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儒道佛与茶论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0770366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摘要中国茶文化的关键不在于茶叶的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内涵上 茶对于中国 人来说是有特殊内涵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过程 中,国人已赋予它精神文化上的含义,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 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大家思想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翻阅历史 长卷,细节中发现中国茶文化与儒道佛诸家有着密切联系关键词:中国茶文化;儒家;道家;佛教;联系茶生于天地草木之间,成天地之精华,而中国人发现并利用了茶,并结合自己的宇宙观、价值观,赋予它天地人三才之道,奉之为人与宇宙沟通的媒介,〃人 在草木中〃对〃茶〃字的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中国古代自神农氏起便有饮茶之俗,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 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养 静,佛家以茶助禅,三大家与茶的交汇,其思想的加盟,使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 其本身的物质层面,最终塑造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一、儒家与中国茶文化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史来看,始终是以儒家思想贯穿的虽然孔孟创立儒家学说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此后的秦朝也以韩非子的法家为指导思想, 但自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就已得到确立。

      此后的历朝历代,虽有道家、佛教各流派的碰撞,但中国的传统思想基本上都以 儒家为主,道、佛为补了这样一个大家的介入,中国茶文化不仅得到传播,还 得到了扩展,使之更具魅力了秦汉之际,茶已在西南地区流行,但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茶最多为药用,如 汉代的司马相如就是把茶作为药饮的而后才慢慢演变成饮品到魏晋南北朝之际,受儒士推崇,饮茶之风盛行,茶被全民所认识并熟知,茶文化如树一般霎时 开枝散叶儒家推崇饮茶是有其原因的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及仁礼思想中庸强调和谐、 平静及友谊精神,而茶生于山野之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甜,饮之可令人 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与中庸之道相契合茶本清洁之物,儒家学说 认为饮茶可以除心中杂念,以至审己,自省,清醒地看自己,看别人,以此来加 强彼此理解,促进和谐,争强友谊儒家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大力推行以 茶交友,以茶雅致,以茶助廉之风,茶对于儒家来说就是一剂改造社会,浇花社 会的良方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并从中庸之道引出和的思想 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 及反观我们的茶文化,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 泡茶、品饮等一整套茶室活动中,无不体现和的思想。

      采茶讲究适宜的时间,雨 后雾中霜后不适宜采茶,制茶煮茶因茶制宜,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方法,这些体现 了宜;泡茶时要求合适的水温,恰当的时间,这便体现了当;而点茶品饮中常说 的"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适中"的原则便充分体现了一切恰到好处的中庸 之美儒家思想依附于茶这一媒介得到了强大的发挥,而茶文化也因此得到发展,可谓双赢了中国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这都是出 于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儒家以中庸之道教化人心,以礼制维持社会秩序中国 茶文化不仅得到中庸之道的渲染,还吸收了儒家仁礼思想南北朝时,茶已用于祭礼,唐以后历代朝廷以茶荐社稷,祭宗庙,以至朝廷 进退应对之盛事,朝廷会试皆有茶礼而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精神表现 特别明显"以茶代酒"和"客来敬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明人丘溶所著 的《家常礼节》中记载的民间茶礼流传至韩国,其至今家常礼节仍重茶礼仁礼思想不仅影响了茶礼,还影响了茶道茶道于我国理解为茶饮乃一种修 身养性之道,通过适当的仪式,和谐的环境,平和的心态去品茗,真诚相待以各 抒胸襟来自省,省人在茶道活动礼仪中,仁礼思想总会若影若现如茶道中的 寓意礼中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向客人三鞠躬以 示欢迎。

      又如在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时,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 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是对客人的欢迎;若 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r 了,颇有赶人走之势茶道中还有很 多这样的礼节仪式,它们形式不一,但目的都是为了传递友好之情,充分体现出 仁礼思想正是因为茶附带了礼,才有了 〃酗酒斗殴家常事,饮茶打架稀罕闻〃 的现象儒家与茶文化的交集也延伸到了众多儒士身上,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苏轼他以茶喻佳人,并为茶叶立传,留下了不少有关 茶得诗文,如《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一诗中写道〃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 佳茗似佳人〃此外还有唐代诗人韦应物,其爰茶如命,称茶〃性洁不可无〃;宋 徽宗赵佶嗜茶成性,一日不可无茶,称茶可以〃清和淡洁,韵高致静〃;再有现代 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与茶打了一辈子交道,奉茶如父母,颂其"廉、美、和、 静"之四德,"节俭、淡泊、朴素、廉洁"之品质儒家思想对茶文化的渗透,使其在物质层面上得到扩展,而在精神层面上得 到升华可以说,正是由于儒家的参合,中国茶文化才显具其独特的魅力二、道家与中国茶文化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天、地、人三者都是平等的,人既 不是上天的奴隶,应自己主宰命运,同时又不可以不顾自然规律,应适应自然, 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 归真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于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 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茶乃百草之英,回归、亲近自然又是人的天性,道家通过茶 这一神奇的绿色植物唤起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通过品饮去感悟茶道、天道、人 道,最终领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理想境界道家与茶撞到一 块可谓命中注定了茶的本性获取了道家的芳心,而茶的功效则一举拿下道家的首肯道说提倡 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认为人生活在世上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应消极地过 活求来生,而要主动寻求自然规律,融入自然,做到天人合一,为使一生过得更 快乐,又应重视养生而真正的养生在于养性为本,养身为铺茶曾用于药,因 其一来可以解毒健体,而来可以去躁消火,修身养性,再来便是延年益寿了这 样的通灵之物,成为道家修行必需之物便是毫无疑问的了道家思想的加盟让中国茶文化更具特色,影响最大的便是中国茶道与日本 相比,中国的茶艺发展相当逊色,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受儒说影响,我们国人的 性格不卑不吭、冷静执着,又在道学的影响下,国人饮茶讲究以"人"为本,追 求自然,不拘于太多形式上的规矩,只求养生乐生,注重的是茶道精神。

      茶道为品茗的最高境界,即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 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中国茶道受道家思想渲染,强调"道 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乃南方 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 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室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 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 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 法自然,返璞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是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 恬淡、寂寞、无为,心灵随芳香弥漫,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三 个层次无不贯穿着"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哲学儒家以茶助廉,而道家也把它的功利主义思想注入茶道中在道家贵生、养 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 功效,马锂的《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两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 未作差无为差,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说的是贪图功名利禄 的人,精神境界差,饮了茶一样失眠,而淡泊名利的道家待茶如天赐琼浆玉露, 饮之精神大振,更能体道悟道,助长道行内力。

      这无疑是告诫世人应各司其职, 廉洁自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又何必为一时功力枉费一生年华 也有许多道家高人把茶当做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的灵丹妙药,如道教南宗五 主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道:"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人生有茶陪伴便已足矣道学渗透着中国茶道,小小细节也可以看到它的踪影茶道活动中有一个带托盘的盖杯,茶人们称之为〃三才杯〃,托为〃地〃,盖为〃天〃,杯子为〃人〃, 寓意天大,地大,人更大品茗时托盘连杯子及盖一同端起,茶道中称这种拿杯 手法为〃三才合一“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融入,是中国茶道独具了中国特色比起在富丽堂皇的茶艺下的品茗,这样忘情于自然以悟茶道、天道、人道的品饮,就显 得更为高雅,圣洁三、佛教与中国茶文化 茶与佛的渊源不可小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及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关于茶的起源就有 哒摩眼皮变茶树〃的说法,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体力不 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那处生出一株 绿叶植物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便采食身 边的绿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神气清爽,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

      达摩所 食之物便是后人所称赞的〃茶〃这一说法起于六朝,听起来有些玄,缺乏可信度, 但从另一侧面充分表明佛与茶得密切关系佛教于公元前6到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吸收 中国本土文化后,发展为多个宗派,以禅宗为主流禅宗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 第一个发展高峰期,而这个时期也是茶文化的萌发期,茶已在许多士大夫特别是 南渡的士大夫之间流行,并且有以茶养廉,以茶祭祀的习俗茶也在这时开始进 入佛教僧侣的圈子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中便多次弓谜了这一时期 僧侣饮用茶叶的史料,如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挚 友陶渊明,与之"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如唐代最有名的茶类”蒙顶茶",就在产四川雅安,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 手所植,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树,因其品质特优而被列为贡茶之一;又如 "武夷岩茶",是福建武夷山一寺院僧侣最早采制的,当地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茶 叶并分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3种名茶;再如曾在1915年的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的惠明茶,产于浙江云和县惠明寺,其色 泽绿润,具有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

      此外与寺院有关的名茶还有很多,如产于普 陀山的〃佛茶〃、产于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产于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 汉供茶"、产于福州方山寺的"方山露芽"等等可谓茶出山谷,僧占名山,名山 有名寺,名寺出名茶!禅宗修行之道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 翻经、忏悔、放生 ……” 一系列功课,煮茗成为僧侣坐禅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门 功课在佛寺日常活动中,有茶事这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许多名寺大庙中,设有 专门的茶堂或茶屋,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同时佛殿、法堂的南面都设有钟、鼓,左钟右鼓,或在北面墙角设两鼓,称东北角的为〃法鼓〃, 而西北角的称作〃茶鼓〃,为召集众僧饮茶所用佛教寺院T殳会在门前置数名僧 侣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称之为〃施茶僧",而在寺院内也专设僧侣,专管烧水煮茶,称之为〃茶头〃寺院中的茶按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如每日用于供 奉的,乘称作〃奠茶〃,平日住持请全寺僧侣吃的叫〃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 称作〃化茶〃在佛家寺庙举办的盛典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