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分析整理.docx
14页真题分析政治学概论2009年政治学概论2009年政治学概论2010年政治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政治社会化(从定义出发,结合背景进行分析)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 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 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训练,使之 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这就是最通俗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政治 社会化”这一术语最先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此后,一些西方政治学者开始对政治 社会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著,逐渐使这一概念成为当代政治学的一个 重要概念西方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政 治心理的传习有关,它对维持或变革政治体系有重要的影响2、时代主题(此题出自梁守德的《国际政治理论》)指人类社会某一开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在梁守德著的《国际政治理论》上对该问题有清晰的界定2009年政治学概论一、名词解释 经济体系内各部门之间的结构越稳固、组织机制越健全,经济的生命力就越强。
如果体系内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必然导致体系的不稳定,便有可能使得经济从平安状态转为不 平安状态因此,经济平安实质上是国家利益、国防能力、政策目标等即使在内外环境均不 利的条件下都能得到保障的这样一种经济和政权机构状态评估标准有:经济开展水平和国 际竞争力;资源潜力及其开展能力;资源、劳动利用效率;经济开展空间完整性;社会稳定 和防止、化解社会冲突能力等具体指标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 济增长率、预算赤字、国债、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黄金和外汇储藏的状况等确保经济安 全是“新平安观”的重要内容5、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是政治动向及运动的一种,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开始 出现,并于20世纪70年代成型,在己故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及乔治•沃克•布什执 政期间,均推崇“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之所以称之为“新”,是有以下两个原因第 一,当时提出这种主义的具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背景者,不少均首度接触保守主 义;第二,新保守主义较为曲解现时的保守社会政治思维,这种主义是从不少二战后的知识 根源中导出,包括文艺批判及社会科学6、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 UNFCCC)的补充条款。
是 1997 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 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7、非政府间组织(NG0)NG0,英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 ■—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 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 非政府组织NG0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 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开展问题 作为一种回应,NG0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NG0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 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一个兴旺的现代社会需要兴旺 的非政府组织据调查,美国非政府组织总数超过200万个,经费总数超过5000亿,工作 人员超过900万人如此庞大和活跃的非政府机构(NG0),是与美国“大社会,小政府”的 制度结构相配套的这种制度的来源,与美国建国之初移民互助自助的传统有关非政府组 织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社会及私人的捐赠。
比方美国有力量极其强大的各种私人基金会支撑美 国的各种NGO同时,国家从税收上确立捐赠局部可以抵税的制度,以鼓励捐赠8、颜色革命颜色革命(ColourRevolution),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 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这些有着明确政治诉 求的活动,背后一般都有外部势力插手的因素,经过社会发动,往往导致持久的社会对立和 动乱,给执政者形成强大压力参与者们通常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抵抗他们所认为的专制政府, 拥护民主、自由以及国家的独立他们通常采用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花朵来作为他们的标志 目前颜色革命已经在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这几个国家取得成功因 为没有采用军事手段,所以没有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但在军队与民众发生冲突时,可能会有 人受伤二、简答题1、东亚首脑峰会机制产生的背景与中国的有关立场东亚峰会的概念最早是由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于2000年提出的,而东盟也早在1995年 就决定在举办每年一次的首脑会议时,欢迎其它亚洲国家的首脑参加1997年年底,东盟与 中日韩三国“10+3”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01年,参加“10 + 3”会议的东亚13国26位 专家组成的“东亚展望小组”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报告,为东亚地区合作提出了发 展蓝图。
2004年,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10 + 3”领导人会议决定,2005年在吉隆 坡召开首届东亚峰会在东盟的推动下,首届东亚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举行, 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6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 与会领导人提出了 17项具体领域合作建议,签署了《东亚峰会吉隆坡宣言》第二届峰会于 2007年1月在菲律宾宿务举行,与会领导人签署了《东亚能源平安宿务宣言》,提出了东亚 地区能源合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第三届峰会于同年H月在新加坡举行,与会领导人签署 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东亚峰会作为东亚地区一个新的合作形式,致力 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峰会为年度领导人会议机制,由当年的东盟 轮值主席国主办,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目前有16个参与国,即东盟 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 + 6”峰 会目前,峰会已初步形成经贸、能源、环境部长的定期会晤机制,但仍主要通过外长工作 午餐会或非正式磋商以及高官特别磋商,就峰会后续行动以及未来开展方向交换意见2、日本的“非核三原那么”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3、简述中非合作的成就与意义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开展中国家,与开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之间建立合作共赢 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非双边关系本身,而是具有更广阔的世界意 义。
1)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开展中国家在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争取公平和公 正的国际经济贸易规那么方面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进一步 提高2)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中非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对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发挥开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有着重要意义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非 加强磋商和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开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影响力和推动建立公正合 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Woods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 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 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 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那么,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三、论述题1、为什么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比其他区域性合作组织快?首先,简析欧盟一体化的开展过程其次,分析欧盟一体化顺利进行的原因最后,总结出区域一体化能够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2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冷战后的中日关系首先,分析冷战后的中日关系。
其次,介绍建构主义最后,通过建构主义分析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并列举实例说明2006年战后国际关系史与新中国外交一、名词解释1、舒曼计划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议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 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 类似的高级机构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 对上述建议感兴趣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 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 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根 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 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 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照会法国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 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军国主义化卡特主义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一项对海湾地区的政策声明鉴于苏联军队 于1979年12月侵入阿富汗,卡特在这份咨文中警告苏联不要利用伊朗和阿富汗的动乱作 为借口,谋求实现苏联长期以来企图获得一个温水港的目标。
他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 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 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卡特主义内容:(1)重视国家平安;(2)维持世界和平;(3)加强美国意识形态对世界的影 响;(4)恢复美国在第三世界中的政治存在卡特主义强调地区性平安结构,将美国最关心的三个平安地区:中东、欧洲和远东联系在一 起卡特大力扩充军备,开展核力量,在波斯湾和海湾地区大力增强海军力量部署,准备在 这一地区乃至全世界与苏联展开激烈对抗,卡特还调整了与中国的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卡 特主义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防止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卡特主义 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又回到了进攻路线,由战略收缩转入进攻1991年1月爆发的以美国 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的海湾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卡特主义”的延伸 3.朝鲜停战协议朝鲜战争停战协议是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的从1951年10月25日起,停战谈 判便在板门店举行,使板门店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联系现今朝鲜核危机来分析该协议的意 义4 .代顿协议波黑内战是二战结束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在近4年的战乱中,有200万人 死于非命,20万人流离失所。
1995年,前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国领导人签署 了代顿协议,结束了波黑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的波黑人民终于摆脱了战争阻霾,迎来和平的 曙光1995年11月的代顿协议,使波黑各族居民在长期流血冲突后开始和平生活代顿协 议的核心在于取消导致民族矛盾的全民公决按照协议,波黑将成为穆克联邦和塞族实体分 治的统一国家,萨拉热窝成为统一的波黑共和国首都该协议规定,波黑由穆克联邦(占领土的51%)和塞族共和国(占领土的49%)两个政治实 体构成,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联邦一级由三大主体民族各派 一名代表组成三人轮流坐庄的主席团,下设部长会议(政府)和议会为监督协议的执行, 国际社会还向波黑派驻了拥有广泛权力的高级代表和以北约为首的驻波黑多国稳定部队 代顿协议为波黑重新带来和平在过去十年,有一百多万难民重返家园,因民族仇恨引发的 大规模暴力事件几乎绝迹,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已经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在战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