十万物, 匮膏血以奉外敌《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许国之忠, 应变之略, 隐然有俎樽折冲之风。
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幸而茅先生还能够和他们折冲樽俎, 所以至今还没有闹开考古文物佐证俎器目前, 考古发现出土的俎器, 上限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龙山文化遗址 (俎残迹) , 下限汉代材料有石、青铜、彩绘漆、木四大类;纹饰有饕餮纹、夔龙纹、兽面纹、动物纹、三角纹、云雷纹、素面纹等改写秦汉典籍《韩非子》卷《三十过》、刘向《说苑》卷二十《反质》:“舜造漆器, 禹雕其俎”“舜作食器”“禹作祭器”“流漆墨其上”“墨染其外, 朱画其内”“觞酌有采, 樽俎有饰”“食器雕琢, 觞勺刻镂”“四壁四帷, 茵席雕文”说商代饕餮纹石俎 (图 6) , 通高 12.8 厘米, 长 22.7 厘米, 宽 13.3 厘米形状近似现代的几案, 平面作长方形, 案面略低, 下有四条长方形的足, 足面上各有一个阴线刻的饕餮纹饕餮刻画得比较简练, 面部近方形, 双眉卷曲, 两目圆睁, 嘴阔而方, 粗看接近几何线条, 而无凶神恶煞之态石俎质料较纯, 为灰白色石料制作而成, 素雅洁净, 装饰简洁商代末期饕餮纹青铜铃俎 (图 7) , 长 33.5 厘米, 宽 16.9 厘米, 通高 14.5 厘米, 板足高 12.5 厘米, 重 2.5 公斤。
俎面为长方形盘, 凹槽状下面为 4 个相对的倒凹字形板足, 板足面饰精致的饕餮纹, 衬以云雷纹地, 板足裆间两端各吊有扁圆形小铃一个, 制作精美别致, 国家一级文物商代兽面纹青铜俎 (图 8) , 长 41.2 厘米, 通高 18.6 厘米俎呈长条几形, 俎面狭长而微凹, 四周饰以蝉纹, 两端饰夔纹, 两窄端下各一微弯的壁足, 壁足饰兽面纹及蝉纹商代后期蝉纹青铜俎 (图 9) , 通高 18.8 厘米, 重 4 公斤此俎为台面略微下凹、两端接板状支脚的器物台面下凹部分边缘饰一周蝉纹带, 被两端所饰阴线龙纹夹持两足外侧饰饕餮纹浅浮雕其主要用于盛放供奉的肉类, 也可用于切肉此种器型常见于漆器, 青铜器则少见本器曾为日本收藏家鸟尾小弥太所藏, 罗振玉定其名为“俎”西周夔龙纹铜俎 (图 10) , 通高 12 厘米, 边长 21 厘米俎面正方形, 中部下凹, 浅斜直沿, 凹弧形底, 四足宽扁, 略呈长方形板状;俎前后口沿均呈凹弧形, 饰变形双龙纹, 左右口沿直平, 饰窃曲纹, 四足外侧以云雷纹衬底, 上饰双首夔龙纹商代兽面纹青铜俎 (线描图) ,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图 8图 9 商代后期蝉纹青铜俎 (线描图) , 容庚:《海外吉金图录》图 10 西周夔龙纹铜俎, 1960 年泰安龙门口出土, 泰安市博物馆藏图 11-1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出土西周漆木俎 (复制品) 图 11-2 西周漆木俎发掘图,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霸国”1 号墓原址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西周漆木玉饰俎 (复制品) (图 11-1) , 沿下和四足外侧, 正背两面各嵌饰 98块玉片, 构成精图案纹。
(图 11-2) 西周漆木玉饰俎发掘图《三礼图》:按《诗经·鲁颂·闭宮》:“毛炰即羹, 笾豆大房郑玄《箋》云:“大房, 玉饰俎也可证西周早中期的封国——霸国 (今临汾市翼城县) 已有漆木玉饰俎 (西周俎房) 春秋彩绘方柱形带立板凹形板四足漆俎 (图 12) , 长 25.7 厘米, 通高 15 厘米俎面呈长方形, 中间稍凹, 俎面和两侧均涂黑漆, 朱绘斜三角纹和云纹春秋彩绘动物纹漆俎 (图 13) , 长 24.5 厘米, 宽 19 厘米, 通高 14.5 厘米木胎, 斫制俎面呈长方形, 四边起棱, 两端上翘, 俎面下两端有四个印孔, 以榫卯安接四个曲尺形足俎面髹红漆, 余均髹黑漆, 并用红漆描绘 12 组 24只瑞兽和 8 只。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