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阳菊花石雕工艺创新探究.doc
17页浏阳菊花石雕工艺创新探究[摘要]湖南浏阳菊花石作为一门古老的石雕艺 术,素有“全球一"的称号,越来越被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所 关注但是,由于菊花石的不规范生产、雕刻艺术风格的边 缘化、销售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粗制滥造等问题的出现,使 这种上亿年前产生的珍贵矿产资源将面临枯竭和损毁本文 对菊花石的雕刻工艺发展现状、菊花石雕刻行业的困境及其 成因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并就湖南省菊花石雕刻行业的工艺 创新提出了一己之见,希望能真正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关键词]菊花石雕刻工艺行业发展工艺创新一、浏阳菊花石雕工艺发展现状1、雕刻工艺文化身份边缘化,行业识别性低纵观浏阳菊花石雕刻工艺和产品现状,和其它中国著名 高档工艺品相比较,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这种 差距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浏阳菊花石雕雕文化身份含糊, 行业识别性低中国传统玉雕流派,有南北派之分:北派量 材取料,以“俏色”见长,色彩绚丽,玲珑剔透;南派的玉 雕色彩柔和、细腻动人北派注重造型,一般从玉雕的质地、 色泽、雕工和纹理入手,色润形美南派则注重融合创新, 将绘画、雕塑、书法、石刻、民间皮影和剪纸、当代抽象艺 术等各种美的形式融为一体,产生了 “上海工”、“苏州 工"、"扬州工"、“福建工"、“广东工"等多个玉雕流 派,其中尤以“上海工”为代表的“海派玉雕”风格为见 长。
海派玉雕”出现了穆宇静、黄德荣、宋鸣放、戴永才、 瞿惠中、李玉华、蒋大雄、钟建林、韩永年等一大批玉雕艺 术大师我国在木雕方面有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 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北京宫灯、台湾木雕、宁波 朱金木雕等几十个木雕流派,木雕大师更是多不胜数当下, 随着红木制品的大量需求,全国木雕行业产值上千亿,一位 资深的木雕大师身价堪比商界CEOo由此可见,浏阳菊花石 雕虽然发展了 260余年,但和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相比,其文 化底蕴相对较浅,艺术风格不强,文化身份模糊,市场影响 力较弱,都是浏阳菊花石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严重问题2、没有自己的独特雕刻技法和表现题材可以被传承以中国传统木雕为例,木雕常采用镂空雕、浮雕、浅浮 雕、圆雕、阴镂空雕等雕刻技法,表现飞禽走兽、花鸟鱼虫、 海洋生物、十二生肖、古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 等题材,作品多层镂空,富立体感,玲珑剔透,典雅富丽, 可谓丰富之极;玉雕则通常采用“琢玉”与“碾玉”的方 式,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 于一体,形成了 “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 特征,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因料设计"、“化瑕为瑜", 表现人物、神仙、吉祥纹样、器具、鸟兽、花卉等艺术题材, 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都深受各类消费 人群的欢迎。
反观浏阳菊花石雕,雕刻技法难成体系,题材 表现并未根据菊花石的特点而创新,行业影响力有限,市场 关注度、知名度、美誉度都不太高,年青一代何以为传?3、浏阳菊花石雕没有充分发挥菊花石的个性特征,没 有与传统石雕、玉雕拉开差距浏阳菊花石分河料和山料两种类型,河料黑白两色,花 朵小,颜色单一;山料硬度与玉石相当,花朵大,颜色丰富, 被国家地矿部分类为“彩玉”菊花石行业暂时并无相对恒 定的行业标准,创作随意性较大,所用雕刻工具与传统石雕 和玉雕相似,盲从于石雕或玉雕技法,在石雕和玉雕之间尴 尬生存其实,浏阳菊花石应该将粗犷和细膩的表现风格相 兼容,细密之处做到细致入微,而粗放之处则体现出大自然 原生态之美,将菊花石雕与传统石雕和玉雕的艺术风格强烈 拉开差距,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面貌和雕刻手法,否则,菊 花石依然会继续徘徊在传统石雕与玉雕的边缘二、浏阳菊花石雕行业当前的困境的成因分析1、生产、管理理念陈旧经本人对菊花石产品和生产企业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 为当前浏阳菊花石的生产企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 管理者依然按照中国传统的雕刻行业管理理念来 管理一个现代企业,依然将产品的艺术水准之高低、作品之 好坏完全建立在雕刻师的个体雕刻水平之上。
由于浏阳菊花 石雕的历史发展期较短,各种积累较少,企业要获得高级专 门人才,必须从其他雕刻行业(石雕、玉雕)引进价钱高 且不论,这些人才相对于菊花石而言并不是真正的专门人 才,再加上这些人才一般年纪都不小,学历也不会太高,创 新精神也相对薄弱,很难再次对菊花石发展燃起激情2)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员工的分类管理、工作岗位 细分、责任细分、奖惩制度的建立、激励措施的保障、设计 部门、质监部门单独的设立都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运转例 如,“老总一言堂”、“设计、生产、创作一人包干制”、“评价机制缺乏”、“监督、质检部门缺失”、“市场研究、 推广部门的缺失”等都是“家庭作坊式企业”的基本特征2、石雕从业人员艺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1) 高级专门人才严重缺乏例如,湖南省工艺美术 研究所袁耀初先生,他既有艺术专业素养,又有菊花石雕刻 造型经验,并且热爱菊花石雕艺术像这样的人才湖南省内 十分罕见,实乃菊花石雕工艺第一稀缺资源2) 从其他雕刻行业(石雕、玉雕)转行过来的人员, 一般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将原来从事行业的工艺特征简 单移植到菊花石上面来;或者因个人业务能力不突出,发展 前景不好,赚钱不多,才投身新兴菊花石雕刻行业,原来的 行业特征在他们身上形成了思维定势,创新能力不足。
3)新近年轻从业人员,普遍不是为了理想而入行, 而是为了生计入行他们一般从业目的简单,并不热爱本行 业,艺术素养极其缺乏,学历层次也较低,专业技能简单划 一,只能完成某个生产流程的工作,并不具有任何菊花石方 面的审美鉴赏能力,试问这样的人如何能在多年后担负起菊 花石雕刻之发展大业?3、“闭门造车”现象严重,市场需求研究严重不足由于菊花石雕创新性人才的缺乏,目前浏阳菊花石工艺 品与其他门类的雕刻工艺品相比,菊花石的特色雕刻特征并 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菊花石企业缺乏优秀的设计人员 和雕刻师,所有产品的艺术水准都决定于雕刻师个人的艺术 水准和艺术修养并且目前这些雕刻师既不做市场需求分 析,也不在艺术创新上多方案推敲创作方案,完全凭空到处 “借鉴”,‘东抄抄、西描描”,呈现出"闭门造车”的创 作现状同时,如果企业内的营销部门能多加强市场需求分 析,并及时将这些情况反馈给设计、创作部门,一定能给设 计、创作部门提供非常好的艺术创新指导意见 4、创新意识淡薄,创新精神不强“创新”是企业发展原动力上至企业决策者,下至每 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都要把创新放第一位因为只有“不 同",才能制造“识别”,才能让客户产生“兴趣和记忆”, 最终才能产生“购买”。
同质化死路一条,差异化才能健康 发展三、浏阳菊花石雕工艺创新之道1、大力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艺术素养和审 美鉴赏能力(1) 多读书古代艺术史、现代艺术史、古代画论、现代工艺品潮流 的期刊杂志等,最好都能多读读,开拓眼界,增加文化底蕴 和文化涵养,眼高才有可能手高,眼低绝对不可能手高2) 多看古代工艺精品博物馆、展览会都是本行业从业人员应该常去的地方,实物近距离观赏永远好过图片观赏,纹理、材质、刀法、手 感等具体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必须实际体会,才有可能 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融会贯通3) 多讨论公司内部人员要在工作期间、会议上面多多展开产品的相关讨论,“形、色、意、工”都可以全面讨论,同时也要 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什么才是好的菊花石雕? 一个相对恒 定的鉴赏标准的建立有助于一个菊花石雕企业艺术风格、艺 术面貌的形成4) 多思考现在热门、流行的工艺品是哪些?它们有什么比菊花石更好的地方?为什么?谁有可能会需要菊花石工艺品呢? 菊花石雕的题材应该怎么吻合消费需求?艺术题材还可以 怎样取材会更好?雕刻技法有什么可以改进的么?什么样 的艺术风格才能造就菊花石应有的艺术面貌……类似的问 题,积累得越多越好;类似的问题,讨论得越深入越好。
5) 多听专家讲座和作品分析“闭门造车"毕竟是一件容易发生的事情,因此,菊花 石的创作团队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来开拓眼界其中最好、最 快捷的方式就是邀请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家来企业举办讲 座,多从他们独特的艺术视角来解读菊花石的审美内涵和审 美趣味其实,在本人设计菊花石作品的过程中,也有深刻 的体会有时候可能需要融合版画的创作思路;有时候现代 抽象雕塑与中国传统纹样也有结合的可能;有时候剪纸艺术 的造型方式也许能成为某一件菊花石雕的创作灵感……只 有菊花石雕创作人员的眼界越宽,菊花石的创作思路才会更 加广阔6) 多观摩(或临摹)传统国画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国 民间艺术的创作源泉,脱离了中国传统艺术,民间工艺也就 不复存在所以,在菊花石雕刻艺术尚未形成自身完全独特 的艺术体系之时,菊花石雕从业人员应从中国传统艺术的宝 库中尽力吸收艺术养分,从《芥子园画谱》入手,通过临摹 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的造型基本规律,观摩各流派的中国大家画作,体会古风古韵,提髙艺术素养,这才是菊花石雕 艺术面貌创新所急需的东西7) 多画和多收集(好的艺术作品、速写本、照相机 随身带)“好记心不如烂笔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 少发现”。
我们生活中的确存在不少的雕刻艺术创作素材, 尤其作为企业领导,要第一个主动学习,提高审美水平和审 美鉴赏能力,真正的艺术家最怕外行领导内行2、打造菊花石雕核心灵魂人物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现在普通民众谈 及菊花石,大家都表示知道或者听说过,但被问及哪里的菊 花石工艺品最好时,恐怕没人能回答这就如同西湖龙井茶 很好喝,究竟要买哪个牌子的龙井茶才是最好、最正宗的, 就没人能说得清楚了这个现象折射出一个问题:很多人混 淆了 “特色产品”与“金字招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中 国传统手工艺行业,“金字招牌”的树立基础往往就是该 “特色产品”的核心灵魂人物泥人张”、‘张小泉剪 刀”、“陶碧华老干妈”等若干现象无不说明了这个问题反观浏阳菊花石雕行业,历代有众多的雕刻传承人,从民国初年的戴清升开始算起,分别产生了袁耀初、徐佑章、李渝光、于智勇、肖育武、李鹰、林长绵、曹明珠、李舟、 陈继武等代表性人物但是,这些人除了业内人士知道以外,普通百姓又能了解多少? “内行看门道,外行更要看热 闹”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认可菊花石大师的雕刻技 艺和雕刻水平,才有利于菊花石雕刻艺术的健康发展而这 种认可,往往是和雕刻大师的认可密不可分的。
这就涉及到 菊花石雕刻行业领军人物的市场形象塑造与推广的问题只 有成功推广和塑造出一位菊花石“标杆"人物,菊花石的销 售问题、菊花石雕刻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问题、菊花石雕后 继人才的问题、行业标准与规范制定问题才可能被一一解 决具体的实施方法,将在本课题的另一篇论文 《浏 阳菊花石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中细致探讨3、产品设计与生产相分离,科技手段辅助前期产品设 计,严格控制产品“走形”谈这个问题前,请让我们先看一个案例受某行政单位 的委托,浏阳菊花石某企业需要打造一座符合客户需求的大 型菊花石雕作品放置在该部门行政大楼的门厅位置,以体现 这个部门的行政特征和该地区的文化特征本人根据厂家选 定的石料特征以及菊花所在位置,设计了该石雕作品的效果 图但该作品雕刻过半时,企业方给本人发来照片,其结果 就是“形似而神不似”,设计稿原有的形体韵味,在实际雕 刻过程中全面丢失(见图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重的,可能是雕刻师的艺术审美倾向问 题,可能是艺术造型能力的问题,还有可能是雕刻手法、雕 刻工艺流程、分工合作等多方面均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诸多 问题的综合,最终导致了作品“走形”,造成了 “韵味全 失”的遗憾结果。
纵观国内成熟的石雕企业,他们往往都非常看重石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