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现代戏创作存在问题及思考.doc
8页基层现代戏创作存在问题及思考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对艺术创作十分关心,主要领导多次强调, 要策划重大艺术创作项目,要重视艺术精品的生产,要推动艺术作品与演 出市场、特别是旅游演出市场的结合同时拨出专款,设立了重点作品创 作专项资金在良好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口前联合启动了 “陕西省新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 每年拿出500万元,表彰奖励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和面向广大农 民群众坚持长年演出的艺术团体这对于培育巩固提高艺术创作队伍,繁 荣基层舞台艺术,刺激艺术演出市场,满足群众审美需求,无疑是一件很 有意义的事情全省参加2007年度“新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优秀作品评奖的剧(节)目共200多个,分别选送于省直艺术院团和市县各级表演艺术团体,其中囊括秦腔、话剧、花鼓、眉户剧、阿宫腔弦板腔、端公戏、道情、歌舞、小品等十多个品种作品内容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形式 五彩纷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力图表现新农村 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反映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呼唤和精神风貌,歌颂他 们在多姿多彩的生活进行曲中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宽广胸怀和美好追求。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却不 多,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不尽如人意从创作的角度,有以下问题值得一是创作观念陈旧,艺术思想滞后不少作品试图表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生活,由于主创人员缺乏新的创作理念,仍旧用早己成为腐木湿鼓之音 的老一套创作理论指导创作所描写的人和事,总感觉到明显受某些概念 的操控,所抒发的情感,总让人觉得虚假做作如一些以计划生育为题材 的作品,虽然具体情境各不相同,但却走的是一个大致相同的套路:一对 年青夫妇生育了一个女儿,公婆还要他们再生一个儿子,年青夫妇经过一 番“斗争”(当然“斗争”的方式互不相同),公婆终于接受了生男生女一 个样的思想类似于这样围绕一个概念处理题材的创作套路在其他作品也 有表现这显然是对生活的一种简单化、表面化、肤浅化的描述我觉得, 这与上述陈旧的创作观念和滞后的艺术思想有关,即要求艺术作品通过形 象反映生活的本质,进而导致将生活的本质同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相互挂 钩于是,利用人物演绎时尚的社会观念,便成为这类作品的归宿只是 有的明显些,有的隐晦些,程度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艺术呈现上手段高明 的作品,如情节设计比较巧妙,表演水平比较高超,很有一些蒙蔽性。
不 过,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类作品毕竟未能深入地触及人物的心灵深处,也 未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心路历程同样是写计划生育,能不能摆脱观念 的束缚,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写出点意在言外的东西呢?二是片面理解“三贴近”,照猫画虎,模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生 活,贴近群众,简称“三贴近二要求艺术创作做到“三贴近”,就是要体 现群众观点可是,在有的创作者那里,竞把“三贴近”同描写群众的实 际生活画了等号,其作品貌似对生活十分忠实,实则将作品变成对生活真 实的模仿这种创作现象大量出现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作品中在农村 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各样的英模人物层出不穷,由于各级领导对典型“引 路效应”的高度重视,艺术作品描写英模人物在近年一时蔚然成风在我 的印象中,陕西以英模为题材的戏少说也有一二十部然而,很少有成功 的有一种现象很有意思,即仔细考察这些英模的所作所为,无不使人感 动,可是编写成剧本后,却毫无动人之处;关于英模的社会宣传,往往轰 轰烈烈,而依其事迹创作的剧目,市场冷清,演出常常要靠行政手段组织 观众儿年前,陕西曾经出了一个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根据其 先进事迹创作的戏剧作品一下子就冒出了五六个,其中也有在群众中流传 的,其他的一问世便销声匿迹了。
实践证明,如此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 不会得到群众认可那么,“三贴近”主要应该贴近群众的什么呢?三是思想内容不新颖,时代特色不鲜明一些参评作品,如果具体分 析其故事人物,感受其所承载的寓意,就会发现,所欲表达的东西似乎都 有意义,所体现的情感好像都很健康,所流露出来的倾向性也完全正确 可总让人感到,没有新意,缺乏时代感情节、人物、故事是现代的,而 主题思想、情感结构却是过去的,甚至是很久以前的,都是熟悉不过的伦 理思想,道德情操,高尚品德譬如,尊老爱幼的美德,吃苦在先、享乐 在后的品格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我 们民族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艺术作品弘扬它们,难道还有什么可非议的 吗?问题是,当我们对生活没有新感悟,而在反复地体现一种早已成形的 文化心理结构,验证一种传统精神的时候,我们想没想到,作为精神产品 的创作者,我们又为丰富、充实、提高、发展、完善民族文化传统做了多 少工作呢?又为积淀了几千年的精神宝库增添了多少新的文化元素呢? 用这个高标准的要求来衡量,作品不尽如人意之处便显而易见,这就是面 对新的生活,新的时代,我们的作品应体现什么样的审美追求呢?第四,艺术形式一成不变,舞台呈现墨守成规。
据资料统计,陕西共 有30多个剧种,本次评奖参评剧种有10多个,这说明大多数剧种已经消 亡或濒临消亡,即就是参加本次评奖的剧种,除秦腔、眉户等之外,其余 的观众面也极为狭窄了这就警示我们,继承民族戏的传统,拯救濒临灭 亡的戏曲剧种迫在眉睫统观此次评奖剧目,一方面使我有幸观赏到一些 小剧种的本来风貌,另一方面,又使人感到深深的忧虑,即这些剧种在很 大程度上只剩下一些固定的纯艺术的形式,如阿宫腔、弦板腔的音乐,还 有一些秧歌表演等这些艺术形式原来所承载的社会内容,有的陈腐过时, 有的已经残缺不全了而这些形式本身,由于是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形 成的,从审美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个性色彩突出,但随着社会的发 展进步,人们审美领域的日益扩大,审美对象的迅速增加,这些戏剧形式 急需得到发展提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使众多戏曲艺术形式,特别 是小剧种的艺术元素放射出新的光彩呢?一个省、而且仅仅是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创作,其暴露出来的问题,相 对于全国、尤其是各个剧种的创作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普遍性,而且这些 问题原本都是多年的老话题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的确确影响着广大 基层现代戏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从这些似不新鲜的话题中,我一直以为过 去“左”的艺术创作观念的遗风,并没有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消失, 它已经深深地融化在许多创作者、管理者以及基层领导干部的血液之中。
艺术创作要持续发展,创作观念的除旧布新,是关键所在我还以为,文 化部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示范作 用从理论上,认真总结历年入选剧目的成功经验应当是一件极其有意义 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我以为,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逐步解决第一,树立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创作理念艺术创作是一项构建人的美好心灵的精神实践活动,人类“内心自然 人化”的宏伟工程,而不是什么认识思维活动,不可以将形象视为工具, 对所谓生活的本质进行演绎和阐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家、 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对这句话熟视无睹, 重视不够,理解不深,实践乏力近年陆续涌现出来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 剧目,其共同特点就是,通过生活表象,感悟人生真谛,展示人性魅力, 表现普遍情感,构建心理本体,追求审美价值因此,树立与和谐社会建 设相适应的创作理念,要以人为本,关注人要围绕人改造内心自然的实 践活动,写人的生存状态,所思所想,喜怒哀乐,理想追求,人与人、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同谐共振要践行马克思“自然人化”的观点,写人 的情感变化,境界提升,心路历程,自我完善,意识觉醒,思想解放,要 追随人的前进的脚步,展示人是如何向真正的人不断靠拢和接近。
第二,应注重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情感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艺术作品,主要是出于表现情感的需要古人云: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就是说,人的某些情感,是语言无法表达的,要通过 艺术作品来抒发因为情感本身是游移的、流动的,处于不确定状态一 会儿剧烈,一会儿和缓,一会儿凝聚,一会儿消失艺术作品的功能优势, 就在于能够表达人类极为复杂的感受,正是这一功能优势,决定了艺术作 品要赢得观众(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必须注重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 情感,这也是艺术家通常选择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为作品题材的重要原 因当然,也许有人认为艺术家抒发的是个人情感,个人对生活的感悟, 其作品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那只不过是艺术家的 情感,对生活的感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取向相吻合、相一致罢了三贴近”是对一切社会公务人员提出的普泛要求,对于艺术创作来说, 艺术家深入生活,不仅要熟悉各种人、各种事,主要应熟悉各种人的普遍 情感,然后在生活的基础上,再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生活表象,以 个性化方式,将这种普遍情感表达出来许多剧目,包括一些以英模为题 材的剧目,观众坐不住,产生审美疲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能很好地 表达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情感。
第三,在真与善的统一中实现新的审美追求所谓真,是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所谓善,是指人类征服客观世界 及其目的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达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盛世华章这是一个新 鲜而生动的实践过程,是一项承继过去开创未来的伟大事业在这美好的 时代,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久远的优秀传统,都将放射出新的光 芒,绽放出新的花朵在历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许多现代戏 都具备这种品格如陕西入选2007年十大精品剧目的话剧《郭双印连他 乡党》,其实就是以前述的英模郭秀明的事迹创作的,但它没有受真人真 事的局限,在主人公身上体现了一种铁肩担道义的传统美德和悲悯情怀但这种美德和情怀,是那个极端贫困的碾子沟所特有的,同时又凝聚了我 们这个时代追求天人合一的进取精神从主要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 情怀,那种愤懑,那种忧伤,甚至那种无奈,使我们看到,传统美德在新 的时代新的人物身上闪耀出新的光辉新的审美追求,只有在真与善的统 一中才能得以实现,作品的时代感,也只有在探求生活真谛中才能够获得 那种在生活中取得一鳞半爪,然后去印证某种传统思想,同图解政治概念 的作品在本质上没有两样。
第四,高度重视艺术形式的追求与探索艺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形式的艺术通过美的形式,诉之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从而唤起美感效果作品思想内容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它融化在形式之中,看不见,也听不到,正如古人所说,是“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的东西相反,能看到听到思想内容的作品,通常是失败之作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戏曲形式,这些形式本 身原来都蕴含着特定时代的特定精神形式因意味而存在,意味因形式而 流传,两者其实是一个东西失去意味的形式,如果不引起关注,不采取 措施,其前景是令人担忧的意味”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一个时代 有一个时代的“意味”,相应地,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与其意味相合拍 的形式因此,传统戏曲要获得新生,必须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同时,结合新的时代内容,重视对新的艺术形式的追求与探索在这方面,许多优秀剧目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如内众所周知的《骆驼祥子》中祥子拉车的舞蹈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旧瓶装新酒” 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就某个剧目来说,用传统的艺术样式,表现新的时代内容,或许会偶尔取得成功这是因为,戏曲艺术的产 生,相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距今毕竞不是太远。
从长远的眼光来考察戏曲的发展,“旧瓶装新酒”的路子,毕竟不是长远之策■(作者系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戏剧评论家)。





